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09篇
  免费   724篇
  国内免费   956篇
林业   1662篇
农学   1090篇
基础科学   436篇
  1487篇
综合类   7394篇
农作物   670篇
水产渔业   1155篇
畜牧兽医   3989篇
园艺   744篇
植物保护   662篇
  2024年   187篇
  2023年   681篇
  2022年   642篇
  2021年   733篇
  2020年   667篇
  2019年   757篇
  2018年   389篇
  2017年   605篇
  2016年   724篇
  2015年   776篇
  2014年   963篇
  2013年   919篇
  2012年   1132篇
  2011年   1142篇
  2010年   1045篇
  2009年   1079篇
  2008年   1118篇
  2007年   924篇
  2006年   696篇
  2005年   652篇
  2004年   504篇
  2003年   430篇
  2002年   343篇
  2001年   308篇
  2000年   248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195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67篇
  1995年   175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农村养殖技术》2001,(11):26-26
亚洲第一例疯牛病被正式确认发生在日本。日本农林水产省有关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首要的工作是,加紧追查与确认与发生疯牛病病牛共同生长的其余71头牛的去向。” 为了使农民朋友了解有关亚洲发生疯牛病的情况,我刊会根据各方报道情况做跟踪介绍。  相似文献   
92.
Ⅱ型猪环状病毒 (PCV2 )现已被证明是断奶后全身消耗性综合征 (PMWS)的致病因子 ,这一综合征是一种可造成世界各地严重经济损失的猪病。最近的研究还证实此病毒与加拿大和欧洲猪群的繁殖障碍有关。但是 ,绝大多数PCV2感染都是亚临床性的。刺激仔猪免疫系统是感染此病毒后产生临床疾病的重要因子吗 ?  相似文献   
93.
《中国乳业》2003,(6):43-43
据《中国奶业在线》: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兽医系两名研究人员新近发现一种能对疯牛病产生非传染型抗体的蛋白质,为研究新的疯牛病疫苗创造了重要条件。该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意大利《威尼托农业》杂志上报告说,经实验鼠试验结果令人满意,目前他们正准备对牛进行实验,接着还要在羊和人体内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94.
针对现实质量检查评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探讨了“灰色综合评分法”在森林资源调查外业质量检查评定中的应用,并通过实例计算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5.
柞蚕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微粒子病俗名锈病、渣子病、底子病,是当前柞蚕生产,特别是种茧生产中危害十分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散布广,全国各蚕区均有发生;传染性强,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才能有效控制其发生. 1病原 柞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寄生于蚕体的组织器官而引起的疾病.这种原虫,属于微孢子虫科、微孢子虫属,寄生在寄主体内,以渗透方式摄取营养,破坏寄主的细胞.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分为:孢原质(即芽体)、裂殖体(即游走体)、产孢体、孢子母细胞和孢子5种形态,即5个发育阶段,但只有孢子能在寄主体外存活,是该病的主要传播体.孢子为长椭圆形,一端稍粗,一端细,形似米粒.孢子长1.2~4.7um,幅宽1.1~2.1um.孢子表面无色,有微皱,折光性强,在光学显微镜下为淡绿色或淡蓝色.  相似文献   
96.
为了探明在缩短养殖周期的稀养条件下,主养青鱼池塘的生态因子及其与鱼种放养、混养和鱼产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在1983~1984年分别对在稀养条件下主养青鱼的鱼种池和成鱼池进行了主要生态因子和初级生产力的研究,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7.
第三讲动物寄生虫病的免疫病理和致病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虫对动物的致病作用早已被人们发现 ,早期人们对动物寄生虫的致病作用归纳为 5方面 ,即吸取宿主营养 ,吸食宿主血液、体液和组织细胞 ,产生对宿主有害的毒素 ,机械性障碍与破坏 ,以及引入其他病原体。自 2 0世纪中叶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 ,寄生虫致病的免疫学机理也逐渐被揭示 ,形成了寄生虫病的免疫学病理。 2 0世纪 70年代以后 ,随着分子生物化学的发展 ,动物寄生虫致病的分子机制得到较深入的阐明 ,动物寄生虫病理学提高到了分子水平。这里对这方面的致病机理作个概括介绍。1 .动物寄生虫导致宿主的超敏反应 (变态反应 ) 寄生虫及其分…  相似文献   
98.
本研究对健康雏鸡7日龄免疫前12h按照分组分别使用免疫活性因子和生理盐水,然后以新城疫IV系弱毒苗点眼滴鼻,分别在新城疫IV系冻干苗免疫后7、14、21d,心脏采血,采用HI法检测新城疫抗体水平。结果表明,应用免疫活性因子及新城疫疫苗后各试验组7d抗体水平明显升高,14及21d抗体水平大大高于单用ND疫苗组,经t值检验,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免疫活性因子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生物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99.
饲料是动物生产的物质基础,现今配合饲料中90%以上的组成成分为植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中都含有一种或多种抗营养因子。抗营养因子不但影响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而且给动物的健康生长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众所周知我国既是人口大国又是饲料生产大国(2000年生产7429万吨),人畜争粮,饲料资源短缺,尤其是蛋白质饲料资源缺口巨大,2000年缺口近3000万吨。面对这样严重的现实,除开发新的饲料资源外,提高现有饲料资源的利用率也是解决问题最有效途径之一。由于抗营养因子是影响饲料营养价值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0.
目前,果树设施栽培发展比较迅速。由于保护地棚室基本上是一个密闭的系统,所以环境因子的调节是栽培果树能否成功的关键。1温度调节温度是影响果树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因此,设施栽培必须根据树种和品种要求以及棚室内温度变化的规律,对温度进行调控。在冬、春季节,保护地内昼夜温差比露地大;晴天温差比阴天大,棚温回升快;阴天棚内增温效果不明显。因此冬季的主要目标是增温保温,而春季则主要是降温。1.1增温措施增温措施主要有:(1)用多层塑膜覆盖。如在大棚中再覆盖地膜,可以提高地温。(2)围草防寒。夜间在大棚周围盖一层1.0米左右高的草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