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5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83篇
林业   371篇
农学   116篇
基础科学   18篇
  524篇
综合类   512篇
农作物   234篇
水产渔业   326篇
畜牧兽医   185篇
园艺   35篇
植物保护   8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31.
介绍参与式方法在热带牧草推广中的应用及实践,分析当前参与式牧草技术的推广应用现状,为参与式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2.
以虾塘水添加天然碱泡水为实验用水,通过室内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水环境碱度和pH对淡化南美白对虾幼虾的毒性效应;并对幼虾进行天然碱性水域生存能力实验,以期探讨东北地区碱性水域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水环境pH为7.33~7.41、盐度3.62‰~3.56‰时,碱度对幼虾毒性效应的24hEC50值为2.78mmol/L。水环境pH为7.41~7.62、盐度3.56‰~3.45‰时,碱度对幼虾毒性效应的24h、48h及96hLC50值分别为12.94、11.89及11.65mmol/L,SC值为3.10mmol/L。水环境盐度在3.87‰~6.07‰条件下,碱度为5.37~19.71mmol/L时,pH对幼虾毒性效应的24h、48hLpH50值分别为9.26~8.54和9.14~8.47;碱度在5.37~14.66mmol/L时,pH对幼虾的24h、48h、72h及96hLpH50值分别为9.26~8.98、9.14~8.86、9.10~8.80和9.00~8.80。水环境碱度分别为5.37、10.72、14.66及19.71mmol/L时,幼虾的SpH值分别为8.42、8.23、8.14和7.85。当水环境碱度在25.33~36.42mmol/L时,碱度和pH已先于盐度限制幼虾生存。幼虾在碱度为38.78mmol/L、盐度3.29‰、pH9.41的天然碱性水域可生存5~9h。幼虾对碱度和pH的适应能力不如鲢、鳙、草鱼等淡水鱼类,尚无法适应东北地区高碱度、高pH的碱性水域。  相似文献   
133.
中国北方盐碱水域中的底栖动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75~ 1 994年对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 2 6个盐碱水域 (盐度 0 5 8~ 1 6 3 0、pH 8 46~ 1 0 1 0 ) ,进行了 92个点的采集。共见到底栖动物 1 0 3种 ,分别隶属于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昆虫类等 1 5个目。其中摇蚊科幼虫有 1 1个属、 48个种。其余为蠓蚊科幼虫、颤蚓科、锥实螺科、扁卷螺科、科、伪蜓科、划蝽科、牙虫科、叶科等种类。分析结果表明 ,所有水域的共同特点是以摇蚊幼虫为优势种群 ,其中花纹前突摇蚊幼虫和羽摇蚊幼虫出现率最高 ,均为 3 0 8%,其次为穴居摇蚊幼虫 ,出现率为 2 6 9%。其它底栖动物如鞘翅目牙虫科幼虫和寡毛纲颤蚓的出现率均为2 3 1 %。对水体主成分的水质分析结果表明 ,决定底栖动物分布和种数的主要因素是与总硬度、盐度和总碱度相关的水化学特征 ,其中底栖动物种数与总碱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R2 =- 0 3 4 2 ,n =2 6 ,P <0 0 5 )。  相似文献   
134.
马达加斯加的热带森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达加斯加是非洲大陆的离岛。天然森林类型复杂多样。原生性的森林群落主要为常绿林,落叶林以及多刺、肉质的落叶灌木丛。在不同类型的岩石露头发育着岩生矮林;高山上可见山顶矮林,滨海湿地则为红树林。马达加斯加的森林有着独特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有着巨大的生物多样性。但由于人类长期对其生境的破坏,不少动物种类已处于濒危状态。到目前为止,60%-85%的森林植被已遭到破坏。非持续的农业轮作是森林植被完整性的主要威胁。在某些地区,火烧林地建立牧场业是引起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5.
日本冲绳岛琉球松林台风干扰后的群落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阐述亚热带地区琉球松林受到干扰后的演替规律,就日本冲绳地区琉球松人工林在强台风干扰后,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琉球松林经台风干扰后演替形成两种群落类型,即琉球松-峨嵋木荷群落和琉球松-峨嵋木荷-蕨类群落;两者在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特点方面差异明显。琉球松-峨嵋木荷群落中,出现乔灌树种26种(DBH≥3.0cm),树种多样性指数为2.55,林下植被特别是草本层盖度低,没有蕨类植物分布。而琉球松-峨嵋木荷-蕨类群落中,出现乔灌树种33种,树种多样性指数为3.51,林下植被特别是草本层发育较好,并有大量蕨类植物分布,其盖度达55%。此外,经受干扰的琉球松林出现了大量的较耐荫的常绿阔叶树种,尤其是山茶科和樟科的树种,而没有出现本地天然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壳斗科的栲类(Castanopsis spp.)。充分说明强台风干扰促进了琉球松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  相似文献   
136.
热带森林林冠对降水再分配作用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森林林冠对大气降水的再分配是水分输入森林的第一个环节,其过程涉及到森林生态、森林水文、森林气象及水土保持等诸多方面 热带地区森林林冠水文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对热带地区林冠降水截留、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的研究进展和现状进行简要概括,总结其中得到认可的规律性认识和依然存在的争议,以期对热带地区森林林冠水文生态效应有个较为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需要在热带地区林冠降水再分配研究中加以关注的方面包括:(1)附生植物、大型藤本植物、板根、不定根等热带雨林特有现象在水量和降水化学元素输入与分配中的作用;(2)对热带雨林以外的其他森林类型的林冠截留降水过程的研究;(3)对林冠降水再分配各过程的更为精确的数学表述,或改进现有的机理模型使其能够更为准确的反映各森林类型的降水再分配过程;(4)对热带美洲、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森林林冠降水再分配的全景式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7.
秘鲁外海茎柔鱼胴长组成及性成熟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2001年6-8月我国鱿钓船对秘鲁外海(79°~90° W、5°~16° S)茎柔鱼资源的调查,对其胴长组成和性成熟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胴长范围为200~880 mm,优势胴长为240~480 mm,约占总数的80%左右.依据胴长组成和性成熟度,调查海域茎柔鱼存在3个群体.雌雄性别比为2.52∶1.00.渔获物中,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高于雌性,雄性Ⅲ和Ⅳ期占总数84.3%,雌性仅占47.5%.同一性成熟阶段,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均大于雄性.经估算,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374 mm、228 mm.  相似文献   
138.
大连市区沿海底栖动物的种、量和对环境质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10月-1998年7月对大连市区沿海10个站位(南部沿海4个站位,大连湾6个站位)进行了3次底栖动物调查,共获大底栖动物79种,其中多毛类42种,软体动物23种,节肢动物7种,棘皮动物2种,海鞘2种,其它3种,平均栖息密度为4663.3个/m^2,平均生物量为74.5g/m^2,同时测定了相关的水化指标,经分析表明该海区处于轻度和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39.
8种热带牧草的耐荫生理参数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合适于热带橡胶树等人工林下种植的耐荫牧草,于2005年选取热研11号黑籽雀稗(Paspalumatratum Swallen cv.Reyan No.11)、热研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Aublet)Swartz cv.Reyan No.2]、热研8号坚尼草(Panicum maximum Jacquin cv.Reyan No.8)、热研4号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er×P.glaucum(Linnaeus)R.Brown cv.Reyan No.4]、热研14号网脉臂形草[Brachiaria dictyoneura(Figari et de Notaris)Stapf cv.Reyan No.14]、热研15号刚果臂形草(Brachiaria ruziziensis Germain et Evrard cv.Reyan No.15)、热研12号平托落花生(Arachis pintoi Krapovickas et Gregory cv.Reyan No.12)和太空辐射育种柱花草[Stylosanthesguianensis(Aublet)Swartz cv.Amarillo]等8种热带牧草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它们的叶片光合-光响应特性、叶色素含量及其与耐荫性关系。结果表明,8种牧草品种的光补偿点、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最大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各生理参数比较结果和生产实践经验,认为8种牧草中,热研14号网脉臂形草、热研8号坚尼草、热研12号平托落花生和热研2号柱花草较适合在具有一定荫蔽的橡胶树等热带林下种植。热研4号王草则兼有耐荫植物和喜光植物的光能利用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140.
鼎湖山针阔混交林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合有效辐射(PAR)是影响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生产的重要生态因子,对其时空格局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因子变化和光合行为.该文分析了2003年鼎湖山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PAR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PAR在进入冠层内部的过程中,其强度不断减弱,变异系数(CV)则不断增大;各层次PAR月总量的年变化均呈单峰形,并分别于7月和3月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雨季和旱季,各层次PAR的日均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其中冠层上方(PAR1)和乔木第1亚层(PAR2)呈规则的单峰曲线,而乔木第3亚层(PAR3)和灌木及草本层(PAR4)则为不规则的单峰曲线;旱季各层次PAR的平均值为雨季的68.99%~71.48%;旱季各层次PAR日通量的CV非常接近,而雨季PAR3和PAR4的CV则明显增加.全年PAR1、PAR2、PAR3和PAR4总量分别为1 842.27、1 374.37、471.38和288.39 MJ/m2,各占下行短波辐射(RSd)的40.07%、29.89%、10.25%和6.27%.全年PAR2、PAR3和PAR4的相对光合有效辐射分别为74.6%、23.6%和15.7%.在日尺度和月尺度上PAR1与RSd均呈极显著直线相关,而RSd的系数远小于通常的范围(0.44~0.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