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23篇
  免费   1001篇
  国内免费   1355篇
林业   2166篇
农学   918篇
基础科学   1081篇
  3740篇
综合类   7010篇
农作物   701篇
水产渔业   729篇
畜牧兽医   1048篇
园艺   363篇
植物保护   1023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358篇
  2022年   510篇
  2021年   581篇
  2020年   543篇
  2019年   633篇
  2018年   380篇
  2017年   666篇
  2016年   834篇
  2015年   687篇
  2014年   896篇
  2013年   1088篇
  2012年   1347篇
  2011年   1334篇
  2010年   1098篇
  2009年   1108篇
  2008年   942篇
  2007年   1045篇
  2006年   878篇
  2005年   693篇
  2004年   524篇
  2003年   402篇
  2002年   341篇
  2001年   299篇
  2000年   267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41.
ABSTRACT

The content of macronutrients in potato tubers arouses interest because of their substantial consumption in the world and significant role in elements' budget in human diet. The research objective has been to evaluate the content of macronutrients in tubers of potatoes grown in different systems of crop production in Poland. In 2012–2014,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test potato cultivation in three-crop production systems: conventional, integrated and organic. In each of the six-field crop rotation systems, there were five potato cultivars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earliness groups. The following macronutrients in dry mass of potato tubers were determined: N, P, K, Ca, Mg, Na, S and Cl, and the various ratios between them were calculated.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proved that potatoes production systems affec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ubers, which is additionally modified by whether condition and genetic features of cultivars. Potato tubers from organic farming contained by about 20% less N than tubers from conventional or integrated systems. Potato tubers from organic production system displayed lower content of Ca and Na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ventional and integrated systems. The least of P and S were detected in tubers of the potatoes grown conventionally.  相似文献   
942.
基于水盐平衡的绿洲灌区次生盐碱化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次生盐碱化是威胁新疆绿洲灌区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以位于塔里木河流域的渭干河灌区为例,在简要分析灌区水盐运移的控制因素基础上,以水盐均衡原理为指导,深入剖析了灌区-田块-作物根系3个尺度的土地盐分均衡特点及其相互关系,重点估算了淋洗需水量,简要讨论了次生盐碱化的驱动因子,最后从政策、技术与经济方面给出了控制次生盐碱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43.
通过春小麦田间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设置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立茬和残茬压倒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研究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下土壤风蚀与土壤结构的关系,分析了田间输沙量与土壤团聚体、<0.01mm物理性粘粒、<0.01mm分散性粘粒、分散系数随年限增加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能显著减少输沙量;>0.05mm各级团聚体随年限的增加基本无显著变化,但保护性耕作大团聚体(>0.25mm)有增大趋势,微团聚体(0.25-0.05mm)有减少趋势;保护性耕作实施2年后,<0.05mm土粒占比除立茬处理减少不显著外,其他保护性耕作处理均显著减少;试验第3年,传统耕作<0.01mm物理性粘粒较保护性耕作有减少趋势;免耕不覆盖、立茬和残茬茬倒处理<0.01mm分散性粘粒含量随年限的增加显著下降,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变化不显著;免耕不覆盖和残茬压倒处理土壤分散系数随年限的增加显著下降,免耕秸秆覆盖和立茬下降不显著;保护性耕作实施的第3年,各保护性耕作处理分散系数出现减小的趋势。输沙量与>1mm团聚体、<0.05mm土粒和<0.01mm分散性粘粒含量都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0.25-0.05mm团聚体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保护性耕作能促进土壤微结构的改善,土壤微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44.
[目的]对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13个主要矿区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旨在为矿区生态环境评价和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方法]通过PSR框架模型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理想点(TOPSIS)法。[结果](1)空间布局上,涞源县南部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中部矿区中等,而北部矿区较好;(2)具体矿区上,塔崖驿乡矿区、东团堡乡矿区生环境敏感性最好,而乌龙沟乡矿区最差。[结论]引入TOPSIS法进行小尺度县域矿区范围内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评价过程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且不受评价指标个数的影响,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实用,能很好地反映涞源县各矿区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及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45.
旱作区农业节水形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水资源贫乏,旱作区发展农业要抓好以利用天然降水为重点的节水措施.节水形式有:旱地果园、庭院蔬菜、农地经济作物区集流节水;大面积农业区水土保持措施节水;农业耕作措施节水;覆盖保墒、减少蒸腾技术节水.其中集流节水应作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旱地农业中高投入、高产出的一种较为可行的形式.  相似文献   
946.
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法评价低丘红壤区农村生态经济质量的结果表明,低丘红壤区农村生态经济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在农村发展初期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相悖;农村改革开放呈现其生态经济质的转折;村屯出现以市区为中心的生态经济时空分异。  相似文献   
947.
陕西省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水量平衡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与线性回归法,对2000—2014年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动态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和重要性评价,并以此为方向探讨区域生态红线规划。结果表明:(1)陕西省水源涵养能力南北高,中间低,空间差异显著,单元水源涵养量为0~800.90 mm;近15年水源涵养功能增加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6.71%,总水源涵养量呈"整体上升,局部下降"特征。(2)气候要素与水源涵养量相关性较强,植被类型也影响着水源涵养的空间特性。植被类型中,森林是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主体,其中,水源涵养能力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3)研究区内水源涵养量200 mm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5.12%,整体水源涵养生态价值不高;综合划定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77 593.31 km~2,占总面积的37.70%,主要分布在秦岭中西部高山区、汉水谷地以南以及延河流域以北,生态系统类型以林地为主。  相似文献   
948.
以川中丘陵区坡地防护林林地降雨量、径流量、泥沙含量等因子测定为切入点,借助侵蚀产沙数学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防护林类型的降雨侵蚀力与产沙、降雨强度与产沙、次降雨下产流与产沙、地表径流与产沙以及不同防护林类型产流产沙的关系,同时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防护林体系中不同类型的产沙侵蚀过程和水土流失规律,为川中丘陵区坡地防护林结构的调整、控制水土流失和提高防护功能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49.
水土保持行政处罚决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何建华(山西省水利厅水保监督处,太原市030002)李茂华(山西省寿阳县水利水保局)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是代表国家行使水土保持管理职权的行政机关,它对造成水土流失行为的个人或单位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采取的一定...  相似文献   
950.
坚持治理开发山乡面貌大变柴学松(四川省铜梁县水土保持办公室,632560)铜梁县双山乡位于涪江支流平滩河的上游,北、西、南三面为坪块低山环绕,中部由七沟八梁的中低丘陵与宽谷构成,在总面积为33.83km2的范围内,水土流失面积达13.64km2,森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