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61篇
  免费   846篇
  国内免费   733篇
林业   2565篇
农学   528篇
基础科学   649篇
  2575篇
综合类   4481篇
农作物   229篇
水产渔业   596篇
畜牧兽医   731篇
园艺   231篇
植物保护   955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303篇
  2022年   366篇
  2021年   432篇
  2020年   439篇
  2019年   499篇
  2018年   285篇
  2017年   424篇
  2016年   542篇
  2015年   424篇
  2014年   658篇
  2013年   733篇
  2012年   884篇
  2011年   963篇
  2010年   700篇
  2009年   721篇
  2008年   702篇
  2007年   764篇
  2006年   673篇
  2005年   551篇
  2004年   466篇
  2003年   405篇
  2002年   327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231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5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水文效应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 4条源流出山口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 2 2 4 .9× 10 8m3 (195 7~ 2 0 0 1年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塔里木河流域山区气候出现变暖增湿的趋势 ,2 0世纪 90年代径流量达 2 4 1.9× 10 8m3 ,增幅 7.6 %。由于源流区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影响 ,使得补给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不断减少 ,水文条件改变 ,造成干流上、中游段耗水严重 ,导致下游生态与环境急剧退化。自 2 0 0 0年以来 ,实施的从开都河—博斯腾湖向下游绿色走廊应急输水 ,已使下游生态环境开始恢复生机。  相似文献   
52.
Accomodation of important sources of uncertainty in ecological models is essential to realistically predicting ecological processes. The purpose of this project is to develop a robust methodology for modeling natural processes on a landscape while accounting for the variability in a process by utilizing environmental and spatial random effects. A hierarchical Bayesian framework has allowed the simultaneous integration of these effects. This framework naturally assumes variables to be random and the posterior distribution of the model provides probabilist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ocess. Two species in the genus Desmodium were used as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utility of the model in Southeast Missouri, USA. In addition, two validation techniques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dictions.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May 2005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53.
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系统格局及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本文首先对额尔齐斯河流域气候,地貌,水文等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评述,进而阐述了流域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格局以及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作用下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干扰作用下流域生态系统的格局与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相适应,处于准稳定变化状态,而在人为对流域水文情势扰动下,流域生态系统的格局间接地受到影响。从而产生新的格局,其作用的强度,持久性和生态系统的格局变化程度过错大于大于自然干扰作用下的变化。引额调水工程对额尔齐斯河流域河谷生态系统内部单元格局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4.
民勤绿洲生态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勤绿洲边缘 ,光照丰富、温差大 ,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但是水资源缺乏 ,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和土地沙化是民勤绿洲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 ,并充分提高其利用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只有通过引进优良品种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5.
晚稻稻瘟病BP神经网络分区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浙江省19个县1988~1999年晚稻稻瘟病发病与有关环境因子的关系,筛选了8个气象因子用于晚稻稻瘟病发生程度长期预报。根据各预报因子与稻瘟病发病程度相关性,采用邻接二维图论聚类分析法,将19个点(县)划分为4个生态区。每个生态区内运用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模型,并进行拟合和试报。1997~1999年试报验证,在划分稻瘟病生态区的基础上,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稻瘟病进行长期预测预报是可行的,3年试报成功率分别是78.95%、84.21%和78.95%。文中还对该方法与过去常用的预报方法的试报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6.
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地退化及生态重建   总被引:20,自引:15,他引:20  
由于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超过了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就导致了土地退化的发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地资源的退化表现为:土壤肥力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以及伴随的经济发展的落后。当前世界范围内对土地退化的治理,基本方法仍是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生物方法。但对土地退化的恢复与生态系统的重建的研究,需要经过谨慎设计的长期实验。绿洲荒漠交错带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是绿洲的保护屏障,而且在绿洲经济的发展中也起到巨大的作用。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研究的回顾,讨论了在不同地区进行的长期实验所采用的方法。有人为因素参与的退化土地恢复与生态重建,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产生土地退化的原因,不仅仅是土地资源特点与自然环境这样一些自然因素,还包括一些社会与经济因素。因此退化土地的恢复与生态重建的成功,需要一种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的综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7.
不同温度下转换寄主对桃蚜生态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5种温度、4组寄主与蚜源组合处理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转换寄主后的桃蚜的影响。同一寄主间移植的桃蚜在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生殖率、死亡率、寿命以及抗逆性上与不同寄主间移植的桃蚜有明显的差异;寄主对桃蚜生物学、生态学特征有明显的影响,表明长期生活在一种寄主上的桃蚜获得了一定的专化性。若将其移植到另一种寄主上,则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反应,但这种反应还未进化至型或寄主生殖隔离。  相似文献   
58.
210国道榆林至陕蒙交界段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要分析榆林至陕蒙交界段生态环境对公路及公路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 ,重点论述了公路建设在建设期和营运期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并对公路建设前后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状况进行了预测 ,最后提出水土保持与防沙护路的方案。结论是 :只要把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该公路建设和营运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很小的 ,而且 ,由于公路建设本身的需要所采取的防沙护路措施 ,会使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更好  相似文献   
59.
森林生态保护与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回顾了森林生态保护与效益补偿机制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分析了传统的生态保护政策法律手段的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法律机制是生态保护和效益补偿机制的主要保障。着重研究了森林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客体、补偿强度、补偿方法 ;从立法、执法、监督以及产权改革等方面 ,系统提出了建立我国森林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60.
Fire has historically been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factor maintaining southeastern U.S. vegetation. Humans have altered natural fire regimes by fragmenting fuels, introducing exotic species, and suppressing fires.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se alterations specifically affect spatial fire extent and pattern. We applied historic (1920 and 1943) and current (1990) GIS fuels maps and the FARSITE fire spread model to quantif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istoric and current fire spread distributions. We held all fire modeling variables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cloud cover, precipitation, humidity, air temperature, fuel moistures, ignition source and location) constant with exception of the fuel model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time periods. Model simulations suggest that fires during the early 1900's burned freely across the landscape, while current fires are much smaller, restricted by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Fire extent declined linearly with patch density, and there was a quadr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e extent and percent landscape covered by anthropogenic features. We found that as little as 10 percent anthropogenic landcover caused a 50 percent decline in fire extent. Most landscapes (conservation or non-conservation areas) are now influenced by anthropogenic features which disrupt spatial fire behavior disproportionately to their actual siz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land managers using fire to restore or maintain natural ecosystem function in pyrogenic systems will have to compensate for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in their burn planning.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May 2005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