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2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43篇
林业   72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24篇
  261篇
综合类   451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286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32.
长江刀鲚繁殖群体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刀鲚(Coilia nasus)是一种具有多种生活史类型的中小型鱼类,溯江洄游中的刀鲚也是目前长江下游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为评估刀鲚渔业生物学特征的变化趋势,分析了2012年5月采自长江靖江段的458尾刀鲚繁殖群体样本。结果显示,刀鲚繁殖群体由1~4龄组成,其中2~3龄个体占85.81%;体长14.2~38.9 cm,平均(25.72±4.08)cm;体重9.2~208.4 g,平均(69.59±33.73)g;体长与体重关系式W=0.0028L3.0866(R2=0.915 3);平均丰满度为0.38±0.08。依据生长方程Lt=40.82[1–e-0.31(t+0.55)]和Wt=262.59[1–e-0.31(t+0.55)]3,求得渐近体长L∞为40.82 cm,渐近体重W∞为262.59 g,体重生长的拐点出现在2.99龄的Wt=77.66 g。与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结果相比,长江刀鲚繁殖群体中补充群体和低龄剩余群体的比例显著增加,低龄化和小型化趋势明显,丰满度下降,资源衰退严重,但生长潜力依然存在。应采取降低对繁殖群体的捕捞强度、保护产卵场等积极措施来保护这一珍贵的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33.
长江口刀鲚汛期特征及其资源状况的年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刀鲚是长江水域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类。根据2008-2011年捕捞汛期长江口刀鲚的观测数据,对刀鲚汛期特征及汛期体长、体重以及渔获量的年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1年各年调查汛期内长江口刀鲚的体长分布均呈显著差异,2008年的优势体长组为26~38 cm,2009年的优势体长组为22~32 cm,2010、2011年的优势体长组为24~34 cm,2008年优势叉长组较其他年份大,2011年的体长均值小于其他年份;调查的汛期样本中,150 g以上的大规格刀鲚在群体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50 g以下的小规格刀鲚比例逐年增加,刀鲚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汛期内长江口刀鲚单船每网的渔获量(CPUE)不断减少,2011年最低,相较2010年,其单船每网渔获量下降了95.5%;2008-2011年各年刀鲚的汛期特征基本表现一致,3月下旬至4月中旬进入刀鲚的旺汛期,捕捞产量较大。  相似文献   
34.
基于渔捞日志的长江靖江段刀鲚渔获量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苏靖江段位于近长江口段,是长江刀鲚渔汛最集中的水域。为了弄清靖江段刀鲚的渔汛特征,本文于2008-2009年和2012-2013年对16艘持刀鲚捕捞许可证的渔船作了渔获量监测,分析了渔获量的时空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结果表明,靖江段单船日渔获数量NB和重量WB分别为(21±38)ind./d和(2.0±4.1)kg/d,单船全汛总渔获尾数Nt和重量Wt为(890±929)ind.和(92.3±91.1)kg。NB和Nt具有一致性的年变化趋势,以2013年的最大,其他年份比较接近。但WB和Wt的年变化趋势与渔获数量的年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表现为2008-2012年间持续下滑,2013年显著增长。NB和WB在2-3月间均极低,但4月增至(23.0±31.3)ind./d和(2.4±3.5)kg/d,5月达(78.0±81.0)ind./d和(7.7±9.1)kg/d。ANOVA分析显示,西水域的年NB和WB分别为东水域的2.5和2.7倍。研究亦显示,靖江段刀鲚的WB与同日水温和最高潮位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5)。长江口外的水温提升,可能是刀鲚开始生殖洄游的重要环境诱导因子。而高潮期在靖江段出现最高渔汛,可能是因为所采用的固定刺网过滤了更多的江水所致。  相似文献   
35.
黄河口附近海域海洋生物体中石油烃总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海洋污染中,石油污染是一个主要方面。近年来,随着沿海石油的勘探和开采,石油污染对海洋资源的危害日趋严重。本文就黄河口附近海域海洋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各种海洋生物肌肉中石油烃含量依次为:双壳类>头足类>甲壳类>鱼类,季节和个体大小及不同区域对石油烃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长江云阳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浮游植物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大家鱼繁殖期间 ( 2 0 0 2年 5月至 6月 )对云阳江段产卵场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生物量为 0 .5 0 6 75mg L ,其中硅藻为优势种群。其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与江河汛期水文状况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7.
38.
长江江苏段中华绒螯蟹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4年7月~2006年3月间对长江江苏段靖江江段渔获中中华绒螯蟹的比例分析,结果显示:江段中中华绒螯蟹在渔获中比例的数量峰值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度,以3月份为最高,达到渔获数量的1438%。重量比例峰值主要集中在05年的3月份和9月~11月份,以05年10月份最高,达27.17%,11月份次之。在04年秋季至05年冬季间,05年渔获中中华绒螯蟹的数量比例和重量比例部比04年同季节的值要高,江段中华绒螯蟹资源正处于恢复阶段。  相似文献   
39.
宋昭彬 《水产学报》2001,25(6):500-506
采用耳石日轮鉴定了19988年采自长江九江江段和1999年分别采自长江石码头和纱帽江段的草鱼仔鱼的日龄,并依据日龄推算了仔鱼的孵化期和估计了日生长率.采自九江、石码头和纱帽江段的仔鱼的平均日龄分别为10.7d,8.8~16.0d和7.0d.石码头江段仔鱼中,5月16日样本的日龄稍高(16.0d),其余样本的日龄比较接近(8.8~9.5d).采自石码头江段的所有仔鱼的体长平均生长率为0.11mm·d-1,特定生长率为 1.32%.各批次仔鱼的体长与其日龄的相关性通常很差,这表明长江中游仔鱼的生长不整齐,部分个体可能遭受了营养缺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 1. Baiji were sighted 17 times during three recent simultaneous multi‐vessel surveys in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November 4–10, 1997; December 4–9, 1998; October 31–November 5, 1999). There were 11 sightings in 1997 (consisting of 17 animals), five in 1998 (seven animals), and two in 1999 (four animals). It was concluded that 13 individuals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minimum number of the baiji currently in the Yangtze River.
  • 2. An annual rate of population decrease was roughly estimated as 10%. From the body sizes observed, the proportions of old, adult and immature individuals were approximately estimated at 57, 26, and 17% respectively.
  • 3. Baiji showed a significant attraction to confluences and sand bars with large eddies.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e baiji is less than 1400 km in length in the Yangtze main river. Distances between the two nearest groups of baiji appear to be increasing.
  • 4. Two typical sightings are described, in which surfacing and movements of baiji were recorded. Baiji were often found swimming together with finless porpoise. In the surveys they occurred in the same group in 63% of occurrences. Interactions between baiji and finless porpoise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 5. Human activities are the main threats to the baiji. Illegal electrical fishing accounted for 40% of known mortalities during the 1990s. Engineering explosions for maintaining navigation channels have become another main cause of baiji deaths. The last hope of saving the species may be to translocate the remaining baiji into a semi‐captive reserve, known as the ‘Baiji Semi‐natural Reserve’.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