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64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43篇
综合类   17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41.
张胜利 《林业科学》2008,44(2):15-22
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天然林分布区--秦岭南坡中山地带,选择火地塘林区2个小流域及2个支沟集水区,对8年间径流水化学成分年际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火地塘林区径流pH值年际变化总体上呈降低趋势,NO-3、NH 4、Ca、Mg及Cd 浓度呈上升趋势,主要与当地汽车尾气排放等交通污染有关;Pb浓度上升为土壤吸附Pb解吸或含Pb矿物的溶解所致;K、PO3-4、Na、Mn及Zn浓度呈降低趋势缘于森林植被的逐渐恢复. 据此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天然林水质发展趋势进行初步预测,结果表明:中线水源地天然林径流pH值将呈降低趋势,NO-3、NH 4、Ca及Mg浓度会上升,但均不会对水质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K、PO3-4、Na、Mn、Zn浓度亦将呈降低趋势,其中PO3-4浓度降低有利于缓解丹江口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的威胁;Cd、Pb浓度可能上升,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42.
基于野外调查和实验室仪器分析数据,研究了秦岭天然华山松林生物量、碳密度、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及其随龄级、海拔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碳在华山松各器官中的分配以树干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树枝,树皮最小;不同器官含碳率波动在0.488 6~0.519 8之间,顺序为叶>根>干>枝>皮;华山松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密度为133.59t/hm~2,其中地下部分(0~80cm)约占2/3,地上部分约占1/3;华山松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密度在海拔1 800~1 900m最大,达142.73t/hm~2,海拔低于1 700m和超过2 300m,都较小,分别为120.81t/hm~2和107.21t/hm~2;6个龄级的天然华山松林的生物量碳密度以平均树龄20a为最小,60a为最大;通过两期清查数据对比可知,其生物量增加了2.17t/hm~2,生物量碳密度增加了0.64t/hm~2。  相似文献   
243.
气候变暖背景下秦岭地区≥10℃热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秦岭地区农业热量的时空变化研究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1961—2010年秦岭南北71个气象台站的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 突变检验、Moralt 小波分析和ArcGIS 空间插值法,对秦岭南北近50 年来≥10℃的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秦岭南北≥10℃的积温和持续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初日为提前趋势,终日为推迟趋势;秦岭北部≥10℃初日变化速率低于秦岭南部,秦岭北部≥10℃积温、持续日数和终日的变化速率高于秦岭南部。(2)秦岭北部≥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1995 年、2003 年、1973 年和2000 年,秦岭南部≥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4 年、1995 年、1974 年和1977 年。秦岭南北部≥10℃积温具有明显的20~30年和7~10年的振荡周期。(3)空间上,秦岭地区≥10℃积温的空间变化相似,整体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44.
为明确秦岭北麓猕猴桃主产区主栽品种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致病性强弱与地理来源及品种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周至、杨凌和眉县选择了海沃德、华优和红阳的感病枝条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法对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16S-23S 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并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和分子鉴定,共获得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菌株20个,且不同地理来源和不同品种的菌落形态差异较大;对不同菌株致病性的测定表明,各菌株致病性强弱与其地理来源及品种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建立基于软件ImageJ 1.50b的定量精确叶片致病性强弱分析方法,筛选出强致病性菌株4个,可为抗性材料鉴定和抗溃疡病专用生物药剂筛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45.
模拟降雨条件下秦岭北麓土壤磷素流失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秦岭北麓竹峪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模拟人工降雨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坡度(5°,10°)和不同降雨强度(1.1,1.3,1.5mm/min)下该区域田地土壤磷素流失过程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强度能够影响径流中溶解态磷(DP)的含量,但二者之间并非呈线性关系;相比于幂函数而言,指数函数模型更适合模拟秦岭北麓竹峪地区土壤径流溶解态磷(DP)浓度变化过程(R~20.75);降雨初期,泥沙中(STP)含量相对较高,但随着降雨的延续其浓度会有所下降,并最终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上;泥沙全磷(STP)的流失速率随着降雨时间以幂函数的形式逐渐递减,同时发现泥沙全磷(STP)的流失速率与土壤流失速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2),说明养分流失量累积过程与产沙过程一致,可以利用土壤侵蚀状况来进一步预测养分流失状况。  相似文献   
246.
桑寄生科植物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具有特殊的生活习性。为了摸清秦岭凤县地区桑寄生类植物的种类,对该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凤县地区分布的桑寄生科植物主要为北桑寄生(Loranthus tanakae)和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2种,北桑寄生的种群数量大于桑寄生。2种桑寄生科植物在该地区的主要寄主均为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此外,对这2种寄生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展开初步研究,并讨论了生活习性及生物学特征的差异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7.
[目的]在陕西3大地理单元中,秦巴山区土壤侵蚀强度仅次于黄土高原。明晰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与气候变暖的响应关系,对区域土壤侵蚀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1970—2020年逐日降水数据,辅以BG分割法、经验正交函数和Lasso回归等方法,对秦岭南北地区夏季昼晴夜雨强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970—2020年,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空间上,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主导模态为全区一致增强。其中,1 000 m以下的谷地和平原区,是夏季昼晴夜雨强度变化的敏感区。在影响因素上,秦岭南坡、汉江谷地夏季昼晴夜雨强度变化与气象因子相关性高于关中平原。其中,秦岭南坡夏季昼晴夜雨强度主导气象因子为日照时间,而汉江谷地则受日照时间和平均风速的共同影响。[结论] 2003年后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存在突变增强。以白天高温、夜间强降水为侵蚀形态的降水类型,将成为秦岭南北水土保持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248.
分析了秦岭林区森林资源的现状、特点,指出了秦岭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职工下岗与合理安置问题;(2)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培育与利用的矛盾;(3)资金投入与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49.
秦岭火地塘林区半翅目昆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蒿草丛的半翅目昆虫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该地的半翅目昆虫有8科67种,其中盲蝽科17种、花蝽科11种、长蝽科11种、缘蝽科10种、蝽科10种、猎蝽科3种、姬蝽科3种、龟蝽科2种.各海拔区群落的多样性测度证实,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对15个海拔区按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并按DTV指数进行判别,可将该地区蒿草丛的半翅目昆虫划分为3个亚群落,各亚群落在垂直分布上的生态位分别是Ⅰ亚群落900~1 600 m、Ⅱ亚群落1 700~1 800 m 、Ⅲ亚群落1 900~2 3  相似文献   
250.
秦岭辛家山林区锐齿栎林水源涵养功能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通过2年对秦岭辛家山林区锐齿栎林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林分在水源涵养功能方面有以下特点:锐齿栎林下的穿透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变异系数为17.5~43.5%;在一次性降水过程中,林冠对降水的最大截持能力为3.8~8.5mm,并随林木的生长发育时期有所变化;林下枯枝落叶层的最大持水率为419~430%,对一次降水的有效蓄留能力为4.6~5.2mm;林地0~60cm土壤的有效蓄水量为605.4~667.8t/ha,是锐齿栎林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水分贮存器和调节器;锐齿栎林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对一次降水的最大调节能力为68.9~80.1mm,加之林地土壤有6.1~8.8mm/min的下渗率,因此锐齿栋林下很少出现地表径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