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农学   9篇
  6篇
综合类   37篇
水产渔业   144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81.
LST8(lethal with SEC13 protein 8)是TOR(target of rapamycin)复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生物生长和发育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马氏珠母贝转录组数据库中注释为LST8的unigene序列设计引物,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马氏珠母贝LST8基因cDNA全长序列(pm-LST8);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了pm-LST8在马氏珠母贝各个组织中的表达含量。结果表明,pm-LST8基因cDNA全长1 35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948 bp,编码316个氨基酸残基,5'UTR为104 bp,3'UTR为298 bp,含有29 bp polyA。预测其分子量为35.4 kD,等电点为6.11。多序列比对显示pm-LST8与其它物种的LST8有较高的保守性,与牡蛎的同源序列高达82%。蛋白质结构预测显示pm-LST8具有典型的WD40结构域。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pm-LST8在马氏珠母贝闭壳肌、鳃、外套膜、肝胰脏、性腺、足、血淋巴七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进一步阐述LST8在马氏珠母贝生长和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2.
本研究从湛江流沙港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中挑选不同壳色个体为亲本,共构建了黑(BS)、红(RS)、黄(YS)和白壳色(WS)4个壳色选系F1,然后分别在4个壳色选育系F,中随机取样,利用3对AFLP引物分析其遗传结构与遗传分化。结果表明,每对引物的扩增位点数在104~109之间,共得到331个扩增位点;BS、RS、YS和WS壳色选系F1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9.2%、49.5%、51.6%和63.4%,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884、0.1886、0.1896和0.1954,4个壳色选育系F1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972。本研究说明经过一代壳色纯化4个壳色选育系F1出现显著遗传分化,也为马氏珠母贝壳色系选育或选育系间杂交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3.
通过整理中国第一个海水珍珠养殖场的历史资料,详细论述了中国第一批马氏珠母贝人工养殖珍珠的诞生和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实现突破的过程,以此文致敬为中国海水珍珠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行业前辈.  相似文献   
84.
合浦珠母贝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AFLP标记构建了印度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全同胞家系的遗传图谱。用经过筛选的36对引物组合对父母本和62个子代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共得到1 547个标记,包括581个1∶1分离标记。母本分离标记294个,其中178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规律;父本分离标记287个,其中182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规律。雌性框架图包括33个遗传标记,分布在14个连锁群中,标记间平均间隔24.3 cM,有2个3联体,11个连锁对,图谱总长度为488.5 cM。雄性框架图包括53个遗传标记,分布在19个连锁群中,标记间平均间隔30.5 cM,有4个3联体,10个连锁对,图谱总长度为1 035.5 cM。雌雄两个框架图中AFLP标记的分布都较均匀。雌雄基因组估算长度分别为1 168.4 cM和2 037.1 cM,图谱覆盖率分别为41.8%和50.8%。本研究为进一步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及QTL定位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5.
合浦珠母贝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同源克隆和RT-PCR技术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获得cDNA全长序列2 365 bp,其中3’非编码区域(UTR)为318 bp,5’UTR为88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959 bp,编码652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71.39 kD,理论等电点为5.22,并含有3个HSP70家族的签名序列IDLGTTYS、DLGGGTFD和EEVD。同源性分析表明,合浦珠母贝HSP70的氨基酸序列与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等双壳贝类的相似性高达86%以上,基于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合浦珠母贝与牡蛎属种类亲缘关系最近。高温、高盐刺激后,半定量RT-PCR检测发现hsp70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高温刺激的表达量高于高盐刺激,高温刺激组不同组织的表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鳃、消化腺、外套膜、肌肉、性腺,高盐刺激组不同组织的表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鳃、外套膜、肌肉、消化腺、性腺,表明HSP70参与了机体对刺激的应答过程。该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合浦珠母贝的抗逆机理及其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6.
87.
黑珠母贝的核位解剖及其插核育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珠母贝的核位是在它收足肌两侧的生殖腺中。根据性腺周年发育程度不同,核位变化可分为五个时期:“伸张期”、“扩大期”、“膨胀期”、“收缩期”和“透明期”。在这几个时期插核,以“扩大期”效果较好,母贝手术后平均死亡率为38%,脱核率为58.5%。黑珠母贝育成的珍珠多数为圆形,银灰色。  相似文献   
88.
2种珍珠贝的外套膜同工酶及粘液蛋白的电泳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企鹅珍珠贝、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及粘液进行垂直板状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分离,分析这2种珍珠贝的粘液蛋白和外套膜的SOD、MDH、EST、LDH同工酶谱带。结果表明,2种珍珠贝同工酶的表达,既呈现出明显差异,又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对比粘液的蛋白谱带和其同工酶谱带,发现主要的蛋白带具有明显的SOD酶活性。  相似文献   
89.
选用我国马氏珠母贝 3个地理种群 ,北海野生种群 (BW ) ,大亚湾野生种群 (DW)和三亚野生种群 (SW)作为亲本 ,通过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产生了 3个子一代群体 (BB1 、DD1 、SS1 )和不同地理种群间杂交产生了 3个子一代群体 (BD1 、BS1 、DS1 )。比较分析 6个子一代群体感染多毛类寄生病的情况表明 ,马氏珠母贝是多毛类寄生虫的易感贝类 ,多毛类寄生虫基本上是凿贝才女虫 ;子一代的感染率在 66 7%~ 75 5 %之间 ,雌、雄贝之间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双壳同时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的感染率大于仅单壳(左壳或右壳)感染的感染率(P <0 0 5) ,在同一个群体内 ,感染多毛类寄生病与未感染多毛类寄生病贝的形态性状指标 (壳长、壳宽、总体重和壳重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说明多毛类寄生病并未影响马氏珠母贝的生长。多毛类寄生病的主要危害是导致马氏珠母贝的大量死亡。杂交子一代群体DS1 和BD1 的多毛类寄生病率与自繁群体BB1 相比 ,分别降低了 8 4%和8 8% (P <0 0 5) ,表明种群间杂交一代初步提高了马氏珠母贝抗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90.
The gonadal development and gametogenic cycle of transplanted-cultured pearl oyster, 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individuals collected monthly from Tong-Young along the south coast of Korea from October 2000 to September 2001. The result of monthly change of condition index was similar to tissue weight rate. The highest value was observed in June and the lowest value was observed in November. The gonad of the pearl oyster was located around the digestive diverticula. The ripe testis was milky white while the ovary was light brown. The spawning period of the pearl oyster extended from April to August, with a peak between June and July. The gametogenic cycle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successive stages: multiplicative stage (November to February), growing stage (January to March), mature stage (March and April), spawning stage (April to August) and resting stage (September to Novemb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