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农学   9篇
  6篇
综合类   37篇
水产渔业   144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刘亚  曾艳霞  许柳红 《广东农业科学》2009,(11):124-125,143
对马氏珠母贝肉中蛋白呈味物质作热水抽提试验,进行了抽提条件的初步研究.以抽提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水料比、水浴温度、水浴时间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显示:当水料比为2:1、水浴温度为80℃、水浴时间为20min时,蛋白质抽提率最高,抽提液海鲜风味浓郁.  相似文献   
62.
旨在筛选出马氏珠母贝RAPD反应的最佳体系,为不同壳色马氏珠母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试验以4种壳色马氏珠母贝为材料,采用SDS法进行闭壳肌的总DNA提取并对影响RAPD扩增效果的因素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优化筛选出最佳的25μL反应体系:10×Taqbuffer2.5μL,DNA2.0ng/μL,Mg^2+3.0mmol/L,引物0.25μmol/L,0.2mmol/LdNTP,Taq酶1.0U;反应程序:94℃预变性5min,然后进行40个循环:94℃变性45s,39℃退火60s,72℃延伸90s,最后72℃延伸10min,4℃终止反应。结果发现,采用SDS法所提取马氏珠母贝的DNA达到RAPD反应的要求,筛选体系扩增出清晰稳定的多态性条带,可用于对马氏珠母贝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3.
64.
南海北部沿岸自然保护区内大珠母贝资源现状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是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为南海特有的珍珠贝种类,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利用潜水断面法,调查了海南岛儋州洋浦和临高白蝶贝保护区及雷州半岛西部保护区海域内大珠母贝的分布和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儋州临高海域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54.55%,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25只·m-2,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70.31 g·m-2。儋州洋浦海域,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15.38%,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10只·m-2,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22.55 g·m-2。雷州半岛西部海域大珠母贝站位中,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65.00%,多数站位栖息密度范围为0.1~0.2只·m-2,最大栖息密度为0.3只·m-2,最大生物量为390 g·m-2。当前大珠母贝年龄结构不合理,说明其资源结构已经遭到破坏,资源自身的恢复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65.
从单胞藻粒径大小、表面结构、生化组成及饵料浓度等角度开展了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对不同种类及浓度的单胞藻摄食与消化效果研究。投喂粒径大小相近的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混合藻,粒径大小不同的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海水小球藻(Marine chlorella)混合藻,用细胞计数法检测剩余混合藻中各单胞藻浓度。分别投喂以上4种不同浓度梯度的单胞藻,观察比较粪便中单胞藻消化状况。结果显示,合浦珠母贝对粒径大小相近的单胞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摄食(P0.05),对粒径较大的单胞藻摄食率明显高于粒径较小的单胞藻(P0.05);随着投喂单胞藻浓度的升高,合浦珠母贝对单胞藻的消化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矿化基因、贝壳和珍珠经济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47个培育优质珍珠的马氏珠母贝,测量贝壳的壳宽、壳高、壳长、绞合线长、总壳重、左壳重、珠层厚度及珍珠的直径、重量、珠层厚度,并分析矿化基因msi60在外套膜内缘组织的相对表达量,珍珠经济性状和贝壳经济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珍珠的珠层厚度、珍珠直径和珍珠重量3个经济性状均与受体贝贝壳的壳宽、壳长、总壳重和左壳重呈显著相关,推测育珠贝的生长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珍珠的培育;msi60在外套膜内缘的相对表达量与珍珠重量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9),贝壳和珍珠的珍珠层厚度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9),推测在马氏珠母贝中,贝壳的矿化和珍珠的矿化可能具有共同的上游调控元件。[结论]msi60在形成贝壳珍珠质层的外套膜内缘组织中的基因表达量与珍珠的经济性状相关。该研究为马氏珠母贝生物矿化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7.
合浦珠母贝全同胞家系贝壳珍珠质颜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小片贝的珍珠质颜色直接影响育珠贝所产珍珠的颜色。每个合浦珠母贝的珍珠质颜色都有自己的颜色特征值,即三刺激值和颜色参数。试验选择16个合浦珠母贝全同胞家系,用CSE成像分析色度系统测量并比较各家系左壳内侧外缘珍珠质颜色参数Lab和三刺激值,以筛选适合做插核小片贝的家系。珍珠质的颜色参数明度(L)为98.586~105.234,其中F16家系的明度最大,F3家系的明度最小;a(红绿色品)为-0.967~-6.577,b(黄蓝色品)为5.915~11.237,F14家系色品最偏向于绿色(-a),F16家系色品最偏向于黄色(b)。F3和F14家系贝壳外缘珍珠质的色差(ΔEab)最大(7.885),肉眼能明显觉察。16个家系的合浦珠母贝都属于白色系列,其中离白光中心最近(a2+b2最小)且个体颜色集中的F1家系最适合用作小片贝来选育培养。  相似文献   
68.
利用静水清滤法研究了盐度和温度对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与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稚贝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大1组:大珠母贝壳长(1.02±0.07)cm,大2组:大珠母贝壳长(2.94±0.17)cm;合1组:合浦珠母贝壳长(1.15±0.21)cm、合2组:合浦珠母贝壳长(3.08±0.36)cm。结果表明,随着盐度或温度的增加,4个组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先升高,到达最大值后又降低;其中,大1组在盐度27有最大滤水率(0.274±0.079) L/h,合1组在盐度30有最大滤水率(0.325±0.011) L/h,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2组与合2组均在盐度33时有最大滤水率,分别为(0.660±0.027)L/h,(0.329±0.021)L/h,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珠母贝稚贝在盐度30时摄食率最大,合浦珠母贝在盐度33时摄食率最大,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稚贝在26℃时,滤水率和摄食率达到最大值,二者的最大滤水率之间或最大摄食率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贝体生长,大珠母贝的滤水率和摄食率显著高于合浦珠母贝,因此饵料需求量也更大;饵料不足可能是大珠母贝稚贝死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9.
以经过连续2代群体选育的合浦珠母贝为亲本,采用雌雄单个配对的方法,建立了10个合浦珠母贝家系,对家系的生长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壳长的大小顺序为F2>F7>F1>F10>F4=F5>F9>F6>F3>F8;壳宽的大小顺序为F5>F2>F1>F7>F4>F10>F9>F6=F8>F3;壳高的大小顺序为F2>F1>F5>F10>F4>F7>F6>F9>F8>F3;总重的大小顺序为F2>F1>F5>F7>F10>F4>F6>F8>F9>F3。在该批家系中,F2的壳长、壳高、总重均为最大,壳宽虽然小于F5,但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认为该家系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可作为进一步选育的材料。通过分析发现,F1、F5家系的各个生长指标总体生长都较快,因此F1和F5家系也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也可以选作为进一步选育的材料。  相似文献   
70.
珠母贝幼虫运动、自然沉降及摄食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通过分析幼虫形态变化、幼虫运动、自然沉降及摄食行为等生物学信息,为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幼虫培育设施及饵料投喂策略提供优化思路。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日龄幼虫形态变化、幼虫运动状态、测量幼虫运动速率,观察幼虫静置下自然沉降及幼虫对单胞藻摄食过程。结果显示,幼虫依靠面盘外周纤毛摆动维持运动并完成摄食,运动时幼虫开壳朝上,壳顶朝下,面盘伸出壳外牵引幼虫运动。俯视观幼虫绕一定半径的圆顺时针方向运动,垂直方向螺旋上升或下降。水平运动速率范围246.88~3641.94μm/s,运动速率v(μm/s)与壳长l(μm)之间存在的关系为v=-0.0841l2+37.2690l-2149.1031(R~2=0.9707),运动速率与环绕半径显著相关(P0.05)。随着幼虫生长,体重增加,面盘逐渐退化,面盘纤毛摆动难以维持幼虫悬浮,静置时幼虫沉降率增加,13 dph(days post hatching,孵化后天数)后沉降至底部的幼虫壳长显著(P0.05)大于悬浮幼虫。幼虫饵料投喂过多,导致饵料不消化或不完全消化就排出体外,以致摄食的饵料不能完全消化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