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8篇
  免费   263篇
  国内免费   392篇
林业   256篇
农学   236篇
基础科学   294篇
  553篇
综合类   1761篇
农作物   184篇
水产渔业   491篇
畜牧兽医   837篇
园艺   66篇
植物保护   25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50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51.
52.
基于一种不依赖交通事故和交通冲突数据的事前安全评价方法——安全服务水平评价方法,分析了影响公路平面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的客观因素,建立了设计阶段安全评价模型。结合江苏省临海高等级公路的平交口数据进行实例验证,提出了设计阶段平交口安全评价方案及优化流程,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3.
Soil erosion in mountain rangelands in Kyrgyzstan is an emerging problem due to vegetation loss caused by overgrazing. It is further exacerbated by mountain terrain and high precipitation values in Fergana range in the south of Kyrgyzstan.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map soil erodibility in the mountainous rangelands of Kyrgyzstan. The results of this effort are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erodibility modelling approaches for mountainous areas. In this study, we mapped soil erodibility at two sites, both representing grazing rangelands in the mountains of Kyrgyzstan and having potentially different levels of grazing pressure. We collected a total of 232 soil samples evenly distributed in geographical space and feature space. Then we analyzed the samples in laboratory for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nd calculated soil erodibility values from these data using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 K-factor formula. After that, we derived different terrain indices and ratios of frequency bands from ASTER GDEM and LANDSAT images to use as auxiliary data because they are among the main soil forming factors and widely used for prediction of various soil properties. Soil erodibility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hannel network base level (geographically extrapolated altitude of water channels), remotely sensed indices of short-wave infrared spectral bands, exposition, and slope degree. We applie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predict soil erodibility from spatially explicit terrain and remotely sensed indices. The final soil erodibility model was developed using the spatially explicit predictors and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and then improved by adding the residuals.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model was 30 m, and the estimated mean adjusted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was 0.47. The two sites indicated different estimated and predicted means of soil erodibility values (0.035 and 0.039) with a 0.05 significance level, which is attributed mainly to th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 in elevation.  相似文献   
54.
秸秆生物炭具有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土壤蓄水保肥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正效应,但其石灰效应会加大稻田氨挥发损失。为充分发挥生物炭吸铵特性,降低其石灰效应的不利影响,对不同热解温度(300、500、700℃)和酸化水平(pH值=5、7、9)稻草生物炭处理下的田面水NH_4~+-N浓度、氨挥发和水稻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偏酸性(pH值=5)、中性(p H值=7)生物炭处理在基肥期和分蘖肥期均能显著降低田面水NH_4~+-N峰值浓度(P0.05),降幅达16.90%~35.60%。全生育期稻田氨挥发损失占施氮量的15.14%~26.05%(2019年)、15.10%~19.00%(2020年)。稻田增施热解温度为700℃、酸化水平为5(p H值=5)的生物炭(C700P5)降氨效果最好,两年氨挥发分别显著降低22.93%、12.61%(P0.05)。高温热解配合偏酸性、中性生物炭(C700P5、C700P7)增产效果显著,增产率达9.92%~13.50%,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其增产原因是生物炭酸化处理降低了稻草生物炭的石灰效应,而热解温度调整提高了生物炭阳离子交换量(CationExchange Capacity,CEC),进而降低了田面水NH_4~+-N浓度和氨挥发损失,最终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氮素积累和水稻产量。研究可揭示不同热解温度和酸化水平制备的生物炭在稻田中的应用潜力,并为稻田合理施用生物炭和减少化肥施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5.
猪传染性腹泻病是猪的常见多发病。基于受基层单位病原检测技术的条件限制,一旦发生传染性腹泻病,基层兽医通常依据临床症状做出初步诊断与治疗,如果临床经验稍有不足,误诊、误治或延误诊治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梳理出了常见的12种猪传染性腹泻病临床诊断要点与综合防治措施,以防止其重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6.
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重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丽娜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3):138-146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重构对于指导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黑龙江省明水县明水镇为研究区,通过计算研究区空心化程度、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重要性指数、迫切性指数、整理时序指数,对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时序进行划分,提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迁移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村屯农村居民点空心化现象明显,向阳村张奎英屯空心化率最高;在空心化趋势预测结果中,规划近期城北村空心化增强趋势变化最明显,规划中期互助村空心化增强趋势变化最明显,规划远期向阳村空心化增强趋势变化最明显;在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上,保留农居点占总数的35.29%,近期整理农居点占总数的9.8%,中期整理农居点占总数的23.53%,远期整理农居点占总数的31.37%。最后提出合理的整理迁移方案,研究成果为指导县域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下黑水虻蛋白替代豆粕对蛋鸡生产性能、蛋清品质及血清蛋白质代谢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选用252只产蛋率相近的33周龄罗曼白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7个重复,每重复12只鸡。各组分别饲喂标准回肠可消化氨基酸(SIDAA)平衡模式下配制的不同粗蛋白质水平(16.50%、14.85%、13.20%)的玉米-豆粕-黑水虻蛋白饲粮,各组黑水虻蛋白与豆粕提供等量的粗蛋白质。预试期2周,正试期12周。结果表明:1)与16.50%组相比,14.85组%和13.20%组的产蛋率和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平均蛋重显著降低(P<0.05),料蛋比显著升高(P<0.05);13.20%组的产蛋量显著降低(P<0.05),14.85%组的产蛋量无显著差异(P>0.05)。2)与16.50%组相比,14.85%组的平均蛋重、蛋清重、浓蛋白重、蛋白高度、哈氏单位和蛋清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13.20%组的平均蛋重、浓蛋白重、蛋白高度显著降低(P<0.05),蛋清重和哈氏单位呈下降趋势(P=0.0513和P=0.0673)。3)各组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及总蛋白、白蛋白、尿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16.50%和13.20%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蛋鸡输卵管膨大部分泌功能有轻微不良影响。由此可见,在SIDAA模式下,以黑水虻蛋白替代豆粕并使饲粮粗蛋白质水平降低至14.85%时对鸡蛋蛋清品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8.
为了探究不同用量氮肥配施生物质炭或小麦秸秆对旱作农田N2O排放通量的影响,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进行4年不同氮素水平配施不同有机物料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以3种施氮用量(不施氮肥、50 kg(N)·hm-2氮肥、100 kg(N)·hm-2氮肥)配施2种有机物料(小麦秸秆S、生物质炭B)及无有机物料 (C)共组成9个处理,于2016年11月—2017年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N2O通量进行全年内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各处理N2O年平均通量大小排序SN100>CN100>SN50>CN50>BN100>SNO>BN50>CN0>BN0,各处理N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一致;相较N0处理(CN0、SN0、BN0)的年平均排放通量,N50(CN50、SN50、BN50)和N100(CN100、SN100、BN100)处理分别增加了6.92%和10.03%。相较CN0、CN50和CN100,与其相同氮素水平配施生物质炭后,N2O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0.49%、3.15%和4.67%;配施秸秆后,N2O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6.37%、3.44%和2.73%。单施氮肥或小麦秸秆配施氮肥均增加了N2O排放的增温潜势,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减少了N2O排放的增温潜势。主效应分析表明,氮素、秸秆均对提升N2O排放通量发挥显著效应,而生物质炭具有降低效应。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温度与N2O通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N2O通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5%)。通径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对N2O通量的增大作用远大于土壤含水量对N2O通量的减小作用。秸秆或生物质炭与氮素无交互效应,N2O排放通量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大,秸秆还田促进了N2O排放而生物质炭抑制了N2O排放。因此,添加生物质炭对旱作农田固氮减排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9.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深入了解黑龙江农村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基于黑龙江2000—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黑龙江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均很大,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较大,但消费差距不大,虽然消费倾向高,但购买力较弱,仍以生存型消费为主,消费受政策影响明显。最后结合黑龙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积极深化和扩展各种惠农、利农政策和拓宽农村居民的收入渠道等建议。  相似文献   
60.
王俊田  刘金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7):139-146
本研究于山西吴城地区对4种鸮形目鸟类的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旨在积累该地区鸮形目鸟类的生态学基础资料。利用样线法记录迁徙时间,并收集繁殖季栖息地、巢卵特征的数据资料;利用食团内容物分析法分析食性。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红角鸮、长耳鸮、短耳鸮的迁徙具有相似特点,均是北迁持续期时间短、间隔时间长,南迁持续期时间长,间隔时间短。红角鸮与纵纹腹小鸮在巢址选取、育雏行为等方面存在差异,营巢地更接近居民区的纵纹腹小鸮的繁殖成功率相对较高。4种鸮形目鸟类均以小型哺乳类和鸟类为主要食物,此外也取食少量昆虫和部分家畜、家禽。不同物种之间需求的重叠会导致种间竞争的增加,考虑到鸮形目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偏低的种群数量,应对其加以关注并实施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