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63篇
  免费   910篇
  国内免费   1291篇
林业   859篇
农学   1360篇
基础科学   132篇
  747篇
综合类   4822篇
农作物   1143篇
水产渔业   547篇
畜牧兽医   3698篇
园艺   2649篇
植物保护   80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382篇
  2021年   551篇
  2020年   586篇
  2019年   710篇
  2018年   518篇
  2017年   660篇
  2016年   899篇
  2015年   840篇
  2014年   891篇
  2013年   850篇
  2012年   1129篇
  2011年   1216篇
  2010年   973篇
  2009年   949篇
  2008年   875篇
  2007年   968篇
  2006年   715篇
  2005年   623篇
  2004年   424篇
  2003年   351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12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41.
国审合豆1号大豆新品种选育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合豆 1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用蒙 84 2 0为母本 ,油 88 8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1997~ 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片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 2 390 .6kg/hm2 ,比CK中豆 19增产 8.0 4%。 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片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2 417.1kg/hm2 ,比CK中豆 19增产 13 .86 %。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病、耐旱、抗倒伏、高产稳产。蛋白质含量41.0 5 % ,脂肪含量 2 0 .38% ,生育期 10 0d ,是黄淮地区较理想的夏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942.
国麦1号播期播量对群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2002-2003年度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安排了国麦1号播期、播量裂区试验,对其群体结构指标、幼穗发育、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观察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本年度生态条件下,国麦1号的幼穗发育进程略晚于豫麦49。不同播期对产量、穗数、穗粒数影响不大,对千粒重影响明显,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播量对产量、穗数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对穗粒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河南省中部地区种植,可掌握在10月6日左右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50万/hm2左右。  相似文献   
943.
将获得的拟南芥黑芥子酶结合蛋白PBP1基因表达载体pTYB2-PBP1导入大肠杆菌ER2566细胞,经IPTG诱导,SDS-PAGE电泳显示,PBP1-CBD融合蛋白获得了较好的表达。进一步对PBP1蛋白进行分离纯化,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分离纯化效果较好,所获得的纯化的PBP1蛋白可进一步用于研究PBP1与MBP6的酵母双杂交技术。  相似文献   
944.
ETR1靶向RNA干扰重组体的构建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拟南芥乙烯受体(ETR1)特异性短发夹环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方法]从ETR1基因cDNA序列上选取目标序列,设计2对引物,经PCR扩增得到正反向2个DNA片段(S5I和AI),构建含有该正反向互补重复序列DNA片段的中间载体,测序分析正确后再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中的Gus位置并经双酶切证实。[结果]ETR1基因S5I和AI片段被成功克隆进质粒pCAM-BIA1301中,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显示,重组质粒shRNA编码序列与设计片段的序列完全一致。[结论]ETR1靶向RNA干扰重组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获得拟南芥乙烯受体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体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45.
 A/goose/Guangdong/1/96(GSGD/1/96)是中国分离的第1株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它不仅是97香港感染并致人死亡的H5N1亚型流感病毒HA基因供体株,而且是中国目前已报到的H5亚型流感病毒分离株的共同祖先。本研究建立了该病毒的8质粒反向基因操作系统,并通过细胞转染成功拯救了该病毒(R-GSGD/1/96)。R-GSGD/1/96在对SPF鸡和 Balb/c小鼠的致病性方面保持了与亲本野毒(W-GSGD/1/96)一致的生物学特性,即对鸡都是高致病性毒株,R-GSGD/1/96与W-GSGD/1/96的静脉致病指数分别为2.01和2.10;救获病毒与野生病毒一样,尽管106EID50经鼻腔感染小鼠后1~2 d内能从肺脏检测到低滴度的病毒,但不能在小鼠体内成功复制。GSGD/1/96反向基因操作系统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开展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遗传衍化及结构与其功能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6.
为了观察核酸疫苗SjCA/pc和SjMfl/pc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取昆明鼠,于其后腿外侧肌注免疫SjCA/pc和SjMfl/pc,2d后剖杀动物.取注射部位肌肉作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分析,荧光显微镜下镜检。结果表明,SjCA/pc和SjMfl/pc在小鼠注射部位肌肉可见黄绿色荧光,而对照组无此现象。可见,SjCA/pc和SjMfl/pc可在小鼠体内表达。  相似文献   
947.
优质两系杂交油菜“赣油杂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赣油杂1号”是用甘蓝型油菜生态型雄性不育两用系“98A”与恢复系“98C602”杂交选育而成的双低优质两系杂优组合,具有丰产、稳产、品质优、熟性早、抗耐性强、适应性广等特性。简要介绍了该组合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48.
以柑橘异源四倍体为父本与单胚性柚杂交后,其三倍体种子的集中败育期为授粉后90~110 d,在柚的第2次生理落果(授粉后60d)之后,即三倍体种子的集中败育不会引起柚的大量落果.采用固相抗体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柚三倍体种子及果肉中GA1/3、ABA的检测可知,随着种子的成熟或败育,GA1/3含量较低(0.019~0.025 nmol·g-1),并呈下降趋势,ABA含量上升至最大值10.84nmol·g-1.同一发育时期,果肉中ABA含量缓慢上升,GA1/3含量也有波动,但GA1/3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柚三倍体种子虽大量败育,引起果实发育的暂时变缓,但并不能改变或阻止果实的正常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949.
混菌固态发酵霉变全价饲料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混菌固态发酵霉变全价饲料的特性。按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为3%:1%:3%的接种比例接种到霉变全价饲料中,在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5 d,料水比1:0.6,p H值为7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处理,测定发酵期间产品p H和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应用选择培养基测定发酵过程中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霉菌和大肠杆菌的动态变化;最后应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AFB1在霉变全价饲料发酵前后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p H下降显著,发酵72 h时,p H分别为4.30,显著低于空白对照(P0.05)。乳酸菌的活菌数在发酵期间迅速增加,接种的乳酸菌在发酵中快速增殖,达到9.86 log CFU·g-1以上,这与发酵产品p H变化基本一致;酵母菌的生长变化比较平和,3 d内达到生长高峰,而后逐渐下降;枯草芽孢杆菌在发酵中迅速增殖,在发酵3 d左右达到最大,而后又迅速下降。发酵结束时,霉菌含量从5.31 log CFU·g-1下降到2.92 log CFU·g-1,发酵3 d时,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中的霉菌活菌数下降显著(P0.05);相比对照组,试验组发酵饲料中的大肠菌群活菌数下降趋势显著(P0.05),发酵3 d时,发酵的饲料中的大肠菌群只有3.90 log CFU·g-1,此时对照组中的大肠菌群活菌数处于较高的水平,为9.01 log CFU·g-1。霉变处理的对照组AFB1含量平均达到22.46μg·kg-1,经过混菌发酵处理的试验组含量平均还有4.32μg·kg-1,与正常全价料中的AFB1含量(5.63μg·kg-1)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中度霉变全价饲料经混菌发酵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其p H,抑制其中杂菌的生长,同时有效地降低霉菌毒素含量。  相似文献   
950.
The mouse Myxovirus resistance protein 1 (Mx1) is known to be sufficient to confer resistance to influenza viruses, and genes encoding Myxovirus resistance protein 1 (Mx1) is, therefore, an interesting candidate gene for disease resistance in farm animals. The porcine Mxl gene has already been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based on its homology with mouse Mxl; the full-length coding region of the pig Mxl gene spans 2 545 bp (M65087) and is organized into 17 exons compared with the human ortholog mRNA. In this study, the exons 9, 10, 11 and introns 6, 9 of the porcine Mxl gene were cloned and sequenced; two SNPs were identified in exons 9, 10, 11 but none of the SNPs led to an amino acid exchange, and the other eleven variants were detected in introns 6 and 9, respectively. Differences in allele frequency among Meishan, Large White, Tibetan, Tongcheng, Huainan, and Duroc pigs were observed within intron 9, of which an A → G substitution at position 186 was detected as an Msp Ⅰ 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 The association analysis using the Large White×Meishan F2 offspring suggested that the Mxl genotype was associated with variation in several immunity traits that are of interest in pig breeding. Howeve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in more populations are needed to confirm the above concep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