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5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1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81.

对水产品中呈味核苷酸和氨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进行了优化, 并对烟台近海长牡蛎(Ostrea giga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3种贝类中呈味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从而为开发贝类复合调味料提供科学依据。以纯水提取呈味物质, 采用DABS-Cl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游离氨基酸, 流动相为17 mmoL/L柠檬酸溶液(pH 6.4, 4%DMF)和乙腈溶液(4%DMF), 梯度洗脱, 检测波长436 nm反相离子对色谱法测定呈味核苷酸, pH 4.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和乙腈溶液为流动相, 磷酸二氢钾溶液内含5 mmoL/L四甲基氢氧化氨(TMAOH), 梯度洗脱, 检测波长254 nm。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0.2%~108%, 相对标准偏差(RSD)0.7%~7.1%。准确度、精密度均满足分析要求。测定结果显示: 长牡蛎中牛磺酸、丙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较高, 栉孔扇贝中甘氨酸、牛磺酸和丙氨酸含量较高, 中国蛤蜊含有较多的甘氨酸、牛磺酸和丙氨酸; 3种贝类中, 丙氨酸、谷氨酸的TAV均大于1, 栉孔扇贝和中国蛤蜊中, 甘氨酸的TAV大于1, 对呈味具有显著贡献。呈味核苷酸中, 长牡蛎中IMP含量最高, 占总呈味核苷酸的80%, 其次是GMP。中国蛤蜊中AMP含量最高, 其次是IMP。而栉孔扇贝中仅检测到IMP3种贝类中呈味核苷酸含量虽然都较低, TAV未超过1, 但核苷酸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 会对贝类的呈味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对烟台近海3种贝类中各类鲜味物质和多种辅助呈味物质的含量、比例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探讨, 旨在为充分利用贝类营养氨基本作为复合调味料及其功能性开发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2.
183.
基于微卫星标记整合长牡蛎遗传图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香  李琪  孔令锋  于红 《水产学报》2013,37(6):823-829
为了提高长牡蛎遗传图谱上的微卫星标记密度,实验采用6个家系图谱间的共有微卫星标记作为锚定标记,构建了长牡蛎的整合图谱.该整合图谱共有161个微卫星标记,覆盖10个连锁群,图谱长度和平均间距分别为615.4和3.8 cM.各连锁群的标记数介于10 ~ 24个之间,连锁群长度为47.3~73.3 cM,是目前密度最高的长牡蛎微卫星图谱.不同作图家系连锁群上的标记分组保持一致,但标记顺序出现差异,可能与长牡蛎自然群体中存在大量的染色体重排现象有关.结果表明,该图谱可以为今后长牡蛎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新的遗传工具.  相似文献   
184.
185.
为研究糖原磷酸化酶基因多态性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生长和糖原含量的相关性,本研究对长牡蛎糖原磷酸化酶基因(Cg-GPH)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来自5个家系322个长牡蛎个体的生长性状(包括壳高、壳长、壳宽、总体质量以及软体部质量)和糖原含量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1940 bp的长牡蛎糖原磷酸化酶基因中共检测到82个SNPs位点,其中63个SNPs位点位于外显子区域,1个SNPs位点位于5′-UTR区,18个SNPs位点位于3′-UTR区,编码区SNPs平均密度为1/25 bp;5个SNPs位点与生长性状存在显著相关(P<0.05),未检测到与糖原含量相关SNPs.根据以上5个SNPs位点共构建得到6个SNP单倍型,其中,Cg-GPH基因的H6(CTGAT)单倍型在总体质量性状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5种单倍型(P<0.05),表明H6单倍型可能是对长牡蛎体质量增加最有利的单倍型.研究结果为今后长牡蛎生长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6.
葡萄牙牡蛎与熊本牡蛎种间配子亲和力及合子育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评估葡萄牙牡蛎(AA)与熊本牡蛎(SS)的种间配子亲和性及合子育性,以成熟的这两种牡蛎为材料,研究了温度(18、21、24、27和30℃)、盐度(16、20、24、28和32)对其受精率、孵化率的影响;在最优环境条件组合下,估算了不同精子浓度下(100、101、102、103和104个/μL)受精率及孵化率的F50临界值。结果表明,SS、AA及SA受精率和孵化率随着温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在27℃时出现最大值,分别为99.1%±0.3%、98.4%±1.2%和81.3%±2.8%;孵化率变化趋势与受精率相似,也在27℃时出现最大值,分别为99.1%±0.5%、96.8%±2.8%和67.1%±5.5%。SS和SA在盐度24时出现最高受精率,分别为98.8%±1.3%和81.1%±7.4%,AA为94.8%±4.5%;SS和SA在盐度24时出现最大孵化率,分别为75.9%±3.7%和66.1%±4.5%,此时AA孵化率为86.4%±4.2%。在温度27℃、盐度24环境条件下,SA和AA在精子浓度103个/μL时受精率最高,分别为92.4%±1.2%和87.2%±5.7%,SS受精率为92.5%±2.2%;此时的孵化率分别为82.2%±7.0%、78.9%±7.8%和79.8%±4.3%,各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采用一元二次方程估算,SA受精率F50值的精子浓度为58.88个/μL,孵化率F50值的精子浓度为208.93个/μL。本研究为葡萄牙牡蛎与熊本牡蛎生殖隔离机制及其种间杂交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7.
壳金长牡蛎自交和杂交家系生长与存活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具有生长优势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G2(A)家系及具有明显生长和存活优势的G19(B)和G28(C)家系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得到包括3个自交组(AA、BB、CC)和6个杂交组(AB、AC、BA、BC、CA、CB)共9个壳金长牡蛎实验组,分析各实验组在幼虫期及稚贝期不同日龄的各生长指标和存活性能,并评估了杂交组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在整个培育阶段,大多数杂交组在不同生长时期均表现出较高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其中,浮游幼虫期5日龄,所有杂交组的壳高和壳长均显著大于自交组(P0.05);10日龄后,杂交组CB、BC和AC的壳高显著大于相应的自交组(P0.05),杂种优势明显;稚贝期85和130日龄,杂交组CB的壳高性能大于其他实验组。浮游幼虫期10日龄,CB组存活率显著大于AA、CA组(P0.05);稚贝期85日龄后,杂交组AC、CA和CB的存活率杂种优势逐渐增大;190日龄,杂交组AC、BC与自交组AA、CC之间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为壳金长牡蛎新品种的培育及杂种优势的充分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8.
189.
Triploid production in aquaculture is increasing because of their more profitabl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traits. Triploids are mostly produced through mass spawning techniques, meaning that exact pedigree is unknown. The ability to trace the pedigree of high performing triploids would allow selection of broodstock to perpetuate triploids of greater economic value. This study aimed to develop a method of determining parental assignment in triploids and test its accuracy on triploid oysters. Using a likelihood approach and accounting for null allele frequencies, a method was developed which proved to be efficient at determining the pedigree of triploid oysters. This method was able to provide accurate pedigree on simulated data and two commercial cohorts of triploid oysters. The analysis of the triploid cohorts showed that mass spawning to produce triploid oysters, like that for diploid and tetraploids, results in a strong bias in parental contributions, with the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being 34‐49% lower than the census population. This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pedigree control in breeding programs and indicates that the ability to determine parentage of triploids will be a valuable tool for breeding programs.  相似文献   
190.
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黑壳与金壳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外套膜组织开展转录组测序研究,其中黑壳组总计产出5 857 718 092 nt数据,筛选后的干净阅读子58 004 560个;金壳组产出6 727 447 326 nt数据,干净阅读子66 614 854个。将发掘的新基因与COG、GO、KEGG、Swiss-Prot、NR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最终得到各数据库注释的新基因数量分别为147、397、203、567、1 347个。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序列进行生物学功能注释和聚类分析以及利用已知贝壳基质蛋白序列进行搜索,鉴定出14条可能与壳色表达有关的贝壳基质蛋白基因,其中5条下调基因可能与金壳基因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