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5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1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171.
长牡蛎育苗期间经常出现面盘幼虫生长参差不齐现象,影响单位水体出苗量。笔者在正常培养密度范围内6~12个 ml作对比试验:低密度6~8个 ml培养的幼虫生长速度快,个体差异小;重视亲贝促熟,加强优质新鲜饵料的供给,有良好的水环境,能够减少幼虫差异显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2.
通过二倍体、三倍体杂交的方法制备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非整倍体。实验组设为2n♀×3n♂组、3n♀×2n♂组和3n×3n组,对照组为2n×2n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畸形率高,担轮虫孵化率及D形幼虫生成率等参数均降低,幼虫死亡率高。在担轮幼虫向D形幼虫转化期,实验组发育滞后。培育过程中染色体数为25左右的非整倍体不能存活,整倍体和染色体数与整倍体接近的非整倍体能够存活。实验证实该方法是进行贝类非整倍体制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3.
胶州湾不同水层中养殖海湾扇贝生长与死亡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于1985年在胶州湾进行。结果表明:表面下2米水层养殖海湾扇贝最好,个体生长较大,死亡较少,1米水层养者次之,3米者再次之,海底者最差。养殖笼上的附着物随水深加大而数量减小,1米水层者为2米者的2倍,3米者的8倍,底层者的20倍。1米水层大量滋生的附着物对该水层养殖的海湾扇贝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4.
A potent and heat-stable tetrodotoxin (TTX) has been found to accumulate in various marine bivalve species, including Pacific oysters (Crassostrea gigas), raising a food safety concern. While several studies on geographical occurrence of TTX have been conducted, there is a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oxin within and between bivalves. We, therefore, measured TTX in the whole flesh, mantle, gills, labial palps, digestive gland, adductor muscle and intravalvular fluid of C. gigas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Weekly monitoring during summer months revealed the highest TTX concentrations in the digestive gland (up to 242 µg/k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other oyster tissues. Intra-population variability of TTX, measured in the whole flesh of each of twenty animals, reached 46% and 32% in the two separate batches,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an inter-population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TX levels at four locations within the oyster production area. TTX concentrations in the whole flesh vari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some of these locations, which was unexplain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weight of flesh.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examining TTX distribution in C. gigas and the first confirmation of the preferential accumulation of TTX in oyster digestive gland.  相似文献   
175.
长牡蛎精子膜蛋白的提取及其部分生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提取时间和TritonX-100浓度两个方面对长牡蛎(Crassosstrea gigas)精子膜蛋白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将精液150 g离心去除精原细胞,经PBS缓冲液和Tris-HCl缓冲液清洗后,3 000 g离心10 min(4 ℃)得精子悬液;然后加入3倍体积含1% TritonX-100的膜蛋白提取液,冰浴振摇1 h;50 000 g离心15 min(4 ℃),收集上清液即为精子膜蛋白溶液.SDS-PAGE电泳后,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检测到21种膜蛋白,分子量在26~156 kD之间,PAS染色检测到糖蛋白有14种,苏丹黑B染色检测到脂蛋白有17种,其中有13种膜蛋白既是糖蛋白又是脂蛋白.实验结果还发现1种分子量为38 kD的r16膜蛋白既为糖蛋白又为脂蛋白,且高碘酸-Shiff试剂和苏丹黑B染色最深,条带最清晰,蛋白丰度最高,与此相对的分子量为55 kD的r12膜蛋白,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也较深,条带清晰,但其糖蛋白和脂蛋白染色相对r16膜蛋白较浅,说明r16和r12两种膜蛋白其蛋白丰度相差不大,其糖基化程度及脂化程度可能相差较大,此两种膜蛋白有待于进一步分离纯化.此研究结果可为长牡蛎精子膜蛋白在精子发生和受精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6.
太平洋牡蛎生理活动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窑湾养殖太平洋牡蛎离体鳃为材料,周年观察鳃片的匍匐速度以及鳃片在不同盐度海水中和无氧状态下的耐受力。以此作为生理活动指标,描述了其季节变化。显示繁殖季节牡蛎的生理活动下降。同时发现本海区牡蛎鳃缘附有大量真枝螅,对牡蛎鳃纤毛的活动和生长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7.
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葛建龙  李琪  于红  孔令锋 《水产学报》2016,40(4):612-617
长牡蛎是一种世界性的养殖贝类,同时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壳色美观和快速生长是目前长牡蛎遗传育种的2个重要目标。2010年通过长牡蛎壳色性状的家系选育,获得了壳白、壳黑、壳金和壳紫4种壳色品系。实验以第二代壳金品系为基础群体,对长牡蛎壳金群体的生长性状进行定向选育,分析了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壳高性状的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结果显示,养成阶段选择组的壳高均大于对照组,350日龄后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幼虫期,壳高性状的平均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549±0.277、3.717%±2.611%和0.339±0.171,养成期分别为0.436±0.138、8.253%±1.014%和0.270±0.086。选择组的贝壳金黄色和外套膜金黄色比例分别提高了22%和10%。研究结果为长牡蛎壳金优良品系培育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8.
熊本牡蛎无嵴和多嵴品系生产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评估熊本牡蛎左壳放射嵴有无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于2013年5月,以熊本牡蛎湛江群体子一代作为基础群体,筛选出无嵴及多嵴品系,采用繁殖生物学方法,比较了两个品系的表型性状差异。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中,多嵴亲本规格略大于无嵴亲本,鲜重、壳重及怀卵量均显著大于无嵴亲本;两个品系的受精孵化参数、D型幼虫大小及变态规格彼此间无显著差异;多嵴品系存活力及生长潜力在幼虫及养成期间显著高于无嵴品系。中间育成期间,湛江及大风江牡蛎养殖区环境对两品系生长性状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环境效应,但是对存活力尚未造成影响。熊本牡蛎左壳放射嵴无相对于有是显性性状,主要受到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而多嵴性状是隐性性状,可以稳定遗传。研究为熊本牡蛎多嵴品系培育及其左壳放射嵴遗传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9.
水温对香港巨牡蛎摄食和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的摄食和代谢生理与水温的关系,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流水系统研究了不同水温(T)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FR)、摄食率(IR)、吸收率(AE)、耗氧毕(OR)和排氨率(NR)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在13~33℃范围内,水温对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率的影响都极显著(P<0.01),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率与水温之间的关系方程分别为:FR=-0.027T2+1.1967T-7.8537(R2=0.8902);IR=-0.147T2+6.5202T-42.845(R2=0.9009);AE=-0.1783T2+8.1846T-12.304(R2=0.9757).(2)在13~33℃范围内,水温对香港巨牡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极显著,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水温之间的关系方程分别为:OR=1.283Ln(T)-2.332(R2=0.9599);NR=0.1022Ln(T)-0.2136(R2=0.9743).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判断,香港巨牡蛎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2℃,其摄食和代谢存水温18~28℃之间处于较适宜水平.  相似文献   
180.
香港巨牡蛎与长牡蛎种间杂交及早期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测定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C.hongkongensis♂)、长牡蛎自繁家系(C.gigas♀×C.gigas♂)及其两者种间杂交家系(C.hongkongensis♀×C.gigas♂)子代的早期表型性状,评估种间杂种潜力,分析早期种间杂种优势,实验于2010年7月,采用1雄对3雌的巢式设计建立了9个香港巨牡蛎自繁家系(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C.hongkongensis♂)(HH11、HH12、HH13……HH33)、9个长牡蛎自繁家系(C.gigas♀×C.gigas♂)(GG11、GG12、GG13……GG33)及45个种间杂交家系(C.hongkongensis♀×C.gigas♂)(HG11、HG12、HG13……HG153)。结果发现,种间杂交家系受精率及孵化率平均水平的杂种潜力hp<-1,表现出显著的杂种劣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种间配子不兼容现象,而且存在着显著的个体间差异。从其总体水平上看,幼虫生长性状的杂种潜力hp<-1,表现出显著的杂种劣势,出现了远交衰退现象;幼虫存活性状的杂种潜力hp在-1~1之间,虽然具有正向优势,但达不到显著标准;幼虫变态率的杂种潜力hp>1,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