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4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林业   160篇
农学   237篇
基础科学   4篇
  64篇
综合类   679篇
农作物   125篇
水产渔业   180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70篇
植物保护   42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Mass mortalities of cultured zhikong scallops (Chlamys farreri) have occurred each summer in most culture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since 1996. Among the hypothesized causes are high culture density, infectious disease and genetic inbreeding. To investigate these potential agents, C. farreri were deployed at three densities (low, medium and high) at three sites (Jiaonan, Penglai and Yantai) in the summer of 2000. Scallops were sampled for survival, growth and histopathology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a mortality episode. Most of the mortality occurred in July and August, during and toward the later part of the spawning season, when water temperature reached 23–26 °C. Final cumulative mortalities reached 85% to 90% at all three sites. Scallops in the medium and high densities had higher initial death rates than did those at the low density. High densities also inhibited growth. Ciliates from the genus Trichodina, larvae of various organisms and anomalous secretions were observed in sections of the gill cavity, with highest prevalence during and at the end of the mortality period. Prokaryotic inclusion bodies were found in the soft tissues, but their prevalence was low and apparently without correlation with mortalities. Genetic analysis with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s showed slightly lower heterozygosity in the cultured stocks (0.301) than in the wild stocks (0.331).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mortalities are caused by a combination of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stress associated with reproduction, high temperature, overcrowding and poor circulation in the growout cages, opportunistic invaders or pathogens, and possibly inbreeding.  相似文献   
942.
栉孔扇贝中国种群与日本种群杂交一代的早期生长发育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常亚青 《水产学报》2002,26(5):385-390
对两个不同地理种群的栉孔扇贝的两个群体———中国种群(C)和日本种群(J)的纯种后代及其正反两个杂交组合(C♀×J♂和J♀×C♂)的杂种个体,早期(10月龄)同地同期生长发育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个种群正、反交杂种一代在壳高、壳长、壳宽、活体重及成活率5个生长发育指标上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反交杂种F1′除成活率外,其余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显著优于正交杂种;中国和日本两个亲本群体各个性状的测定性能表现为壳宽差异显著和成活率差异极显著外,其它各项指标均没有显著差异。实验证明杂交是提高扇贝生产性能和抗逆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43.
栉孔扇贝鳃和唇瓣过氧化物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化学、电镜细胞化学和分光光度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和唇瓣内的过氧化物酶(EC1.11.1.7;POD)进行研究,以探讨扇贝的鳃和唇瓣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组织化学显示,鳃轴、鳃丝和唇瓣上皮细胞均呈POD强阳性,结缔组织呈弱阳性;病毒感染后酶活力逐步增强。电镜细胞化学定位表明,鳃和唇瓣上皮细胞内有数量和大小不等的POD强阳性颗粒,阳性颗粒多为圆形,直径为150-220 nm;次级溶酶体也呈POD强阳性;内质网和空泡膜等细胞内膜系统以及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和纤毛呈POD弱阳性。结缔组织中部分血细胞呈POD强阳性。鳃轴上皮细胞内POD高电子密度阳性颗粒较少,而低电子密度阳性颗粒较多;主鳃丝上皮细胞内POD阳性颗粒较少,普通鳃丝上皮细胞内POD高电子致密阳性颗粒和呈POD强阳性的次级溶酶体均较多;唇瓣上皮细胞内POD阳性颗粒较鳃的略少。生化测定显示,鳃轴的POD酶活力最高,鳃丝次之,唇瓣最低;病毒感染24 h后,各部分的酶活力均显著增强。栉孔扇贝鳃和唇瓣内大量的POD可在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4.
2000~2002年,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技术对AVND发生期间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各主要组织器官病理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光镜观察显示,除生殖腺、闭壳肌外,濒死栉孔扇贝的外套膜、鳃、肾、消化腺和肠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病理变化。病灶主要出现在上述各器官的结缔组织以及上皮组织,病理变化表现为细胞核肿大、固缩、破裂,核染色质边缘化或空泡化,受感染细胞崩解、脱落,留下大片均质无结构的空白区域,形成凝固性坏死,结缔组织细胞质中有嗜碱性包涵体样颗粒存在。电镜观察显示,在病灶出现的组织细胞内,细胞核染色质异常凝集和边缘化、核膜周隙扩张或溶解。细胞器病理变化明显,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落,有髓鞘样小体出现;线粒体肿大、嵴融解,整个细胞出现解体现象。病变的结缔组织细胞与间质细胞细胞质中有大量直径为130~170nm、具有囊膜的球形病毒粒子存在,负染电镜观察表明,病毒囊膜表面覆有长20nm放射状纤突。病毒的发生基质在细胞质内,并被一膜性结构所包围。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繁殖分为3个阶段,即病毒发生期、病毒装配期和病毒释放期。病理学观察证明,病毒感染与病理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45.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对藻类生长的间接促进作用,结果显示,栉孔扇贝对浮游植物有明显的促长作用,并且浮游植物的增长与栉孔扇贝的密度呈正相关,符合如下模式:Y=40.85lnX 44.87(r^2=0.979,p=0.05,n=15)。栉孔扇贝对浮游植物的促长作用随藻类种类的不同具有较大的差别,主要取决于藻类对营养盐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946.
采用二氨基苯基吲哚(DAPI)染色荧光显微方法,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受精过程进行详细观察。结果显示,长牡蛎精子能迅速附着并穿过栉孔扇贝卵膜,精核发生解凝缩而膨胀形成雄性原核;精子入卵后,栉孔扇贝卵子减数分裂重新启动,释放极体并形成雌性原核,最后雌、雄原核融合,受精卵开始第1次卵裂。栉孔扇贝与长牡蛎杂交受精率一般在40%左右。受精卵发育过程中出现了排放2个极体、排放1个极体、不排放极体3种类型,所占受精卵比例约为65%、25%和10%。多数受精卵第1次卵裂后期,染色体发生异常分离,不能平均分配到2个子细胞中,这可能是造成早期胚胎畸形,只能发育到担轮幼虫阶段而全部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7.
气温对栉孔扇贝浮游幼虫浮游状态的影响在于水、气温高于水温时,幼虫集群;气温低于水温2 ̄3℃时,幼虫不集群,但尚能上浮,气温比水温更低时,幼虫不上浮,这可能与幼虫的趋温性有关。与病态的浮游幼虫下沉相比,低气温造成的浮游幼虫下沉可逆性要大得多。只有提高气温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948.
采用不连续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及其杂交子一代的ADH、MDH、SDH、IDH、ME和SOD共6种同工酶的酶谱进行分析,以探讨双亲遗传物质在杂交子代中的表达情况及杂交子代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杂交子代的同工酶酶谱与母本栉孔扇贝的相似,而与父本虾夷扇贝的明显不同,说明父本虾夷扇贝的同工酶在杂交子代中没有表达。幼虫阶段的同工酶酶谱亦表明,父本虾夷扇贝的同工酶在杂交子代的幼虫阶段仍然没有表达。另外,在对母本栉孔扇贝群体和杂交子代群体的同工酶酶谱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在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杂合子,因此不能确定杂交子代是由雌核发育而来。  相似文献   
949.
为明确草莓枯萎病拮抗菌JM-3的分类地位,并评价其防治效果,本研究通过生理生化分析、16S rDNA、gyrA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进行菌种鉴定,同时采用抑菌活性测定、盆栽和田间防效试验评价其生防效果。结果表明,生防菌JM-3属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对草莓枯萎病菌的平板对峙抑制率为57.42%。盆栽试验发现,处理后90天,拮抗菌JM-3固体制剂对草莓枯萎病病情指数的防效为83.02%,高于菌液和多菌灵处理,表明固体制剂的持效性较高。田间试验结果趋势与其基本一致。生防菌JM-3液体和固体制剂处理的果实糖酸比分别为8.88和8.90,显著高于多菌灵处理和对照。可见拮抗菌JM-3对草莓枯萎病具有较高的生防效果,且有助于提升草莓品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0.
1991年在重庆市6个县、区,用活动苗圃法测定田间小麦白粉菌群体的变异。结果表明,含有Pm2,4b、MlkPm4b、MliPm6抗性基因组合的小麦品种Sappo、Turbo、Bert和含Ba单基因的品系81—7241都高抗白粉病。而含Pm4a、Pm4b、Pm6、Mlk抗性基因的Khapli/Cc8、Armada、Timgalen、Herold品种以及含Pm2x、KG基因的白免3号、肯贵阿和含有Pm2,6基因组合的CI12632品种,虽然在大部分地区中也高度抗病,但在个别地点或县却表现感病。对这类抗源品种,应特别留意其病菌毒性变异。活动苗圃能及时侦察到病原群体中某些稀有的、具潜在危险的毒性小种,可作为一种补充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