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3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5篇
  27篇
综合类   166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98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21.
菹草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与数量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池塘中菹草着生藻类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黄藻门和隐藻门的种类 ,共 5 0属 6 8种 ;常见优势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为主。菹草整个生活史中 ,着生藻类的平均着生密度以硅藻门最大 (2 9.90× 10 3 ind ./cm2 ) ,其次为绿藻门 (16 .87× 10 3 ind ./cm2 )和蓝藻门 (13.5 2× 10 3 ind./cm2 ) ;就平均生物量而言 ,硅藻门 (70 .2 0 μg/L)较其他藻类高得多。着生藻类的着生与菹草生长相互抑制 ,着生藻类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222.
通过2013年8月和2014年9月在贵州省十丈洞景区采集的167个样本,对贵州省赤水市十丈洞景区气生和亚气生蓝藻的区系及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气生和亚气生蓝藻254种,分别隶属于10科35属。初步讨论了蓝藻在不同生境的分布规律和群落形态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十丈洞的气生和亚气生蓝藻种类丰富,亚气生环境中出现215种,气生环境中出现180种;优势科为色球藻科(Chroococcaceae)、石囊藻科(Entophysalidaceae)和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优势属为粘杆藻属(Gloeothece)、色球藻属(Chroococcus)、粘球藻属(Gloeocapsa)、星球藻属(Asterocapsa)、隐球藻属(Aphanocapsa)、席藻属(Phormidium)、颤藻属(Oscillatoria)、鞘丝藻属(Lyngbya)、伪枝藻属(Scytonema);该区的藻类群落按形态分为胶质群落、皮壳状群落、垫状群落和粉末状群落4种;该区的藻类主要是由世界广泛分布的普生性种类和热带与亚热带的常见种构成;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显示,属于丹霞地貌的十丈洞景区更适合气生和亚气生蓝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223.
该文主要分析了巢湖市集中式饮水水源地蓝藻水华的形成因素,发现有外输入和自发的特点,这与巢湖的水污染特点、巢湖的流域地理地形和气候特征、以及巢湖市集中式水源地的位置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224.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不同时段滇池打捞的蓝藻泥中磷含量变化情况。[方法]通过对2011年滇池打捞的藻泥含磷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移动式、固定式2种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段打捞的藻泥磷含量变化。[结果]滇池采用的移动式和固定式打捞的藻泥含磷量差异较大,移动式打捞的藻泥全年平均含TP 5.92 mg/kg,固定式平均含TP 3.41 mg/kg,前者是后者的1.77倍;不同时段打捞的藻泥含磷量差异也较大,6、7月份打捞的藻泥含磷量较高,到9月份含量就明显下降;全年检测数值中TP最大值和最小值移动式和固定式的各相差1.7和2.0倍。[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水污染治理中蓝藻打捞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5.
氮磷比率对两种蓝藻和两种绿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千岛湖2009-2010年春夏硅藻不占优势,蓝藻和绿藻发生相互演替的现象,选取千岛湖两种优势蓝藻和两种优势绿藻进行室内生态实验来比较氮磷比对于蓝藻和绿藻生长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室内条件下,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5组氮磷比(原子比:N/P=76.77、N/P=307.06、N/P=153.53、N/P=15.35、N/P=3.84)的培养液,研究氮磷比变化对两种蓝藻(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sp.)和两种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影响,利用logistic生长方程描述四种藻生长曲线且拟合度均较高,水华微囊藻和四尾栅藻随着氮磷比的降低,最大生物量K值和内禀增长率r值均升高,蓝纤维藻则在接近于Redfield比值的培养基中r值最高,小球藻在接近于或低于Redfield比值的培养基中出现暴发性增殖。水华微囊藻在高氮磷比组(N/P=307.06和N/P=153.53)实验结束时藻体累积的总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四尾栅藻低氮磷比组(N/P=3.84)单细胞氮含量也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四种藻类藻体中总磷的变化则是随着氮磷比的降低而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226.
藻胆蛋白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s,PBP)是存在于蓝藻(Cyanophyceae)、红藻(Rhodophyceae)、隐藻(Cryptophyceae)和少数甲藻(Pyrrophyceae)中的一类色素复合蛋白,已知的藻胆蛋白主要可以分为4大类,即藻红蛋白(P h y c o c y a n i n s,P E)、藻蓝蛋白(Phycocvardn,PC)、藻红蓝蛋白(Ph  相似文献   
227.
鱼腥藻毒素及其检测、去除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而引起有害藻类水华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相关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鱼腥藻毒素被划分为鱼腥藻毒素a、鱼腥藻类毒素同系物a、高鱼腥藻毒素a、鱼腥藻毒素a(s)以及antx3/b、antx-b(s)。综述了鱼腥藻毒素的化学结构和化学特性,并从食品生物安全的角度综述了其检测及去除方法。  相似文献   
228.
为探索和优化脱水蓝藻藻泥好氧堆肥无害化处理工艺参数,利用堆肥反应器,研究了C/N分别为5(T1)、15(T2)和25(T3)的处理对蓝藻藻泥腐熟进程及微囊藻毒素(MC)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各处理间的pH、总碳量及其形态、总氮量及其形态、总磷含量、总钾含量、种子发芽指数差异显著。与蓝藻自然堆置相比,添加辅料增加堆体C/N可提高蓝藻的腐熟速度。堆肥35d后,T2和T3处理的堆肥成品均已满足有机肥行业标准,种子发芽指数均高于80%;但MC-LR和MC-RR仍有较大的降解潜力,从无害化的角度考虑,蓝藻高温堆肥时间不应少于50d。C/N过高增加了氮素的损失,如何进一步降低氮素的损失,提高堆肥过程中MC的降解将是今后蓝藻堆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29.
玉米秸秆与巢湖蓝藻混合厌氧发酵的产沼气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蓝藻的资源化利用效率,该研究利用玉米秸秆和蓝藻混合厌氧发酵制备沼气。结果表明,与单一的玉米秸秆或蓝藻发酵过程相比,玉米秸秆和蓝藻混合发酵能够有效促进沼气的生成。当玉米秸秆、蓝藻和接种污泥混合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VS)质量比是2:8:1,产气效果最佳,挥发性固体产气量为687.3mL/g,其中甲烷体积分数达到63.3%。同时该体系液相磷酸盐含量、总碳、总有机碳也最高,表明该系统内发生为了蓝藻的有效降解。研究结果对于农业废弃物和巢湖蓝藻的资源化利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0.
蓝藻发生与控制方法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池塘养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在高温季节频繁爆发蓝藻水华,给养殖生产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本文从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方面探讨分析了蓝藻的发生,并提出了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