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10篇
  13篇
综合类   163篇
农作物   5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海丰糯1号系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3年从广西大学引进的1份糯稻资源.采用系统选择法选育成新的糯稻品种.2007年12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琼审稻2007016).经试验、试种和示范表明:海丰糯1号具有高产、稳产、抗性强、适应性广、糯性较好等优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2.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稻米的品质、营养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针对市场需求,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优异的水稻资源.通过杂交选育的途径.选育出特种香稻新品种红香一号,并于2008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吉审稻2008027。  相似文献   
103.
新源监狱位于新源县境内的哈拉布拉,耕地中有1/3为盐碱地,因此我们开展了盐碱地种稻技术试验。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一套适应盐碱地的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4.
东北地区苏打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种稻改良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种稻改良关键技术,简单概括为"八位一体一条龙"盐碱地"改土增粮"综合配套技术,可大幅度缩短中重度盐碱地改良年限,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5.
闽紫香1号是由福建省农业科院水稻研究所以"广紫"为母本、"漳浦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香糯黑米。2015年三明市尤溪县引进在联合梯田作中稻绿色栽培,表现株叶形态好,分蘖力强,穗大粒多,高产抗病,营养丰富等特点。并总结了闽紫香1号作中稻绿色栽培的高产技术。  相似文献   
106.
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区,热量和水资源相对匮乏,大气降水年度分布极不均匀,春季多风少雨,干旱相当严重。笔者就如何实现寒地种稻节水、优质、高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7.
水稻种植对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改良培肥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田间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水稻种植(5~30年)对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的改良和培肥效果。结果表明:与种稻前的荒地土壤相比,种稻后土壤的pH、全盐量、交换性钠、碱化度、CO32-、HCO3-、Cl-、Ca2+、Na+和<0.053 mm粉黏粒含量显著降低,而SO42-、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碱解氮和2~0.25 mm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同时,有机碳组成中的烷基碳和烷氧碳含量增加,而芳香碳和羰基碳含量降低,脂族碳/芳香碳比值增加,而烷基碳/烷氧碳和疏水碳/亲水碳比值降低;随种稻年限的延长,以上变化规律通常表现的更为明显。上述结果表明,种稻不仅能够降低土壤碱性和盐分含量,而且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品质,以及改善土壤结构性,因此是改良和培肥苏打盐碱土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8.
软红米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五丰占与农家红米品种杂交,经多代选育而成的优质抗病高产特种稻新品种,于2008年5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09.
水上种稻     
从许多作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得到启示,提出了水上种稻的设想。1989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基地环所河上,围绕水上种稻的浮体、供氧系统、施肥技术、材料和设施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试验。供试面积为27.6m~2。试验选用大小为1.5×1m,厚5cm的市售泡沫板为浮休(载体)材料,按15×15cm的距离进行打洞,秧苗用海绵夹住后固植于洞中。为改善通气条件,在泡沫板底部进行等距离划沟,使固定秧苗用海绵的一部分浸于水中,而底部的通气沟与水  相似文献   
110.
制种稻穗发芽粒性状损失及其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李慈厚  夏继峰 《种子》1998,(4):31-33
杂交稻制种过程中常因气候因素而导致穗发芽,影响产量品质。研究表明田间穗粒有多种表现形多,依发芽程度可分为5级。发芽愈明显.级别愈高,则经济性状损失也意明显。芽粒的发芽率和千粒重与发芽程度呈线性相关。田间有效调控药剂为烯效唑和青鲜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