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67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1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与肠炎病共同症状患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对外界的剌激反应迟钝,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剖开腹部,可见肠壁充血发炎,肠腔内无食物。区别活检时出血病的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粘液较少,而肠炎病的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粘液较多,严重时腹腔内充满大量淡黄色液体。2鳋病与细菌性烂鳃病共同症状患病鱼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会出现灰白色或有小出血点。区别活检时如发现病鱼鳃上有如蛆一样的虫体可诊断为中华鳋病;若肉眼观察不能确定,可通过镜检,镜检时如鳃上有寄生虫寄生即可诊断为中华鳋病,反之则为细菌性…  相似文献   
22.
采用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新鲜组织、干粉末、水溶性抽提液和培养水的过滤液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的克生效应。结果表明:新鲜角叉菜、干粉末及水溶性抽提液对米氏凯伦藻和微小原甲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且新鲜组织和干粉末在较高浓度下对赤潮微藻的生长具有致死效应;采用一次性及半连续培养方式时,角叉菜的培养水过滤液对微小原甲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P〈0.05),而采用一次性添加方式时,角叉菜的培养水过滤液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但采用半连续添加方式时,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受到了显著抑制(P〈0.05),表明角叉菜分泌了非常容易降解的克生物质。  相似文献   
23.
周文军  王锐 《农家致富》2007,(12):43-43
1.甲藻大量繁殖时,池水呈红棕色。甲藻会产生甲藻素,使鱼苗中毒死亡。防治方法:发现甲藻大量繁殖时,立即进行换水.通过改变池塘的水温和水质来抑制甲藻繁殖。  相似文献   
24.
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隶属鲽形目,鲆科,牙鲆属,原产于美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市场前景看好。目前我国养殖漠斑牙鲆主要有工厂化养殖、海水网箱养殖、半咸水土池塘养殖及套养等形式。随着近年来养殖数量的增多,疾病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由淀粉卵甲藻寄生引起的疾病成为育  相似文献   
25.
26.
~~白乌鱼嗜酸卵甲藻病及其防治方法@戴绍祥$四川省水产研究所!郫县644000  相似文献   
27.
池塘中几种有害藻类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新  白美萍 《河北渔业》2002,(6):34-34,36
<正> 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由于环境恶化,病害经常发生。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鱼类疾病,都会造成养殖产量的大幅度下降,其中尤以各种有害藻类引起的鱼类疾病,对养殖生产者来讲最为棘手。在此,简单介绍几种有害藻类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8.
本首次对鲟鱼卵甲藻病作了报道,章对该病病症进行描述,初步分析了鲟鱼卵甲藻病病因,并提出了防治鲟鱼此病的几点见议。  相似文献   
29.
[目的]记述河北省赤潮藻新记录种。[方法]室内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甲藻门2新记录种——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G.Hansen&Moestrup)和里昂原多[Protoperidinium leonis(Pavillard) Balech]。描述标本保存在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有害藻华藻类标本室。[结论]对米氏凯伦藻引起的赤潮,应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30.

选择在中国分离得到的一株能产生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PSP)的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ATHK, 研究其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鳃组织氧化胁迫和Caspase基因(FcCasp)表达的影响。将中国明对虾分别暴露于200 cells/mL 1 000 cells/mL塔玛亚历山大藻中, 于胁迫后361224487296 h测定鳃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FcCasp基因相对表达量, 以不加藻的过滤海水作为对照。结果表明, 200 cells/mL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下, SOD活性、GST活性、MDA含量和FcCasp相对表达量均随取样时间推移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在1 000 cells/mL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下, SOD活性随时间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24~96 h 被显著抑制(P<0.05), GST活性除348 h外均被显著抑制(P<0.05), MDA含量和FcCasp相对表达量均整体表现上升的趋势, 呈现出一定的时间效应。相关性分析显示, 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下, 中国明对虾鳃的MDA含量和FcCasp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实验结果表明, 塔玛亚历山大藻可破坏中国明对虾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平衡, 引发对虾鳃组织的脂质过氧化(LPO), 造成其氧化损伤, 从而导致FcCasp表达的上调。本实验结果为将SOD活性、GST活性和MDA含量作为生物标志物, 用于评价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提供了依据, 同时也为研究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明对虾的危害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