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61篇
林业   18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7篇
  32篇
综合类   368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619篇
畜牧兽医   5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植物-浮床触生藻类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去除的协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浮床系统,通过室内静态模拟试验,研究了在有光、避光条件下,植物与浮床触生藻类协同作用对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后水体中的藻类减少,但在浮床上的触生藻类增多,且其主要以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小球衣藻(Chamydomonas.microsphaera)等绿藻为主.植物和无植物在有光条件下对,TN、TP、CODMn、BOD5的去除率比在避光时要高,且植物处理的水体中的TN、TP去除率明显高于无植物(对照)处理.处理20 d,植物在有光条件下对TN的去除率达76.8%以上,对TP的去除率在89.9%以上;而在遮光时对TN的去除率最高仅为61.1%,对TP的去除率最高为85.4%.植物在有光条件下对CODMn、BOD5的去除率达94.0%以上,而在遮光时对CODMn、BOD5的去除率最高为89.5%.有植物和无植物在有光、遮光条件下处理,水体中的NH4-N、NO3-N、NO2-N,DP,Chla的浓度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有光处理下,NH4-N、NO2-N、DP浓度下降明显低于比在遮光下和对照处理.然而,DO浓度变化则相反,即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在有光条件下的比在遮光下和对照处理要高.本试验结果还表明,遮光条件下,水芹和豆瓣菜地上部分N的净积累量分别为0.590 8和0.367 5 mg·plant-1(DW)·d-1,P的净积累量分别为0.153 0和0.066 5 mg·plant-1(DW)·d-1;而无光条件下, 水芹和豆瓣菜地上部分N的净积累量为0.256 6和0.116 2mg·plant-1(DW)·d-1,P的净积累量为0.054 8和0.018 1 mg·plant-1(DW)·d-1.本试验结果为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等营养盐去除机理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太湖北部湖区颗粒物吸收特性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太湖北部不同湖区2005-2006年4个典型月份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吸收系数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太湖北部湖区水体中颗粒物吸收和浓度的时空分布变异规律.结果表明,颗粒物吸收在4 个月中存在明显差异,夏秋季浮游植物吸收特性得以显现,而冬春则类似非藻类颗粒物吸收特性随波长增加大致按指数规律衰减,吸收系数值夏秋航次的测量数据明显高于冬春航次的测量数据,在空间分布上也有所差异.非藻类颗粒物吸收光谱斜率(Sd)值除7月稍低于其他3个月外,整体时空相差不是太大;浮游植物特征波长的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具有显著性正相关,1月相关性最低,其他3个月差别不大.总颗粒物、非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与总悬浮物(TSS)、有机(OSS)、无机颗粒物(ISS)均存在显著性相关,且其相关系数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TSS>ISS>OSS,季节排序为冬春高于夏秋;浮游植物吸收系数只与有机颗粒物有弱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993.
从三峡库区典型次级河流大宁河139 m回水腹心区采集水样,在适宜藻类生长的温度(20℃)和光照(8 000 lx)环境条件下.按氮磷物质的量浓度比为30:1配置9组水样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体氮、磷营养盐的增加,藻类由清洁种类向耐污种类转化;随氮、磷营养盐浓度变化,细胞密度、Chla最大含量及比生长率有同向的增减趋势;藻类最大生长率‰=1.16 d~,氮、磷营养盐半饱和浓度KDIN=8.65 μmol·L-1、KPO4-P=0.29 μmol·L-1,说明藻类对磷的亲和性比氮好.根据大宁河139 m回水腹心区近年监测到的氮、磷营养盐浓度,计算出该水域氮、磷营养盐限制性作用系数ψDIN、ψPO4-P常见变化范围分别为0.78~0.96、0.26~0.77;氮、磷营养盐浓度取均值时,ψDIN=0.90、ψPO4-P=0.52.由此可知,磷为该水域藻类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因此,控制氮磷特别是磷浓度应作为大宁河富营养化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4.
为了解昭通市望海公园的水体情况,2019年5月—2020年5月对该公园的浮游藻类组成进行调查,并根据浮游藻类的种类及数量,利用污染指示藻类评价法、理化指标评价法、复合藻商指数法对其水体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从望海公园水体样品中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81属231种。其中,绿藻门135种和硅藻门46种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占据优势,其次为裸藻门25种。3种评定方法的结果显示,望海公园的水质呈现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995.
农村门塘在村民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门塘水环境的优劣对村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通过对夏季鄱阳湖平原区4县23个村农村门塘水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平原区农村夏季门塘污染物来源主要有生活污水、农田排水、养殖场污水,门塘水多为劣Ⅴ类水,总氮是主要污染物,大部分门塘无活水流入,并且多年未进行水环境整治;约90%的门塘总氮和总磷综合营养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水体为富营养型;门塘底泥呈现有机污染状态,大部分底泥呈现有机氮污染,少数底泥为有机磷污染;浮游藻类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为中度污染至重度污染;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对水体营养化程度评价结果为富营养型。此次调查分析结果可为今后农村水环境治理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96.
近年来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滤食性鱼类为主要放养对象的非经典生物操纵方法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效果明显,但在清除浮游藻类的同时也会带来其他问题.本文分析了非经典生物操纵方法中几种滤食性鱼类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7.
998.
【目的】探讨区域微型生物养护剂在水产养殖中改善养殖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方法】在实验室内用水族缸建立4个模拟池塘生态环境,各处理的底泥、池水来源分别为:处理1和处理3来自南沙健康塘,处理2来自南沙非健康塘,处理4来自清远非健康塘,各引入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3尾、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2尾、清道夫鱼(Pterygoplichthys multiradiatus)2尾,搭配合理的投饲管理,定期使用以南沙与清远当地池塘微生物及农业生产次产品制成的池塘微型生物养护剂(护料),观察护料对水质因子、浮游藻类、原生动物及鱼体的养护作用。【结果】使用护料对降低处理2及处理4的氨氮效果显著,并在模拟试验期间维持各处理的水质因子相对稳定。试验过程中,浮游藻类震荡增加,试验组比对照组增速快、变动幅度窄,第90天(D90)时平均密度、种类数及多样性指数分别依次为处理4处理1处理3处理2、处理2处理4处理1处理3、处理4处理2处理1处理3,使用护料可将主要浮游藻类种类养护为绿藻门、硅藻门种类,并降低单一优势种类的比例;在护料的养护下,原生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加,第60天(D60)时各处理的平均密度、种类数量及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处理1处理3处理2处理4;鱼体存活率大幅提高,各组存活率依次为处理1(85.7%)处理2(57.1%)平均数(50.0%)处理4=处理3(28.6%),其中,对水质要求高的鳙鱼在处理1、处理2中均有1尾存活。【结论】运用护料中具有区域属性的微生物菌群,并随养殖时期调整护料C/N比,可养护池塘使养殖系统动态稳定,保持健康养殖。  相似文献   
999.
滇池水体沉积物磷素特征及其对藻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在外源磷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滇池沉积物磷在适宜条件下释放特征及其对藻类的影响,采用室外模拟方法,研究滇池沉积物与上覆水中的磷素特征,探索沉积物磷释放对藻类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覆水下层水中各形态磷(总磷、可溶性磷、正磷酸盐)含量高于上层水;沉积物中磷素形态以钙结合态磷和有机磷为主,向水体释放贡献最大的是铁铝结合态磷和有机磷;水中正磷酸盐与水中叶绿素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正磷酸盐含量升高显著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沉积物中可交换态磷含量与水体叶绿素a呈极显著正相关,沉积物磷释放是藻类生长的最主要内源负荷。研究表明,控制水体中的正磷酸盐和沉积物中铁铝结合态磷的浓度以及限制有机磷的转化和矿化是控制藻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李桂香  陈灿  黄璜  陈璐 《作物研究》2019,(5):503-506
稻田养殖中,田块长期覆水,晒田时间较少,特别是夏季高温天气,由于养殖渔类,水体营养丰富,容易发生藻害,降质减产.介绍了稻田养殖中几种主要有害藻类(蓝藻、水绵、刚毛藻、水网藻)产生的原因与危害,并结合水稻(一季稻)生长时期从四个季节简述了有效防控有害藻类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