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9篇
水产渔业   18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51.
1980年8月至9月苏联太平洋渔业与海洋学研究所堪察加分所在入湖河流的上游观测站对鱼类声学计数器(Apoy)进行了试验,用以计算从鄂霍次克海洄游到库里尔斯克湖产卵的鱼类数量。这个湖是远东红鳟增殖的最大水面之一。由于这种鱼经济意义大,湖泊观测站的工作人员每年对来产卵的鱼做目测计数。  相似文献   
152.
1966年,在浙江省杨梅岭水库建成的我国第一座生产试验性的交流电拦鱼电栅,至今已成功地使用了十余年。近年来,在其基础上,又建造了脉冲电拦鱼电栅,它耗电量很少,使用单位更乐于接受。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对影响溢洪道拦顺水鱼的拦阻效率有那些主要因素,以及如何尽可能地提高拦阻效率,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对改善电栅的设计和使用有一定的益处,现整理出来,供有关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53.
唐明芝  慕康庆  连大军 《海洋渔业》2003,25(2):82-82,103
太平洋斯氏柔鱼(Ommastrephes sloani)又称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俗称火箭鱼(以下简称鱿鱼),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头足类。东黄海区鱿鱼资源丰富,渔场分布广泛。我国鱿鱼生产主要是拖网和流刺网,特别是拖网生产,渔期长,产量高,效益好。现将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鱿鱼资源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4.
福建近海鲐鱼的生物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颜尤明 《海洋渔业》1997,19(2):69-73
<正> 鲐鱼(Scobmer japonicus Houttuyn)在世界海洋渔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1978年鲐鱼产量达405万t,占世界海洋鱼类年总产量6499万t的6%以上。1981年全球Scomber属的渔获量约为240万t,仅鲐鱼一种就占176万t,相当于所有金枪鱼的产量。鲐鱼在中国的东、黄海区仅次于带鱼的产量,属于高产鱼种。  相似文献   
155.
中华绒螯蟹的洄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叙述了中华绒螯蟹的洄游,包括索饵洄游和生殖洄游。  相似文献   
156.
李振  周德庆 《渔业现代化》2006,(5):38-40,44
河鲀鱼泛指硬骨鱼纲、鲀形目、鲀科的各属鱼类。因体形与豚相似,常在河口捕获,故江浙一带俗称其“河豚”。河鲀鱼在世界各地分布较广,品种较多,约有200余种,其中在我国就有40余种,大部分属东方鲀属,主要分布在黄海、渤海、东海、南海以及近海江河中,是江海洄游习性的底栖鱼类。  相似文献   
157.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洄游性鱼类,最大个体达1,100余斤。成熟个体原来由海进入江河,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在长江上游产卵繁殖。1981年1月,葛洲坝枢纽大江截流,中华鲟的洄游路线受阻,而滞留于坝下江段。在这种情况下,中华鲟的性腺能否继续发育和有无可能在大坝下游自然繁殖的问题,通过两年来的调查研究,已经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8.
黄海鳀鱼越冬洄游分布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2001~2003年间秋、冬季调查资料,对黄海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利用一个以温、盐为参量的刻画海区物理环境对鳀鱼适合程度的指标(环境适合度),对环境因子在鳀鱼洄游分布中的作用做了初步的定量探讨。结果表明,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呈现出一种为温盐环境因子所“驱动”的态势;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是其两个主要控制因素。秋季黄海冷水团决定着鳀鱼的洄游与分布,鳀鱼主要聚集于黄海冷水团的边缘、底层水温11~12℃等温线附近,冷水团边缘应是鳀鱼越冬洄游的主要路径。冬季黄海暖流决定了鳀鱼的越冬分布,鳀鱼主要密集于黄海暖流入侵所形成的暖水舌边缘、水温11~13℃等温线附近。物理环境适合度与鳀鱼的分布有着良好的匹配,适合度由低到高的负梯度方向决定了鳀鱼的越冬洄游路线,适合度高值区恰是越冬鳀鱼的密集区;表明适合度可作为一有效环境指标在预测鳀鱼密集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9.
绥芬河驼背大麻哈鱼移殖放流及回归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报道驼背大麻哈鱼人工放流及其回归效果。根据驼背大麻哈鱼具回归母河川的生物学特异性,在注入日本海的绥芬河水系进行移植放流试验。1988年4月放流稚鱼72万尾,1989年6~8月放流群体回归母河川,在我国境内河区重捕回归成鱼 647尾,比该水系自然群体猛增约30倍,回归率为0.087%,标志回归率为0.023%。该项放流试验效果显著,为绥芬河水系驼背大麻哈鱼资源增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0.
渤海对虾洄游和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永昌 《水产学报》1986,10(2):125-136
本文根据渤海对虾标志放流与重捕资料、渤海大面水文调查资料、渔场统计资料以及幼虾相对数量试捕资料,对渤海对虾的洄游、分布和中心渔场的位置进行了研究。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表明:每年6、7月份,幼对虾在渤海各海湾及河口水深10米以内的咸淡水交汇处生活;8月上旬至9月下旬由“低盐高温”区(盐度为22-28%,水温为26-28℃)游向渤海中部东侧或辽东湾中部的“高盐低温”区(盐度为30-31%,水温为20-23℃)索饵;9月下旬之后,因季风影响浅水区水温下降,原冷水团所在的深水区反而成为相对的高温区,对虾集中于“相对高温区”中。中心渔场位置及其稳定程度取决于底层水温、盐度分布及它们的稳定状况。渤海对虾具有趋向于底层水温20℃和盐度30.5%的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