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7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95篇
林业   416篇
农学   69篇
基础科学   343篇
  349篇
综合类   1652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122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10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通过对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从农业产品产业结构、农业投入产出水平、农业农艺农作条件、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农业技术人才资源五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多目标优化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为农机化规划巾装备结构的优化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进一步探讨了制定科研评价体系的原则、方法等,并结合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实际情况初步提出了一套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绿色GD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即将在我国进行试点,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绿色GDP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重要性及与绿色GDP的关系等方面发表一孔之见,以期和林业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甘肃省生态系统分为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大类 ,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由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为环境压力构成 ;自然生态系统由水环境、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土壤生态系统四个次一级系统组成 ,每个次一级生态系统由各自所属指标体系来系统评定。利用因子分析法、Delphi法和头脑风暴法经过多次综合专家意见最终确定 2 6项指标作为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定量各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评价表明 ,甘南州、陇南地区、张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甘肃中部广大黄土高原地区次之 ,河西走廊的武威市、金昌市和嘉峪关市环境质量最差。评价结果真实地反映了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说明该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 ,能够用于不同地区之间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环境质量对比与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文中根据环境友好社会的内涵,在遵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基础上,从环境影响总量、环境影响发展和环境保护潜力等三个方面,构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2011年统计数据,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五类;在空间分布上,环境友好型社会程度相对较高的省份大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国界线附近的不发达地区,而环境友好型社会程度相对较弱的省份大多位于京津唐冀和晋等省份和地区.这一研究结论对相关的政府部门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构建科学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估生态文明发展状态和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治理等4个维度构建省级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安全维度,全省得分最高的是河源市(39.95),最低的是佛山市(13.94);生态经济维度,得分最高的是肇庆市(24.72),最低的是汕头市(9.24);生态文化维度,得分最高的是惠州市(18.96),最低的是揭阳市(13.56);生态治理维度,珠海、深圳、湛江、汕头和汕尾等市在森林防火、林业人才队伍和苗木生产等方面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较强的支撑保障。从综合评价结果看,全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得分90分以上的地级市分别是肇庆、惠州、清远和韶关等4市。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营商环境评价方法主要基于经验或模糊分析,缺乏科学的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企业开展评价时需要邀请专业机构进行操作,难以自主开展获得电力评价,一旦指标评价内容发生改变,企业很难及时开展变更后的营商环境评价,也无法据此精准发现短板问题。本文基于电力营商环境特点,构建相应指标体系,收集、处理数据后,采用前沿距离算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基于TOPSIS分析法开展具体评价。笔者以河南某市6县数据为例,利用构建的评价模型对其电力营商环境指标进行评价,获得各县具体指标得分后,分析各县电力营商环境劣势指标和问题,指导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高校教学评教需求,运用整体设计理念,提出新型、动态、开放、可扩展的设计思路,采用先进的开源框架设计技术,实现高校综合评教信息管理。同时针对并发瓶颈、大数据量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南宁市水源保护区树种的更新,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技术要求这4个方面出发,在马尾松米老排混交林、杉木米老排混交林、米老排纯林、油茶和珍贵树种这5种树种之中,从层次选择模型和构建判断矩阵入手,在设定多层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综合分析排序,得出适合在南宁市水源保护区种植的树种优先顺序为马尾松米老排混交林珍贵树种杉木米老排混交林米老排纯林油茶。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青海省为研究对象,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个层面构建一套包含10项准则、42项具体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6—2016年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探讨近年来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趋势、短板和不足。结果表明: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数从2006年的0.264到2016年的0.401,年均增长0.014,总体发展水平越来越好;农业农村现代化达标率从2006年的31%到2016年的44%,达标程度为中等。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个层面来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达标率要高于农村现代化,但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及达标率的增速要高于农业现代化。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是改善农村环境;重点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每千人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农业投资占农村总投资比重和每万人拥有文化站数4项指标是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主要短板。鉴于此,青海省要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制度创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业政策转型,强化有效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驱动能力;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