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187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51篇
  264篇
综合类   333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85篇
畜牧兽医   93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5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51.
李炫    杨本勇  范建容  张建强  李磊磊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6):335-339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具备高陡的地形、充足的水源以及丰富而松散的固体物源三个基本条件,当山区小流域具备上述条件时,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选取岷江上游区域作为研究区,以数字高程模型(DEM)作为基础数据,运用均值变点法和河网密度法结合遥感影像,实现研究区内小流域划分;针对影响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以小流域作为评价单元,选取地层岩性、断裂密度、平均坡度、形状系数、沟道比降、24 h最大降雨量等六个评价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实现岷江上游地区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评价的结果能较好的反映出岷江上游的泥石流灾害分布情况,为该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2.
<正>汉江发源于汉中市宁强县,境内长270公里,流域面积1.97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鱼类资源十分丰富,鳜鱼作为"四大淡水名鱼"之一,是汉江流域的土著种类。安康地处汉江上游流域,近年来由于水利设施建设及过度捕捞,鳜鱼资源在汉江上游流域已经濒临灭绝,急需进行鳜鱼资源恢复,  相似文献   
153.
基于安康地区近60 a的逐日降水和历年最大洪峰流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百分位阈值、滑动平均、相关性分析以及趋势分析方法,并结合世界气象组织(WMO)提供的降水指数,对安康地区1953—2011年极端降水的时序特征、突变特点以及降水与洪涝灾害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0 a来,安康地区年最大日降水量、极端降水日数、极端降水量以及极端降水强度都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年最大日降水量在1974年发生了增多突变,1983年达到显著增多水平;极端降水日数在2002年发生了增多突变,2011年达到显著增多水平;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强度在1997年之后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没有发生突变现象。1997年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安康地区极端降水日数、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明显上升,在总降水量减少的情况下,降水时间分布更加不均匀,降水集中度增加,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因此,必需高度重视汉江上游安康地区潜在的洪涝灾害,增强应对和抵御灾害的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4.
岷江源头区农林复合景观变化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植被景观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对旨在控制水土流失的流域生态恢复工作来说十分重要。该文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岷江源头区的农林复合景观和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并从景观角度分析了该区域农林复合景观变化对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影响。从不同景观类型对土壤侵蚀强度的控制能力大小看: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地>农用地。对于除农用地以外的其他植被景观类型来说,增加其平均斑块面积和形状的复杂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侵蚀强度。而对于农用地来说,斑块形状的简单化以及均匀镶嵌的分布形式则是减少土壤侵蚀强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5.
岷江上游典型流域植被水文效应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通过研究现有土地覆盖下水文分布的空间格局,及不同植被类型集水区内降雨与径流间的关系,来揭示森林生态系统与水文动态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而为岷江上游的生态环境评价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构建岷江流域植被水文模型.模型以水文子模块TOPMODEL为中心,由山地小气候模型MTCLIM和林冠截留模型为其提供水文学参数,研究中水文循环过程涉及植被截留、(实际)蒸散发、降雨入渗和土壤水分动态等.最后将模型应用于岷江上游典型支流——杂古脑流域,对其1995年7—9月的径流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7—9月日径流量总体趋势表现为逐渐降低,径流量对降水响应敏感,基本反映了杂古脑流域雨季的径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6.
采用时空转换方式,以石羊河上游高山草地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型退化草地及其原生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其主要功能群结构特征调查为基础,研究各功能群生态位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生态位季节动态变化趋势同功能群类别有关,与功能群所处的演替阶段无关;功能群生态位数量特征变化的绝对数量及相对数量受到其所处的演替阶段影响,表现为随季节的推移禾本科功能群生态位宽度上升,其上升相对值为退化样地(120.8%)高于原生群落(65.5%);而杂类草下降,其下降相对值差异较小,依次为51.38%和66.34%。随季节的推移禾本科-杂类草生态位重叠度升高,且升高的幅度为退化样地(113.3%)略低于原生群落(119.4%),就升高的绝对值而言,原生群落各观测时期均低于退化草地;杂类草-禾本科生态位重叠度则逐渐降低,其相对数量在退化样地与原生群落中依次下降53.0%和54.9%。其中退化草地禾本科、杂类草生态位重叠度在7月中旬存在一个拐点,其前期禾本科-杂类草组对低于杂类草-禾本科组对,而后期刚好相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功能群生长特性和放牧干扰共同作用有关。返青较早的禾本科功能群早期生长受到放牧干扰的影响,为返青较迟的杂类草生长提供较大的资源空间,从而使得杂类草功能群在“植被空隙中进行季节更新”,进而改变了原群落的功能群结构。阿尔泰狗哇花型退化草地是植物群落退化演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如果加以适当的管理,草原退化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如果不加以保护,草地继续退化后的不可预知风险将提高。  相似文献   
157.
<正>1自然概况黑水县地处岷江上游源头,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的高山峡谷地带,地处东经102°36′~103°30′、北纬31°53′~32°38′之间。全县幅员面积53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4万公顷、天  相似文献   
158.
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木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Schoener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岷江干旱河谷20种主要灌木种群在土壤水分、全N、速效P、速效K和pH 5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结果表明:小花滇紫草、三花莸、白刺花、多花胡枝子、马鞍羊蹄甲具有较大生态位宽度,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维持岷江干旱河谷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种群在各个资源维上的宽度值不同,说明对不同的资源利用能力不尽相同,在不同资源空间中的生态适应性亦不同.各个资源维上所有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的大小依次为pH全N土壤水分速效K速效P.由此看出,物种对速效P和速效K的利用能力低于对土壤水分的利用;同属种群间的重叠值较低.具有较高生态位宽度的物种一般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但并非生态位宽度小的物种其重叠值也就小.灌木种群生态位的研究可用于指导岷江干旱河谷植被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159.
操春林 《中国林业》2009,(9):I0004-I0004
堵河,是湖北省汉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区。古名“武陵水”、“孔阳水”,又名“陡河”,因其水流落差大,形陡而名。堵河发源于神农架大九湖,贯穿竹山全境,全长338.6千米,由南向北奔流汉江。堵河不仅是竹山人的母亲河,还由于“峰奇洞诡峡险”的魅力,成为神农架、武当山后院最美丽的绿色走廊,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60.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是园林产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对岷江上游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历时2a的调查研究表明,该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仅在此次调查中就涉及到54科174属546种,分别占该区已知雏管束植物总科、属、种数的34.8%、29.1%和27.8%,其观赏特性与园林用途多种多样,区系分布表现出极高的种群多样性。资源分布总体趋势为低海拔地区多于高海拔地区,但不同观赏特性的植物资源分布有一定的差异;某些观赏植物种群分布范围狭窄或处于濒危状态;一些植物拥有多种开发利用价值。建议在不同海拔地区针对植物资源建立一定数量的自然保护区,并深入开展资源调查研究工作,探索资源开发与经营的合理模式,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为发展园林产业和其他生物产业提供可持续的供给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