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03篇
  免费   1047篇
  国内免费   3753篇
林业   267篇
农学   3394篇
基础科学   1160篇
  3229篇
综合类   13278篇
农作物   6455篇
水产渔业   345篇
畜牧兽医   587篇
园艺   1276篇
植物保护   1412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405篇
  2022年   786篇
  2021年   937篇
  2020年   898篇
  2019年   916篇
  2018年   700篇
  2017年   1188篇
  2016年   1538篇
  2015年   1118篇
  2014年   1632篇
  2013年   1447篇
  2012年   2004篇
  2011年   1725篇
  2010年   1467篇
  2009年   1532篇
  2008年   1345篇
  2007年   1554篇
  2006年   1418篇
  2005年   1272篇
  2004年   964篇
  2003年   926篇
  2002年   719篇
  2001年   642篇
  2000年   600篇
  1999年   467篇
  1998年   403篇
  1997年   361篇
  1996年   355篇
  1995年   336篇
  1994年   242篇
  1993年   285篇
  1992年   199篇
  1991年   199篇
  1990年   199篇
  1989年   161篇
  1988年   90篇
  1987年   103篇
  1986年   7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13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9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寿研梦扬是由母本CSVHPM1407001和父本CSVHPF1407002配制而成的羊角椒一代杂种。植株长势旺盛,连续坐果能力强;果实长羊角形,果长25~30 cm,果肩宽3~4 cm;青熟果黄绿色,老熟果红色;外表光亮,商品性好,耐贮运;单果质量100 g左右,辣味浓,宜鲜食;田间对病毒病、炭疽病和疫病的抗性强于对照喜洋洋。保护地栽培鲜椒产量可达12 840 kg·(667 m~2)~(-1)左右。适宜山东、河北等地区早春、秋延保护地种植。  相似文献   
22.
不同氮素水平下双季稻株型与冠层内光截获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阐明双季稻株型与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的时空分布特征。选用4个不同株型早、晚稻品种,设置4个不同施氮水平,系统观测其植株形态和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IPAR)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早、晚稻株高、穗长、叶长和叶基角均有显著影响,均表现为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早、晚稻孕穗期的分层叶面积指数(LAI)和向上累积LAI大于抽穗后12 d,分层LAI呈冠层中部大于上部和下部的分布特征,最大分层LAI出现在0.58相对高度处;冠层上中部分层LAI和向上累积LAI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向上累积LAI随相对高度呈S型曲线分布,可用Logistic方程定量描述(R~2 0.99);早、晚稻孕穗期的冠层IPAR大于抽穗后12 d,且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其日变化表现为正午较小,早晚较大;株型紧凑的早、晚稻品种,冠层IPAR低;冠层IPAR与向下累积LAI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IPAR=a (1-e~(-b×LAI))定量描述(R~2 0.88);冠层内IPAR的三维空间分布表现为冠层上中部水平面上IPAR较低,光斑变化大,冠层下部水平面上IPAR较高,光斑变化较平缓,同一冠层高度水平面上的IPAR呈不均匀分布。研究结果可为双季稻高产栽培及理想株型的优化设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3.
自噬是将功能异常或不需要的胞内组分降解的细胞学过程,广泛参与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对营养缺乏的响应及生物/非生物胁迫反应。NBR1 (Next to BRCA1 gene 1, NBR1)是在植物中发现的最重要的自噬受体,但有关植物NBR1类自噬受体的研究较少,水稻中此类蛋白的研究还是空白。本文通过RT-PCR方法,从水稻日本晴幼苗的cDNA中克隆到一个含有泛素相关结构域(Ubiquitinassociated,UBA)的基因,将其命名为OsUBA。OsUBA的开放阅读框长2538 bp,编码845个氨基酸残基。OsUBA属于水稻中的NBR1类蛋白。OsUBA的启动子区有多个与光、逆境胁迫及激素反应相关的元件; OsUBA基因在水稻花药、正在萌发的种子以及根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茎和叶中也有表达; 200μmol L~(–1) ABA处理显著抑制OsUBA的表达,100μmol L~(–1) GA处理后OsUBA的表达略有升高。对OsUBA过表达水稻株系的研究表明,转基因水稻种子的萌发比野生型更快, ABA (3μmol L~(–1))处理显著抑制OsUBA过表达水稻株系种子的萌发, GA (100μmol L~(–1))处理对OsUBA过表达水稻株系种子的萌发略有促进;OsUBA过表达水稻株系的开花时间较野生型明显提前。这些结果表明,水稻NBR1蛋白基因OsUBA的表达和功能可能与对开花时间和种子萌发的调控以及生物/非生物胁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4.
‘秦椒1号’辣椒是以自交系‘R9816-2-1-3’为母本,‘Z97-2-7-42’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一代杂种。果实长灯笼形,表面微皱,果长17.1 cm,果肩宽4.7 cm,果肉厚3.1 mm,单果质量73.5 g,商品性好,品质佳,平均产量45 062.6 kg·hm~(-2)。高抗病毒病、青枯病和疫病。  相似文献   
25.
水稻对稻飞虱抵御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利用水稻自身抵御能力遏制稻飞虱为害,综述了水稻抵御稻飞虱的物理、生化效应和机制的研究现状。水稻抵御稻飞虱的物理机制包括宏观的水稻叶脉间距、宽度,钩毛和纤细毛密度、长度,硅含量和微观的粗纤维、胼胝质含量及叶绿体膜稳定性;生化机制涉及水分、可溶性糖、叶绿素、游离氨基、酶物质活性及挥发物的含量。国内外虽广泛涉及水稻自身固有的物理结构及体内生理生化物质对稻飞虱的抵御效应研究,但其分子机理研究较为匮乏,尚需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6.
唐杂6 号是以雌性系S16 为母本,以自交系S26 为父本配制的强雌型黄瓜一代杂种。生长势强,商品瓜短棒状, 瓜长12~14 cm,横径4.0~4.3 cm,非特异性环境下雌花率95% 以上,瓜皮嫩绿有光泽,白刺,刺瘤稀小,平均单瓜质量 131.8 g 左右,高抗霜霉病,抗细菌性角斑病,耐白粉病;春保护地栽培平均产量可达8 000 kg·(667 m2-1,秋冬保护地栽 培产量可达6 500 kg·(667 m2-1;适合河北、北京、天津及东北地区春、秋保护地种植。  相似文献   
27.
以两优培九为材料,采用大田微区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水平(N1,9 g/m~2;N2,12 g/m~2;N3,15 g/m~2)下不同蚯蚓粪施用量(EC0,0;EC_1,16.88 kg/m~2;EC_2,33.76 kg/m~2)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40 d后EC_2和EC_1处理的茎蘖数均显著高于EC0(P0.05);幼穗分化期和乳熟期EC0处理的SPAD值均显著低于EC_1和EC_2处理(P0.05);齐穗期EC0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比EC_1和EC_2处理低32.7%和80.7%,地上部总干物质量分别比EC_1和EC_2处理低30.6%和59.8%;成熟期有效穗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水稻产量均表现为EC_2EC_1EC0,EC_2和EC_1处理的有效穗数分别比EC0处理多41.5%和21.3%、地上部干物质量分别比EC0处理高47.7%和25.8%、产量分别比EC0处理高35.4%和34.3%。由此可见,施用蚯蚓粪便可促进水稻分蘖,提高水稻叶面积、SPAD值和地上部干物质量,进而提高水稻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8.
Common buckwheat is a self-incompatible, insect-pollinated allogamous plant. This study examined growth and yield of the common buckwheat self-compatible and hybrid lines pollinated with and without flies. Self-compatible ‘IH3’, hybrid ‘IP2/IH3’, and standard self-incompatible ‘Kitawasesoba’ were used in field and pot experiments. Self-compatibility of ‘IH3’ was shown to be of high purity. Approximately 10% segregation of pin plants from ‘IP2/IH3’ was observed. The harvest index of ‘Kitawasesoba’ pollinated without flies was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that pollinated with flies in both field and pot experiments. The harvest index values of ‘IH3’ and ‘IP2/IH3’ were hardly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flies. The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IH3’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wo genotypes. Large differences in these traits between ‘IP2/IH3’ and ‘Kitawasesoba’ were not observed in either the field or pot experiments. The seed yield of ‘Kitawasesoba’ pollinated without flies tended to be lower than that pollinated with flies. The seed yield of ‘IP2/IH3’ tended to be higher than that of ‘IH3’. The hybrid line ‘IP2/IH3’ showed a high fertilization rate, which was nearly as high as that of ‘IH3’. Rate of fertilization and percentage of ripe seeds were higher in ‘IH3’ and ‘IP2/IH3’, wherein they were hardly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flies, than in ‘Kitawasesoba’. The ‘IP2/IH3’ hybrid line will be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able high-yielding ability of self-compatibility common buckwheat.  相似文献   
29.
基于RGB颜色空间的早稻氮素营养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双季稻区水稻过量施肥带来环境污染和成本提高问题,设计不同品种氮肥梯度大田试验,应用数码相机获取早稻冠层数字图像,研究不同色彩参数及早稻氮素营养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期确立双季早稻氮素营养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同一氮肥处理下图像色彩参数差异不大;拔节期数字图像参数对氮素营养指标敏感;模型构建结果显示,图像参数INT与水稻氮素营养指标构建的模型决定系数(R2)最大,模型预测效果最佳,R2分别为0.895 7和0.924 7;进一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分析法进行预测,预测效果均较好。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发现品种对于模型的构建影响不大,以BP神经网络分析法构建的叶片氮浓度(LNC)模型和以INT为敏感色彩参数构建的叶片氮积累量(LNA)回归模型效果最优,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则效果不佳。早稻冠层RGB颜色空间敏感参数与氮素营养指标间相关性较好,可以实现氮素营养的无损监测诊断。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对FACE(大气CO2浓度增高)响应的差异。方法 以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共6个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FACE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 1)FACE处理极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平均增加24.17%, 常规籼稻增幅最大,FACE和对照均以杂交籼稻最高;2)FACE处理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常规粳稻增幅最大,并显著增加了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每穗粒数;3)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成熟期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成熟期吸氮量平均增加21.23%,杂交籼稻增幅最大, FACE和对照均以常规籼稻最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平均增加7.33%,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和对照均以杂交籼稻最高。成熟期吸氮量对产量促进作用略大于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4)FACE处理降低了植株含氮率,成熟期平均下降0.105个百分点,常规粳稻降幅最大。FACE处理极显著提高植株干物质量,成熟期平均增加23.95%,常规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显著提高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成熟期单穗吸氮量,分别增加10.79%、13.93%,但常规粳稻下降了9.60%;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成熟期群体吸氮强度,平均增加22.29%,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对水稻全生育期天数无显著影响;FACE处理显著提高茎鞘、叶片、穗各器官吸氮量,叶片增幅最大,平均增加51.86%,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生育阶段吸氮量,抽穗-成熟阶段增幅最大,平均增加108.90%,杂交籼稻增幅最大;5)植株干物质量、单穗吸氮量、吸氮强度、穗吸氮量、抽穗-成熟阶段吸氮量对成熟期总吸氮量的促进作用分别大于植株含氮率、单位面积穗数、生育天数、茎鞘叶吸氮量、移栽-分蘖和分蘖-抽穗阶段吸氮量;6)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降低了每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前者平均增加24.16%,常规籼稻增加最多;后者平均降低4.7%,常规籼稻降幅最大。结论 FACE处理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但品种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