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4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703篇
林业   195篇
农学   742篇
基础科学   199篇
  229篇
综合类   2047篇
农作物   1085篇
水产渔业   156篇
畜牧兽医   283篇
园艺   202篇
植物保护   8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41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2 毫秒
131.
对1A,2A,3A,4A,6A及7A等6个大小麦附加系的细胞学稳定性进行了观察。发现经两代繁殖后,其种子根尖细胞染色体有丢失现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均观察到单价体、多价体、染色体断片、后期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及四分体微核等异常现象;经对四分体微核出现频率的统计,表明4A,6A及7A等3个附加系在细胞学上相对较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2.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程实践,对林区公路线形设计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3.
Gao X  Zhang G  Zhou M  Luo D  Li B 《Fitoterapia》2004,75(7-8):639-644
A dose-dependent and significant (P<0.01)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 of Goldfussia psilostachys ethanolic extract was observed on K562 cells. The IC(50) is ca. 0.5 microg/ml. The extract markedly increases the proportion of cell in G2/M phases and decreases the population of cells in G0/G1 phases. Moreover, the antimitotic effect is correlated with polymerization of microtubule assemb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 psilostachys ethanolic extract inhibits the proliferation of K562 cells and disrupts the normal dynamic of microtubules during mitosis.  相似文献   
134.
【目的】鉴定28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抗旱性,为广西抗旱玉米种质创新和抗旱玉米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在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处理下,测定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等果穗性状指标,同时测定产量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对果穗性状指标抗旱系数计算D值,采用产量指标计算抗旱指数,综合评价不同玉米自交系的抗旱性。【结果】D值0.318 6~0.985 7,其中抗旱性强的自交系12份,抗旱性中等的10份,抗旱性弱的6份;产量抗旱指数在0.387 7~1.458 3,其中为抗旱性强的自交系7份,抗旱性中等的10份,抗旱性弱的11份;2种评价结果之间相关性为0.7402,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产量抗旱指数与隶属函数法均可用于玉米自交系抗旱性评价,2方面评价结果均属于抗旱性强的自交系为D1101、Q901、VN、桂39722、YD2、D1113和SP221。  相似文献   
135.
【目的】分析中国不同稻区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致病型,建立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为白叶枯病菌群体结构田间实时准确监测、抗性品种应用以及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鉴别寄主、IR24以及15个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等共21个鉴别寄主,采用人工剪叶接种方法,对2018—2021年采自广东、广西、海南、浙江、湖南、辽宁、云南共7个省(自治区)的954个单菌落分离菌株进行致病型测定,探明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种类、分布及毒性分化;基于测试菌株与15个近等基因系及IR24的抗感互作,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开展近等基因系与病菌互作的变量因子分析,构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基于抗病基因与测试菌株的抗感反应,分析抗病基因聚合效应。【结果】954个测试菌株在中国鉴别寄主上鉴定出11个致病型,包括SRRRR(I)、SSRRR(Ⅱ)、SSSRR(Ⅲ)、SSSSR(Ⅳ)、SSRRS(V)、SRSRR(Ⅵ)、SSSSS(Ⅸ)、SSSRS(新型1)、SRSRS(新型2)、SRSSS(新型3)以及SSRSS(新型4),占测试菌株的比率分别为11.53%、4.82%、7.34%、6.18%、7.23%、1.05%、59.96%、1.57%、0.10%、0.10%、0.10%。Ⅸ型菌作为致病性最广的强毒菌系已上升为华南和长江中下游湖南和浙江稻区的优势致病型,西南稻区的云南以Ⅳ型菌为主,东北稻区的辽宁以I型菌为主。15个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对954个菌株的抗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测试的15个近等基因系可分为5种类型,第Ⅰ类为高感基因系,包括IRBB1、IRBB2、IRBB10、IRBB11、IRBB4;第Ⅱ类为中感基因系,包括IRBB3、IRBB203、IRBB14;第Ⅲ类为中抗基因系,包括IRBB8、IRBB13;第Ⅳ类为抗病基因系,有IRBB21;第Ⅴ类为高抗基因系,包括IRBB5、IRBB7、CBB23、GDBB23;测试菌株中,出现可侵染抗病基因xa5的有42个、Xa7的有34个、Xa23的有31个。对以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为主的16个品种(系)与954个菌株组成的抗感互作变量数据矩阵进行因子分析,以解释总变量>85.0%为界,提取出8个主成分因子,组建了以近等基因系为主的10个品种(系)组成白叶枯病菌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按其对变量方差贡献大小,这些寄主分别为IRBB10(Xa10)、IRBB4(Xa4)、GDBB23(Xa23)、IRBB5(xa5)、IRBB7(Xa7)、IRBB21(Xa21)、IR24(Xa18)、IRBB13(xa13)、IRBB3(Xa3)、金刚30;新鉴别寄主可将954个测试菌株划分为55个致病型,对测试稻区的白叶枯病菌菌株表现出较好的鉴别力。基因聚合联合抗性分析表明,不同抗病基因聚合对病菌的抗性频率有一定的提升,不同抗病基因对测试菌株的抗性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结论】监测稻区的白叶枯病菌系趋向多样化,毒性分化明显,强毒菌系Ⅸ型菌在部分稻区已上升为优势致病型,侵染xa5、Xa7Xa23等广谱抗性基因的菌株有上升趋势;抗病基因聚合可拓宽品种对病原菌系的抗性谱,是培育广谱抗性品种的有效途径;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的建立与应用可为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的精准监测以及田间实时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6.
利用高密度 Bin 图谱定位水稻叶绿素含量 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水稻叶绿素含量及其对氮肥响应的遗传机理,为氮高效、高光效的水稻品种培育提供新的标记区段。【方法】以珍汕 97× 明恢 63 重组自交系 RIL(F11)113 个家系为 QTL 分析的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施氮量为主区、家系为裂区,设计低氮处理(不施氮肥)和正常氮处理(纯氮130、135 kg/hm2),分别于水稻移栽后 30 d 测定 1.5 叶的 SPAD 值,于抽穗期测定剑叶的 SPAD 值。利用包含1 619 个 Bin 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使用 IciMapping V3.4 软件和完备区间作图法,定位控制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 QTL。【结果】在两年、两个氮处理和两个发育时期共检测到 15 个调控叶片叶绿素含量的 QTL,分别分布在第 1、2、3、6、7、10、11 号染色体上。单一 QTL 贡献率为 1.21%~40.74%。通过物理位置比较,发现其中 6个 QTL 已经被克隆或与前人定位到的叶绿素含量相关位点在同一区间。其中,在第 6 染色体的 8.45~9.12 Mb 处定位到 1 个调控抽穗期剑叶叶绿素的位点,命名为 qHDCHL6-1,该位点在两年和两个氮处理下均被检测到,贡献率为 1.55%~28.01%。结合功能注释,共筛选到 4 个与叶绿素代谢密切相关的基因,分别为 LOC_Os06g15370(OsNPF3.1)、LOC_Os06g15420(OsAS2)、LOC_Os06g15620(GAST)和 LOC_Os06g15590,其中前 3 个基因已被鉴定克隆。【结论】共检测到 15 个控制水稻移栽后 30 d 和抽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 QTL,鉴定了 1 个稳定表达的 QTL 位点 qHDCHL6-1,在该区间筛选到 4 个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37.
海南西瓜三叶枯病的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瓜三叶枯病是海南省西瓜栽培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的病害。通过对该病菌原培养特性,形态特征和寄主范围的测定,鉴定出西瓜三叶枯病的病原为极孢属。采用含毒介质法,进行了8种药剂对该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扑海因和代森锰锌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8.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氮素的吸收和产量的影响。【方法】 设置3个种植方式(TR:常规播种;K:宽窄行播种;S:缩行缩带宽播种)和3个滴灌配置(1管4行:一条滴灌带两侧各2行, R1、R2行;1管6行:一条滴灌带两侧各3行,R1、R2、R3行;1管8行:一条滴灌带两侧各4行, R1、R2、R3、R4行),小麦品种为新春44号和新春22号,研究扩大管行比对新疆滴灌春小麦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 在1管6行滴灌配置方式下,R3行单株干物质积累大于R2行,1管8行滴灌配置方式下,R4行单株干物质积累大于R3行,不同种植方式间干物质积累量TR4﹥K6﹥S6﹥K8﹥S8;在1管6行滴灌配置方式下,K6单株氮素积累量高于S6;在1管8行滴灌配置方式下,K8单株氮素积累量高于S8。在1管6行滴灌配置方式下单株氮素积累量R1﹥R2﹥R3,1管8行滴灌配置方式下,R1﹥R2﹥R3﹥R4;扩大管行比种植模下S6产量最高,新春22号为487.59 kg/667m2,新春44号为536.56 kg/667m2,各种植模式行间产量表现为由近行到远行先降低后边行升高。【结论】 在扩大管行比情况下同时缩小行距有利于小麦边行单株干物质的积累,且2品种间新春44号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高于新春22号;在扩大管行比情况下同时缩小行距有利于小麦边行单株氮素积累量的积累,且2品种间新春44号单株氮素积累量高于新春22号; K6、S6种植模式中的R3行产量高于R2行、K8、S8种植模式中R4行产量高于R3行;扩大管行比种植模式下,S6产量与TR4差异不显著,且表现最优;新春44号行间变异系数比新春22号小,且在不同种植模式下,新春44号产量均高于新春22号,扩大管行比种植模式下,S6种植模式的产量与TR4种植模式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表现最优;在新疆滴灌小麦生产中,推荐选择行间变异系数小的新春44号,其中最优种植模式为S6。  相似文献   
139.
草鱼肾组织细胞系CIK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作者于1982年1月开始进行草鱼肾组织单层细胞培养,至今已连续培养32个月,传至120多代,建立了细胞系,定名为草鱼肾组织细胞系(CIK)。本文介绍了原代和传代培养、细胞形态、细胞生长速度和分裂指数、细胞的保存和对温度的适应性、细胞染色体分析以及细胞系对病毒敏感性的试验和研究结果。CIK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以20℃-38℃生长较好,28℃左右生长稳定,pH为6.5时仍能保持致密单层,染色体数为非整倍体,众数为55。对草鱼出血病左右病毒FRV具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0.
Loperamide is a peripheral opiate agonist that can cause apoptosis and G2/M arrest in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and may sensitize cells to chemotherapy.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operamide on viability,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 kinetics in canine cancer cells and to establish whether the drug sensitizes cells to doxorubicin. Cell viability was assessed using Alamar Blue. Cell death and cell cycle were studied using flow cytometry with 7-Aminoactinomycin-D (7-AAD) and propidium iodide (PI), respectively. Loperamide decreased cell viability in a dose-dependent fashion and was most effective against canine osteosarcoma cells. In all cell lines, it induced a dose and time dependent apoptosis and resulted in accumulation in G0/G1. When co-incubated with doxorubicin, loperamide induced a synergistic cell kill in canine carcinoma cells. Investigation is warranted into the role of loperamide in the treatment of canine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