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5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302篇
林业   164篇
农学   687篇
基础科学   67篇
  275篇
综合类   2600篇
农作物   525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238篇
园艺   188篇
植物保护   17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305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96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279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The continuous use of plowing for grain production has been the principal cause of soil degradation. This project was formulated on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intensification of cropping systems by increasing biomass‐C input and its biodiversity under no‐till (NT) drives soil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agro‐ecosystem. The present study conducted at subtropical [Ponta Grossa (PG) site] and tropical regions [Lucas do Rio Verde, MT (LRV) site] in Brazil aimed to (i)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continuous plow‐based conventional tillage (C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tock vis‐à‐vis native vegetation (NV) as baseline; (ii) compare SOC balance among CT, NT cropping systems, and NV; and (iii) evaluate the redistribution of SOC stock in soil profile in relation to soil resilience. The continuous CT decreased the SOC stock by 0·58 and 0·67 Mg C ha−1 y−1 in the 0‐ to 20‐cm depth at the PG and LRV sites, respectively, and the rate of SOC sequestration was 0·59 for the PG site and ranged from 0·48 to 1·30 Mg C ha−1 y−1 for the LRV site. The fraction of C input by crop residues converted into SOC stock was ~14·2% at the PG site and ~20·5% at the LRV site. The SOC resilience index ranged from 0·29 to 0·79, and it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C input among the NT systems and the SOC sequestration rates at the LRV site. These data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NT cropping systems with high C input have a large potential to reverse the process of soil degradation and SOC decline.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32.
通过田间试验,就制种玉米密度对土壤水分、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在拔节期以前,低密组的土壤含水量比高密组的高;在拔节期到灌浆期,高密组的比低密组的高。在整个生育期,拔节期前土壤含水量比较高,而后逐渐降低,吐丝期达到最低,然后又逐步上升。2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制种玉米株高、亩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株产量产量相反;叶长、穗粗、穗粒数先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后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叶宽、穗长、百粒重、出籽率先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后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叶面积、茎粗、穗位先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后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然后又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秃顶变化规律相反。  相似文献   
33.
石河子绿洲区不同苜蓿品种生产经济性状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选取了国内外种植比较广泛的17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其中国外品种14个,国内品种3个,种植在新疆绿洲区的典型地段,2002年进行建植,2003年进行指标的详细测定.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初步筛选后的17个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爱博、金皇后、美国8920、WL-323、阿尔冈金、WL-232、三得利表现较好,可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4.
周竹青 《种子》2002,(3):18-19,23
本文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系)的11个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11个原始指标综合成为三个独立的新指标,分别表示“光合同化因子”、“库与碳氮代谢因子”、“库与氮素营养因子”。主成分值与产量相关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第一、第二主成分值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小麦产量与主成分值之间的回归方程。它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类型品种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35.
棉铃着生位置对棉花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选用新品系895作试材进行了棉铃着生位置对其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棉铃在植株上的着生部位不同,其相应的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纤维物理性能指标也存在同株差异,如铃重、衣分、子指和绒长、强力、细度等,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各果枝的第1节结铃性最强,铃重最大,随着果枝从下到上,相同节位棉铃重和衣分呈现出抛物曲线变化趋势,同一果枝上的棉铃,随着节位的外延,铃重和衣分分别表现出降低和增高的直线变化趋势,纤  相似文献   
36.
山西地膜棉花高产优质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旋转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山西不同生态棉区皮棉产量与密度、氮、磷、钾施肥量及化控次数(用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的影响效应,明确了各栽培措施的主次。通过模拟进优待选了不同产量等级的优化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不同生态棉区制定棉花高产优质决策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7.
北方粳稻“植生带”育秧设备定向排种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满足超级稻每穴(2±1)粒种子精量播种的特殊农艺要求,在纸夹定位水稻精密育秧设备研究基础上,研发出一种新型超级稻定向排种装置。初步排种试验表明,该装置可将种箱中杂乱无章的稻种分离出来后,在组合滑道上逐渐沿其长轴方向排列成连续的种子流,为超级稻植生带育秧设备的研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8.
土壤机械阻力的连续测定及空间变异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设计了一个土壤机械阻力连续测定系统。利用试验所得数据,初步探讨了土壤机械阻力的空间变异性和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机械阻力表现出空间变异结构,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相关现象,用半方差法和功率谱密度法计算出土壤机械阻力的分维值分别为1.79~1.91和2.12~2.30。  相似文献   
39.
利用统计拟合方法建立了轮胎侧向附着特性力学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汽车运动和受力的几何关系,求解出了汽车稳态圆周行驶的初始条件,为进行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仿真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0.
德国及蒙古沙棘品种无性系生物学和观赏性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由于其有丰富的内含物和多方面的用途正被作为"新兴水果"而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喜爱.通过在柏林Baumschulenweg的育种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育成不同成熟期的5个雌性和4个雄性沙棘品种.更多的由欧洲和蒙古原生种产生的杂交选育工作仍在进行中.将这些无性系按照其生物学和果实性状进行评估.就单个性状来讲,各品种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比如维生素的含量在17~340mg/100g之间变动,胡萝卜素的变动范围为6.5~23.8mg/100g).这表明,进一步的育种改良完全有可能.所有用于比较的沙棘品种由在德累斯顿Pillnitz进行的育种工作获得,这些品种将被进一步研究.为了保险起见,以及为了解决后来有可能产生的育种及植物病理学方面的问题,必须尽可能保存现有的所有的某一品种的基因多样性.为此目的,由国家资助扶持的基因库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