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42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5篇
  6篇
综合类   107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中国棉花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及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参数方法双产出模型研究中国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以来,棉花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区域差异及结构优化策略。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效率是制约长江与黄河流域棉花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政策含义: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力度消除制约中国棉花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转型期中国棉花生产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特征,稳定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生产效率,改善长江流域棉花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消除黄河流域棉花低效生产状况  相似文献   
52.
山西农户农业投资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农户已成为我国农业投资的主体。研究农户投资现状及影响农户投资行为的障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激励农户持续投资对策,对发挥山西农户投入的潜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3.
在分析PGPR生防作用的不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能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甘肃省农田环境条件现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的分析,初步提出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思路与对策是:培育和扶持一批专业化的龙头企业;开展市场准入城市试点、区域销售试点工作;协调有机、绿色、无公害3种类型安全农产品的发展;加强农业、工商、质检、环保部门的协作;抓好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健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5.
本文分析了顺昌县竹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顺昌县竹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56.
论述与分析了华东监测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现状,侧重于论述目前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状况和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了能使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在调查区划、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措施,同时也提出了注重土地属性调查、加大经费投入等对策来进一步完善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57.
我国阿月浑子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阿月浑子(PistaciaveraL.)的原产地及分布,我国的栽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发展阿月浑子生产的对策:1.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丰富我国种质资源;2.注重当地优良品种的选育;3.扩大引种试点,扩大引种范围,尽快划定阿月浮子适生区域;4.学习国外阿月浑子生产的先进经验,向科研和生产的广度迈进。  相似文献   
58.
河北省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常年水稻面积大约15万hm2。近年,受优质米市场需求的影响,优质稻面积在迅速扩大,目前累计推广面积达17万hm2,使我省优质米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通过对优质米生产现状的分析,仍然存在品种单一、综合性状差,良种良法不配套,品牌意识不强,开发力度不足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加大新品种选育及引进力度,加强基地建设,优化栽培技术,提高加工水平,形成品牌优势等对策,推进我省优质米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9.
种业人才是保障我国种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高等农业院校应从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几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种子专业建设,更好地为种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0.

Developing effec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restore degraded soils requires an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litter residues. This study relate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biomass components to the decomposition rates for Piliostigma reticulatum (DC.) Hochst., a native shrub, under field and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rates were determined by mass loss. The changes in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the residue in relation to mass loss ranged from 15 X 10 -5 to 45 X 10 -5 which was similar to crop residues in other studies. At field conditions, P. reticulatum mass loss was higher (80% of the initial mass lost over eight months) than that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50%). Such fast decomposition of residues offers the potential for farmers to stop burning these residues because high amounts of residues will not likely accumulate and cause interference with tillage and planting operations.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on the role of soil fauna on decomposition, mineralization of nutrients from these residu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incorporating residues into the system without bu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