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37篇
  免费   973篇
  国内免费   3288篇
林业   166篇
农学   3764篇
基础科学   775篇
  2984篇
综合类   8654篇
农作物   2133篇
水产渔业   100篇
畜牧兽医   460篇
园艺   242篇
植物保护   1820篇
  2024年   103篇
  2023年   298篇
  2022年   481篇
  2021年   531篇
  2020年   600篇
  2019年   582篇
  2018年   537篇
  2017年   698篇
  2016年   810篇
  2015年   688篇
  2014年   745篇
  2013年   1018篇
  2012年   1172篇
  2011年   1078篇
  2010年   976篇
  2009年   994篇
  2008年   860篇
  2007年   1028篇
  2006年   897篇
  2005年   852篇
  2004年   642篇
  2003年   605篇
  2002年   485篇
  2001年   500篇
  2000年   460篇
  1999年   391篇
  1998年   374篇
  1997年   345篇
  1996年   337篇
  1995年   282篇
  1994年   249篇
  1993年   282篇
  1992年   244篇
  1991年   190篇
  1990年   202篇
  1989年   140篇
  1988年   114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54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7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17篇
  1962年   10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effect of take-all root lesions on nitrate uptake of wheat was investigated in two experiments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Plants were supplied with a nutrient solution labelled with 15N during stem elongation and flowering to asses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sotopic tracer in the different plant organs, and particularly in root segments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take-all lesions. The 15N atom percentage excess measured in root segments located below lesions longer than 1 cm was reduced on average by half compared with that in healthy roots and root segments above lesions, reflecting a reduction in nitrogen uptake by these root segments. This reduction probably resulted from the invasion and breakdown of phloem vessels by the fungus hyphae, interrupting energy supply and thus the uptake process. Severely infected plants showed an increase in the uptake rate per unit of efficient root, which appeared to be a compensatory response to reduction of efficient root biomass in order to satisfy shoot nitrogen demand. However, this compensatory response was insufficient to ensure nitrogen accumulation equivalent to that of healthy plants, as reductions in nitrogen accumulated in roots and aerial parts at flowering were up to 56 and 49%, respectively, for plants with more than 50% of the root system below lesions longer than 1 cm.  相似文献   
62.
为了进一步弄清高温抗条锈病的抗性机制,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和电镜技术研究了高温抗条锈性品种小偃6号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高温抗条锈性表达时,病斑周围寄主细胞发生坏死和木质化,在高温处理24h,坏死细胞和木质化细胞数分别为初期的17.1和23.8倍。从超微结构观察,在高温抗条锈性表达时,侵染点附近寄主细胞壁表面凹凸不平、粗糙,细胞壁的厚度也较健康细胞厚。之后,细胞内的细胞器消解,仅有沿细胞壁分布的原生质和残存的一些颗粒状物质。  相似文献   
63.
甘肃陇南小麦不同品种类型抗条锈性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1973~2002年的30年间,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的陇南,对小麦主要生产品种的抗条锈性变化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选择具垂直抗性、慢条锈性、高温抗性和持久抗性等不同类型的7个品种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里勃留拉和N.斯特拉姆潘列长期保持了稳定的抗锈性。里勃留拉的抗性可能由多对微效基因控制,N.斯特拉姆潘列的抗性可能由主效基因控制,兰天12号所具有的慢锈性和兰天1号的高温抗性以及抗条锈基因的合理布局对延长品种抗性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4.
小麦化感作用物的提取,分离及其对白茅的杀除效果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小麦颖壳提取物经3520树脂分离后,对所得甲醇洗脱物离心,分得油类似物、上清液及沉淀物。前两个组分在300mg/L的浓度下,对白茅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和98%。上清液经硅胶柱分离,得7个亚组分,其中第1、3和7号亚组分在500mg/L浓度下对白茅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5%、91%和95%。第3亚组分经葡聚糖凝胶柱分离,又分得A、B、C 3个组分,褐色粉末状的B组分在1000mg/L浓度下使白茅的生长量下降81%。从而证明小麦颖壳对白茅的化感作用是由多个化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室内和温室及大田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颖壳中的甲醇洗脱物在24mg/株的剂量下对白茅生长的抑制率可达90%以上。这暗示,小麦颖壳中的甲醇可溶物可望开发成为防治白茅的生物除草剂。  相似文献   
65.
云南省稻瘟病,小麦锈病预测专家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稻瘟病、小麦锈病预测领域专家知识,以及借助模式识别势函数法实现的自学习、自提取的知识,采用正向和反向精确推理控制策略,首次建立云南省水稻穗瘟病、小麦条锈病预测专家系统,1994~1995年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系统创造性地采用全屏幕编辑树图的知识输入法和森林表示技术对知识库进行管理,便于知识库的扩充和维护。推理结果、推理路径及知识查询以彩色图形方式显示,对于学习领域专家的实践经验具有独特优点。  相似文献   
66.
春麦田除草剂的应用与杂草群落演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作者采用定点定位试验,对春麦田除草剂应用与杂草群落演替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杂草群落多样性麦田,小麦连作并分别连续5年施用同一种除草剂,原杂草群落中占优势的靶标杂草得以控制,而非靶标杂草和抗、耐药性杂草因失去竞争和制约对象而猖獗发展,发生量较原来增加几倍至几十倍,并形成优势种群,对小麦造成新的更严重的危害。一种除草剂在同田块连续施用4年,由于杂草群落演替,抗、耐药杂草兴起,除草效果显著下降而失去其使用意义。作者提出除草剂配套使用、轮用、混用等措施,并配合以合理的轮作制度,以减轻杂草群落长期受到单一的定向选择性压力。  相似文献   
67.
新疆冬小麦农田蒸散估算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田间试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影响冬小麦农田蒸散的气象、生物学特性和土壤水分等因素,选用蒸发力、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相对有效土壤湿度建立了新疆冬小麦农田蒸散估算模型,并且检验了该模型的计算效果。  相似文献   
68.
以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引进的叶用芥菜胞质雄性不育系叶用4-4为母本,以泰国清迈大学选育出的8个优良叶用芥菜品种为转育父本,杂交后连续回交4代(BC4),再将BC4与优良叶用芥菜品种40R2-3-4配制8个杂交组合,其中2个组合(4-4 × 19-H-12)×40R2-3-4和(4-4 × 2R2)×40R2-3-4结球率为100%,产量比商用品种分别高34%和13%,比其亲本分别高25%和5%。  相似文献   
69.
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生产农业气象要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对陇东黄土高原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旱地冬小麦生长期光、热、水三要素与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对冬小麦产量起决定作用的农业气象要素为:孕穗—成熟期光照时数,≥0℃积温,开春土壤含水量 返青—孕穗期降水量(R2 3H)。建立了逐步回归方程,Y=-317.138 0.6317X1 0.4647X2。  相似文献   
70.
以间套作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素水平对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叶片叶绿素及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为:在同一施氮水平下,间套作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大于相应单作;单作和间套作小麦开花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沉淀值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60*,0.948*,0.968*,0.957*)。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单作玉米叶绿素含量高于相应间套作玉米;单作和间套作玉米孕穗期叶绿素含量与其蛋白质含量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61*和0.8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