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12篇
  3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9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6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为了评价不同来源小麦品种(系)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的抗性,应用每株麦苗上接1头蚜虫的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内,对禾谷缢管蚜在10个小麦品种(系)上的5个生物学参数发育历期DD、成虫与幼虫的体重差DW、成虫在与发育历期相等时间内的产仔数F、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MRGR和成虫在与发育历期相等时间内的日均产仔数Rm进行了测定,并以此为基础用多元方差分析法、多目标综合判别法和聚类分析法评价了这10个小麦品种(系)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结果表明,在试验的10个小麦品种(系)中,小偃22、Astron、Ww2730和Amigo最不适于禾谷缢管蚜(R.padi)在其上取食,抗性最好,98-10-35和Xanthus次之,98-10-32、186Tm和98-10-30处在中间水平,Batis对禾谷缢管蚜(R.padi)的适应性最好,抗性最差。证明Astron、Ww2730和Amigo可作为抗蚜育种材料在我国使用。  相似文献   
142.
为探讨高温驯化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Hsp90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及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通过RT-PCR与RACE技术克隆了热激蛋白Hsp90基因的全长,命名为Rp Hsp90,采用生物信息方法分析了其序列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Rp Hsp90在禾谷缢管蚜不同发育阶段和驯化后热激处理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禾谷缢管蚜Rp Hsp90的c DNA全长为2 644 bp,编码72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83.2 k D。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具有Hsp90蛋白家族的5个签名序列及C末端细胞质特征序列EEVD。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Rp Hsp90与其它昆虫Hsp90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Rp Hsp90均有表达,并且4龄若蚜期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龄期;27℃热驯化后禾谷缢管蚜Rp Hsp90表达量和常温24℃处理试虫无显著差异;热激处理显著诱导Rp Hsp90的表达,39℃热激处理Rp Hsp90表达量显著高于40℃热激处理;热驯化种群经热激处理后表达量显著高于常温热激处理。表明Rp Hsp90在禾谷缢管蚜不同龄期差异表达,且在该虫对热胁迫的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3.
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Rondani)是多种蚜虫的重要天敌,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为研究食蚜瘿蚊幼虫对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的搜寻和控害潜能及饥饿胁迫对其捕食行为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食蚜瘿蚊各龄期幼虫对玉米蚜的捕食量;3龄幼虫饥饿24 h后的捕食速度;各龄幼虫饥饿12 h后的爬行能力;各龄幼虫耐饥饿能力及3龄幼虫不同饥饿程度下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食蚜瘿蚊3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总共19.21头;2和3龄幼虫的爬行速度较快,田间觅食能力较强。不同饥饿程度的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玉米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拟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其捕食量均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上升。综上所述,食蚜瘿蚊2龄末3龄初的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和耐饥饿能力。  相似文献   
144.
对化学农药的杀蚜效果进行了多目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用 4 0 %氧化乐果乳油 1 50 0倍液在盛发前期防治效果最好 ,其次为 4 0 %氧化乐果乳油 2 0 0 0倍液 ,2 .5%功夫乳油 3 0 0 0倍液最差 ,4 0 %久效磷乳油2 0 0 0倍液和 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3 0 0 0倍液居中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探究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与红腹缢管蚜Rhopalosiphum rufiabdominalis种间互作机制,以及2种昆虫互作过程中水稻次生代谢物质的作用。【方法】将白背飞虱和红腹缢管蚜按不同比例混合饲养,待白背飞虱长至成虫后分组配对,分析白背飞虱总产卵量及日均产卵量;测定各处理的水稻草酸、黄酮及总酚含量,利用GC/MS仪器分析各处理水稻幼苗次生代谢物质成分的差异。【结果】“15头蚜虫+5头白背飞虱”处理的白背飞虱总产卵量仅为131.67粒,与“20头白背飞虱”处理(214.60粒)差异显著,日均产卵量也呈现相同的规律;“15头蚜虫+5头白背飞虱”处理的水稻黄酮和总酚含量分别为1.98和63.71 mg/L,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GC/MS分析表明,“15头蚜虫+5头白背飞虱”处理的水稻中丙丁酚相对含量高达75.78%,而其余处理的水稻中不存在此种酚类物质。【结论】红腹缢管蚜可能是通过刺激水稻提高黄酮及总酚含量,进而抑制白背飞虱的生殖能力,其中丙丁酚可能在白背飞虱和红腹缢管蚜种间互作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