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3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30篇
园艺   1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套袋和不套袋红将军苹果果实果皮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套袋果实果皮角质膜变薄,光滑均匀度好,没有明显的"V"形凹陷,表皮细胞形状近圆形;不套袋果角质膜变厚,光滑均匀度差,有较深的"V"形凹陷,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另外,套袋后果实的表皮细胞壁变厚,改变了表皮细胞的排列方式,减少了表皮细胞层数,降低了机械组织的厚度及层数。套袋对红将军果皮结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果皮结构的变化与贮藏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Hand dissection of mature grains from two common wheats (Triticum aestivum L., cv. Caphorn and cv. Crousty) were performed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ir tissue composition and to obtain homogeneous samples of embryonic axis, scutellum, starchy endosperm, aleurone layer, hyaline layer, outer pericarp and a composite layer made up of testa+hyaline layer+inner pericarp. Polymeric neutral sugar and phenolic acid contents of the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and used to identify specific composition patterns in each tissue irrespective of the cultivar. The scutellum and embryonic axis showed the lowest amount of carbohydrates with similar relative amounts of arabinose and xylose (Ara+Xyl), but the scutellum differed from the embryonic axis in its high phenolic acid, in particular ferulate dehydrodimer, content. The peripheral layers of the grains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cell wall polysaccharides, chiefly arabinoxylans but with differing structures. The hyaline layer was mostly composed of arabinoxylan with extremely low Ara/Xyl ratio (0.1), with high amounts of ferulic acid monomers and hence very weakly crosslinked. The aleurone layer differed from the outer pericarp by its much lower Ara/Xyl ratio and lower amounts of ferulic acid dimers and trimers. High proportions of ether-linked phenolic acids (released by alkali at 170 °C) were detected specifically in the seed coat and tissues in the crease region. The possible application of biochemical markers found in the various tissues to monitor wheat grain fractionation processe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影响超甜玉米子粒种皮厚度因子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近年参加广东省超甜玉米区域试验的8个超甜玉米组合乳熟期鲜穗子粒种皮厚度与其他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子粒种皮厚度与其他10个农艺性状间的关联度排序为穗行数>行粒数>株高>单苞鲜重>穗粗>穗位高度>穗长>单穗鲜粒重>单穗净重>可溶性多糖含量.这说明穗行数对子粒种皮厚度影响最大;行粒数和株高以及单苞鲜重对子粒种皮厚度影响次之;而可溶性多糖含量对子粒种皮厚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4.
贮藏中荔枝果皮衰老与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陈文军  洪启征 《园艺学报》1992,19(3):227-232,T001
  相似文献   
15.
龙眼果皮发育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储良龙眼品种为试材,观察了果皮的解剖结构发育特点。果皮发育早期(花后10d前),细胞体积小,排列紧密,细胞分裂活跃,外果皮有凸起的皱褶结构,有大量的表皮毛分化。果皮发育中期(花后10~52d),细胞体积变大,表皮毛开始脱落,外果皮逐渐平滑,中果皮处有石细胞群和海绵状组织的分化。果实发育后期(花后52d后,假种皮快速膨大阶段),有木栓形成层出现,形成周皮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随着果实生长,木栓层出现局部破裂。龙眼果皮可划分为外、中、内3层。中外果皮在发生次生木栓化前,由外表皮细胞及其附属物和角质层组成;在形成木栓形成层产生次生结构后,外果皮则由周皮组成。内果皮来源于子房内壁的几层细胞,由一层内表皮细胞和与之紧密相连的几层薄壁细胞组成。中果皮根据其组织特点可进一步分为上中果皮和下中果皮,上中果皮包括石细胞群、外层维管束和外果皮之内的薄壁细胞;下中果皮则主要包括海绵组织和其中的维管束。  相似文献   
16.
17.
果皮厚度是影响甜玉米口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发掘果皮厚度的基因资源、了解玉米果皮厚度的遗传机制,是指导其育种的基础。本研究以日超-1(薄果皮,56.57μm)×1021(厚果皮,100.23μm)的190个BC1F2家系为作图群体,分别采用2种遗传模型检测QTL。基于复合区间作图(CIM)共检测到3个影响果皮厚度的QTL,位于3.01、6.01、8.05区段,分别解释8.6%、16.0%和7.2%的表型变异,其中3.01和8.05处QTL以加性效应为主;基于混合线性CIM模型(MCIM)共检测到5个影响果皮厚度的QTL,其中除8.05处QTL为加性QTL外,另有2对加×加上位性互作QTL,1对是2.01和6.05处QTL之间的互作,另1对则是5.06和6.01处QTL间的互作。这2对互作QTL分别解释了6.63%和12.48%的表型变异率。本结果表明,加性效应和上位性互作效应等都在果皮厚度的形成和遗传中起重要作用。能够检测QTL上位互作的MCIM模型更适用于果皮厚度QTL定位。本研究还在其中4个QTL的区域内分别检索到胚乳中色素合成以及细胞转变的相关候选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是否与果皮厚度的变异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在(5±1)℃贮藏条件下海南特色荔枝品种紫娘喜和小丁香果实的贮藏效果及某些与耐贮藏性相关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紫娘喜明显比小丁香耐贮藏;在低温处理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增加,两品种的果皮的相对电导率、匀浆pH值、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在相同时间内小丁香果皮的相对电导率、匀浆pH、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的值均比紫娘喜大;而花色素苷和总酚含量随着时间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但总酚含量以紫娘喜为高,而花色素苷则以小丁香含量为高。  相似文献   
19.
以提高龙眼的保鲜质量和商品率为目的,采用生物抑制剂处理龙眼进行低温气调保鲜。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生物抑制剂对龙眼果皮褐变和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低温气调保鲜条件下,采用生物抑制剂处理,可更有效地抑制龙眼保鲜过程的呼吸作用,有效降低了酶活性的变化,延缓了龙眼果实的衰老与果皮褐变,保鲜时间长,且更好地保留了果实的营养成分,商品率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糯性小麦授粉后籽粒淀粉粒的累积情况,以山农紫糯2号授粉后不同天数的籽粒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传统石蜡切片技术的脱水、透明和浸蜡等环节进行改进,制作切片后对小麦籽粒结构发育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石蜡切片方法相比较,技术改良70%乙醇和无水乙醇脱水时间与逐级透明和渐进式浸蜡环节后,小麦籽粒(授粉后0~14 d)不皱缩变形,石蜡切片完整,且染色分明,结构显示清晰。授粉后0~2 d,果皮中已经开始积累少量淀粉粒,随着授粉后天数推移而逐渐增多;授粉后第6天,胚乳内部逐渐由游离核期向细胞化过渡;授粉后第8天,胚乳细胞进一步增大,淀粉粒开始累积,但体积较小;授粉后第10~12天,胚乳细胞向无核化发展,不同部位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排列分布呈现明显差异;授粉后第14天,胚乳细胞中几乎完全充满淀粉粒。表明改进的石蜡切片制作方法适合于早期小麦籽粒的结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