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篇
农学   27篇
  7篇
综合类   128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5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明确15.8%精喹禾灵EC对春油菜田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其使用的安全性,在田间设15.8%精喹禾灵EC每公顷225、300、375、600 mL4个剂量处理,以15%精喹禾灵EC300 mL/hm2为对照药剂,以人工锄草和清水喷雾为对照,于油菜2~5叶期(旱雀麦1~4叶期、野燕麦2~4叶期)对水300 L喷雾处理,药后观察油菜和杂草的反应,20d、40d时调查杂草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5.8%精喹禾灵EC对油菜田旱雀麦、野燕麦具有很好的防效,适宜剂量分别为375 mL/hm2、300 mL/hm2,此时防效均在80%以上,并且对油菜安全。因此,15.8%精喹禾灵EC是防除油菜田旱雀麦和野燕麦的优良除草剂,可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2.
本研究旨在评价禾草源同型发酵和/或异型发酵乳酸菌发酵对无芒雀麦青贮有氧稳定性的作用效果。将从禾本科牧草上分离筛选出的2株同型发酵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蒙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mundtti)及1株异型发酵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制成发酵剂。选用开花期无芒雀麦,刈割切段至2~3 cm,根据所喷发酵剂菌株的不同,分为4个处理:1)对照处理(con处理),喷洒无菌去离子水;2)异型发酵处理(he处理),喷洒布氏乳杆菌液;3)同型发酵处理(ho处理),喷洒植物乳杆菌和蒙氏肠球菌混合液(2种菌1∶1混合);4)同型发酵+异型发酵处理(he+ho处理),喷洒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蒙氏肠球菌混合液(3种菌1∶1∶1混合)。各处理喷洒量均为10 m L/kg鲜牧草,喷洒总菌数约为5×105CFU/g鲜牧草,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实验室常温发酵60 d后开封,通过测定无芒雀麦青贮营养成分、菌群数量及中心温度变化评价其有氧稳定性。结果显示:经60 d青贮发酵后,4个处理的p H均较青贮前显著降低(P0.05),所有处理发酵效果均较好(p H≤4.3),尤以ho处理效果最优。而在有氧暴露试验期间,con和ho处理的p H迅速增加,至第8天时达到7以上;he+ho处理p H增加幅度略低于con和ho处理,其p H至第8天时为6.3,显著低于con和ho处理(P0.05);he处理p H增加非常缓慢,至第8天时仅为4.4,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经60 d青贮发酵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以ho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con处理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而在有氧暴露试验期间,WSC含量在ho处理中迅速降低,在he处理中缓慢降低;至第8天时,WSC含量以he处理最高,he+ho处理显著低于前者(P0.05),而con和ho处理则显著低于he和he+ho处理(P0.05)。青贮发酵后霉菌数量明显受到抑制,且以单独添加异型发酵乳酸菌和混合添加同型发酵和异型发酵乳酸菌时抑制效果较优,这2个处理均未检出霉菌,且he+ho处理在有氧暴露至第5天时仍未检出霉菌,he处理在有氧暴露至第8天时仍未检出霉菌。在有氧暴露第3和5天时,he和he+ho处理酵母菌数量显著低于con、ho处理(P0.05)。在有氧暴露第8天时,he+ho与he处理的乳酸、乙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另2个处理(P0.05)。he、he+ho、con和ho处理的有氧稳定性依次降低,分别为194、126、62和58 h。综合评价结果得出:布氏乳杆菌单独或与同型发酵乳酸菌蒙氏肠球菌和植物乳杆菌联合接种可有效抑制无芒雀麦青贮的有氧腐败,保证无芒雀麦青贮有氧暴露期间品质的稳定,且前者更有效;接种同型发酵乳酸菌蒙氏肠球菌和植物乳杆菌未能在提高无芒雀麦青贮有氧稳定性方面表现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3.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不同混播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粗蛋白质含量高而含糖量较低,按常规方法单独青贮不易成功,与禾本科(Gramineae)牧草混播混贮,则可提高含糖量从而改善青贮效果。试验采用紫花苜蓿单播播种量(15kg·hm-2)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单播播种量(30kg·hm-2)的各60%,80%和100%组成9个混播处理,以单播为对照,探讨不同混播组合对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播紫花苜蓿相比,混播可提高可溶性糖和乳酸含量,降低NH3-N/TN含量,且随无芒雀麦混播比例的增加,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其中100%无芒雀麦单播播量(30kg·hm-2)+60%紫花苜蓿单播播量(9kg·hm-2)的混播组合,可溶性糖含量达1.23%,乳酸含量达3.82%,分别比单播紫花苜蓿提高了192.86%和178.83%,NH3-N/TN含量为4.94%,比单播紫花苜蓿降低了30.62%,感官评定得分最高达19分,在各混播组合中,综合评价最高。  相似文献   
84.
呼伦贝尔地区不同多年生牧草根系形态性状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个豆科苜蓿属(Medicago)品种和2个禾本科牧草(羊草(Leymus chinens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材料,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根系类型多年生牧草的根系形态性状及分布。结果表明:羊草、无芒雀麦地下生物量及体积均高于苜蓿,在水平空间上羊草、无芒雀麦比苜蓿分布更为广泛,垂直空间上苜蓿、羊草、无芒雀麦均集中分布在0~20cm土层;无芒雀麦地下生物量、体积均高于羊草,且根系在垂直空间分布上更集中在土壤表层;‘呼伦贝尔’黄花苜蓿(M.falcate L.‘Hulunbeier’)根系更侧重于侧根的生长、发育,垂直空间上分布也更接近土壤表层,形态及分布与其他苜蓿品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5.
为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优质饲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质饲草匮乏的问题,1995年起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牧草育种课题组开展了野生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种质资源栽培驯化工作,经过单株选择、混合选育,选育出‘龙江’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Longjiang’)新品种,2015年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试验结果表明:其干草产量9135.47~11251.47kg·hm~(-2),较对照增产15.73%~17.77%,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平均种子产量为554.07~628.52kg·hm~(-2),较对照增产10.45%~12.26%;该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寒、耐盐碱、分蘖能力强、叶量丰富、草质柔软、产草量高,是适合东北寒区人工草地建植、退化草原改良治理的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86.
无机磷溶解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对扁穗雀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扁穗雀麦根际溶磷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测定其溶磷、分泌IAA能力及对扁穗雀麦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不同无机磷底物具有选择性,以磷酸钙为磷源时,筛选的溶磷菌株都有溶磷活性,其中Br17的溶磷活性最高;以磷酸铝为磷源时,只有Br1、Br7与Br8具有溶磷活性,其中Br7溶磷活性最高。IAA测定结果显示Br4、Br8、Br17与Br24具有较强IAA分泌能力,添加生长素前体物质色氨酸时菌株分泌IAA能力增强。对培养基pH分析发现,筛选的8株溶磷菌株都为产酸型微生物。将纯化后的溶磷菌接种到扁穗雀麦无菌苗,对根长、根数、株高以及生物产量等性状考察发现接种Br8、Br13、Br17与Br24菌株对扁穗雀麦的根系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主根变短,根数变多。接种Br7、Br8、Br13与Br24菌株促进扁穗雀麦株高增高、产量增加。综合分析,Br24在贵州地区的应用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87.
96份雀麦属材料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来自国内外的96份雀麦属材料的遗传多样性。19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09条谱带,其中106条是多态性谱带,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7.25%。POPGENE 1.31软件分析结果显示:96份雀麦属材料总的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为0.2756,Shannon信息指数为0.4257,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基因流(Nm)为1.3273,各种群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用SLT_NTsys2.1e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表明,96份材料可分为6个类群,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用Arlequin3.1软件进行AMOVA分析表明,种间的分子变异比率为15.85%,种内的分子变异比率为84.15%,种内分子变异较大,种内遗传多样性高于种间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8.
通过对高寒山区自然演替的逸生种扁穗雀麦单株性状与株重的相关通径分析,结果看出研究性状对株重的回归相关性极显著,多元决定系数∑d=0.8350,表明影响株重的主要性状均包括在内;未结实分蘖枝叶片数、结实分蘖枝叶片数、结实分蘖枝数、总分蘖枝数和株产种量是影响株重的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89.
青海省旱雀麦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危害与防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雀麦(Bromus tectorum L.)为禾本科1年生杂草.其适应性强,繁殖系数高,传播途径广,蔓延速度快.青海省生产上应用野麦畏、高效氟吡甲禾灵有效控制了野燕麦危害后,放松了对农田禾本科杂草的管理.  相似文献   
90.
通过田间观察对冀东冬麦区雀麦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完整的描述,修正和完善了文献记载的不足,重点突出了直观性,使农民能够在麦田里容易地识别出雀麦。通过定期田间调查,明确了雀麦在冀东冬麦区的发生规律:在冀东冬麦区雀麦属越年生杂草,绝大部分在秋季出苗,占发生总量的97%以上;雀麦分蘖力强,单株平均分蘖达10.6个。同时进行了啶磺草胺7.5%WG 3个剂量处理(135、180、360 g/hm2)对雀麦的田间防除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啶磺草胺7.5%WG是目前防除麦田雀麦的理想除草剂,春季在雀麦7叶期前用啶磺草胺7.5%WG 135~180 g/hm2+专用助剂225 mL/hm2,对雀麦鲜重防效达97%以上,对混发的荠菜和播娘蒿也有较好的兼治效果,并且对小麦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