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1篇
林业   47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1958-1980年,作者采用镜检、活点观察、复水、染色、盆栽及田间接种等同步比较方法研究证明,干荚果虫瘿内的病原线虫态已全部死亡,干荚果不是此病的传播途径,迄今分布如此广泛,认为是"自然疫源"所致。试验指出,荚果含水量的多少,是致死虫瘿内线虫的主要因素,荚果含水量在26.11%以下,虫瘿内线虫全部失去侵染力,荚果的安全贮藏含水量是在10%以下,一般8%左右,所以,病原各虫态更不能存活。该病原的致命弱点不抗干燥。  相似文献   
82.
《河南林业科技》1994,(2):36-36
现在防治栗瘿蜂一般是在成虫出瘿期进行喷药防治,由于成虫脱瘿时间长,很难掌握最佳时期。为此,河北省滦县师范学校王莉等在昌黎果研所板栗园内进行了幼虫期内吸性农药灌根防治试验。5月初板栗萌芽后虫瘿赐刚出现时,距主干1m处挖环状沟,宽40cm,深40cm以上,达根系集中分布层。  相似文献   
83.
刺桐姬小蜂危害鸡冠刺桐荚果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志粦  康林  余道坚  焦懿  杨伟东  邵志芳  邱少松 《植物检疫》2006,20(4):207-208,F0004
刺桐姬小蜂能危害刺桐树的叶、叶柄、嫩芽和幼枝,作者最近观察到该虫还能危害鸡冠刺桐花和荚果.刺桐姬小蜂寄生在新抽出的花蕾和新结的幼果中,作者从荚果中找到了该虫的幼虫、蛹及正在羽化的成虫.该虫在深圳可全年发生.本文总结了受害鸡冠刺桐荚果虫瘿的种类与形成过程,指出虫瘿能导致荚果出现条形果、锤形果、打结形果、细腰形果、肿大形果等类型,并对各类型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4.
首次发现普通瑟姬小蜂可寄生于构杞瘿螨虫瘿内.通过对普通瑟姬小蜂的形态特征、与构杞瘿螨种群消长规律、温度及补充营养对其寿命的影响、温度对其羽化的影响、蛹期耐冷藏性等的初步研究表明,其6月中旬对枸杞瘿螨的寄生率最高可达80.8%;成蜂寿命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补充15%蜂蜜水,可显著延长;最适羽化温度为24℃,随冷藏天数增加,羽化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5.
为探究刺桐叶片在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成瘿过程中几种酶的变化情况,测定了虫瘿初始形成期、成长分化期、成熟期和开裂期4个发育阶段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虫瘿的形成显著提高了寄主叶片的SOD、CAT、POD、PPO活性;其中SOD、CAT、PPO活性主要体现在虫瘿组织上,开裂期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的5.36、5.28、19.73倍;PPO活性随虫瘿发育不断增加,而SOD、CAT活性分别在成熟期、成长分化期都有所下降;POD活性则主要表现在非虫瘿组织上,且每个时期显著高于对照,到开裂期为对照组的2.16倍。结果表明了刺桐对刺桐姬小蜂的为害产生了一定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86.
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是重要外来入侵害虫,危害刺桐属多种植物。本文调查研究了金脉刺桐嫩枝上刺桐姬小蜂虫瘿的数量分布和空间格局。结果显示,金脉刺桐嫩枝上靠近生长点(芽头)一端刺桐姬小蜂虫瘿数量较多,15 cm以内占90%以上,距离越远越少,其虫瘿数量比率(Y)和枝条长度(X)关系方程为Y=72.577e-0.138X。对频次分布的分析结果显示,刺桐嫩枝上虫瘿主要以虫瘿集体形式出现。获得的虫瘿空间格局主要参数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数I、聚块性指数M*/M等均显著大于1,表明虫瘿是聚集分布且聚集程度较强。建立的Iwao M*-M方程为M*=1.75+3.51M、Taylor幂函数法则模型为lg s2=0.554+1.828lgx珋。  相似文献   
87.
不同桉树品系对桉树枝瘿姬小蜂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选择了在我国主要桉树种植区内种植面积大或具有推广潜力的12个优良桉树品系,在广东肇庆、阳江和湛江3个样地进行抗桉树枝瘿姬小蜂试验,结果表明M1(Eucalyptus urophylla×E.tereticornis)、雷9(E.urophylla×E.tereticornis)为高抗品系,DH3229(E.urophylla×E.grandis)、DH3228(E.urophylla×E.grandis)、DH3226(E.urophylla×E.grandis)、LH1(E.urophylla×E.tereticornis)、金光21(E.jinguang No.21)、广3(E.wetarensis×E.marginata)和广林9(E.grandis×E.urophylla)等7个品系为抗虫品系,邓恩桉(E.dunnii)和雷11(E.urophylla×E.tereticornis)为感虫品系,Eg5(E.grandis)为高感品系。不同品系的感染虫瘿数量差异显著,Eg5的丛枝状等级较其它品系高,其它11个品系间的丛枝状等级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8.
通过研究柳厚壁叶蜂幼虫及虫瘿形态变化规律,确定其最佳防治时期,探索安全有效的成瘿抑制方法,从而为其防控提供指导,应用经典形态学研究方法,测定幼虫与虫瘿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采取物理与化学2种策略抑制虫瘿生成。结果表明,柳厚壁叶蜂在山西中北部地区一年发生1代;虫瘿的生长及形态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生长期(4月20日至5月17日)及稳定期(5月17日至10月30日);而幼虫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蚁形"阶段(4月20日至5月9日),稳定阶段(5月9日至9月29日),"茧前"阶段(9月29日至10月30日);化学方法对虫瘿形成的抑制率可达80.85%,但与物理方法没有显著差异。根据幼虫与虫瘿形态研究结果,确定防治的最佳时期在成虫羽化后产卵前(晋中地区在4月上中旬);物理和化学2种方法对柳厚壁叶蜂虫瘿的形成都有显著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89.
通过调查和计算,明确了云杉顶芽瘿蚊的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型的一般负二项分布。用Iwao方法给出了抽样技术,理论抽样数当t=10,D=03时,n=6359/x+444,如果防治指标定为每株22个虫瘿时,序贯抽样的累积虫瘿数量界限为:T0(N)=22N±178732N。林间随机取样以平行线和“Z”字形为最佳  相似文献   
90.
通过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首次发现苹果根爪绵蚜是在苹果树根部为害的重要新害虫,梨九绵蚜和榆绵蚜是在梨树根部为害的重要新害虫。这3种绵蚜均营异寄主全周期生活,其原生寄主为榆,苹果根爪绵蚜的次生寄主为苹果,梨九绵蚜和榆绵蚜的次生寄主为梨。6~10月份,这3种绵蚜以无翅侨蚜和有翅性母在果树根部为害。春季在绵蚜迁入之前,采用果园全田覆盖地膜的办法,可阻隔其入土,进而可使果树根部全年免受其为害;夏季在绵蚜为害期,采用磷化铝地下熏蒸的办法,杀虫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