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96篇
林业   5篇
农学   135篇
基础科学   2篇
  8篇
综合类   538篇
农作物   193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70篇
植物保护   19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研究大蒜素对番茄生产上叶霉菌主流生理小种1.2.3.4以及2014年新发现生理小种2.5、2.4.5和1.2.3.4.9的抑制作用,为开发安全、高效的植物源农药奠定基础。首先制备大蒜素抽提母液,采用定硫法对其中的大蒜素进行定量测定,发现当溶液中滴加4 m L浓硝酸、溶液p H值为2.0时能够更为准确地测得大蒜素的含量,试验测得大蒜素含量为0.52%。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蒜素对4个叶霉菌生理小种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抑制试验,离体叶片上的病害预防试验以及苗期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当大蒜素剂量25μL/m L时,其对叶霉菌生理小种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较高,其中对1.2.3.4的抑制率最高,对1.2.3.4.9的抑制率最低,对其他2个生理小种的抑制率差异不显著。当大蒜素剂量7.5μL/m L时,其对4个生理小种孢子萌发的抑制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对1.2.3.4.9的孢子萌发抑制率最低,对1.2.3.4的孢子萌发抑制率最高。当大蒜素剂量为125μL/m L时,其对叶霉菌4个生理小种在离体叶片上的预防效果均超过95%。苗期药效试验表明,在相等剂量下,大蒜素对叶霉菌的防治效果高于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说明大蒜素是一种可以替代化学药剂防治叶霉病的有效抑菌物质。  相似文献   
12.
(上接第3期第75页)5大豆品种5.1中黄36号5.1.1审定编号:国审豆2006001。5.1.2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5.1.3品种来源:遗-2×Hobbit。5.1.4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102天。株高76.6cm,单株有效荚数42.7个,百粒重16.5g。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种皮黄色,黄脐,圆粒。2004年经接种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中感大豆胞囊线虫病4号生理小种。平均粗蛋白质含量39.32%,粗脂肪含量23.11%。  相似文献   
13.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快速复壮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小斑病 (BipolarismaydisNisikadoetMiyake)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引起该病的玉米小斑病菌 (Bipolarismaydis)存在T ,C ,O三个生理小种。其产生的Hm 毒素在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发现本实验室保存的C小种菌株无论是产孢量还是致病力方面 ,在PDA培养基上连续继代培养后 ,均存在退化现象。在此将介绍快速使C小种菌株复壮的方法。1 材料和方法1 1 培养基的制备PDA培养基 :称去皮马铃薯 2 0 0g ,加水 10 0 0mL ,煮沸 2 0min ,过滤 ,加水…  相似文献   
14.
对两个玉米雄性不育系的细胞质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生  徐尚忠 《作物学报》1993,19(2):156-164
本文从普通遗传学、植物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水平对玉米雄花不育系—元徐cms—小黄和恩二激cms—大黄进行了综合性的分类研究。大田的育性反应表明,这两个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花粉染色的观察发现F1可育花粉与败育花粉基本上呈1:1分离。用小斑病T小种接种,这两个不育系不表现专化感染。通过mtDNA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玉米小斑病致病真菌T、C与O三个生理小种孢子和菌丝的表面结构,发现在生理小种间,孢子、菌丝的大小,表面形态结构,产孢量等存在着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镇安县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从陕北引调几百吨脱毒马铃薯良种以更新换代。脱毒马铃薯的引进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  相似文献   
17.
用多个致病力不同的白叶枯病菌株,和全国10省12个研究单位提供的稻瘟病混合菌以及10个生产上常见的生理小种,于1987、1988年对全国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的145个水稻品种进行了抗白叶枯病谱、抗稻瘟病混合菌和生理小种测定。结果表明国际稻26、金早6号、金早7号、扬稻1号(BG910)、青华矮6号等21个品种能抗多个白叶枯病菌株和抗多个稻瘟病小种混合菌。对10个生理小种的抗谱率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8.
在温室条件下,对9个无垂直抗性基因粳稻品种×8个日本标准稻瘟菌株组合测定了侵染几率(IP)、病斑型比例(PB)、病斑扩展速率(LR)和产孢能力(SPC)组分,并据此确定了品种与小种的适合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SPC的互作项外,其它组分及类型,方差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品种和小种主效应所占方差更大,从而证实了品种的抗性类型为水平抗性。某些品种在IP、PB及LR组分上反映了小种的专化作用,但因为不同品种在各组分上的抗性反应不同,因此,品种水平抗性的稳定性不能由组分的小种专化作用确定,而须由各组分组成的适合度的小种专化性确定。对品种X小种的适合度进行了互作的多重比较,未发现专化性互作,说明供试品种的水平抗性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9.
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的鉴别寄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灰斑病现已成为北方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但国内外关于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 Daniels致病力分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尚未建立该病菌生理分化的鉴别寄主系统,无法明确我国是否存在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类群或生理小种及优势菌群和分布,限制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种合理布局和抗病育种工作,因此研究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鉴别寄主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作者采用田间成株期鉴定技术,对不同的玉米灰斑病菌菌株进行致病力划分,研究其鉴别寄主体系。  相似文献   
20.
氮肥对水稻品种-稻瘟菌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具有不同抗病性水稻品种 -稻瘟菌小种组合 ,在室内、田间分别设 7个、3个不同氮肥水平 ,测定不同组合不同氮肥水平下品种 -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施氮量对品种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影响较小。相对寄生适合度可以作为一项较为稳定的参量用于水稻品种与稻瘟病小种互作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