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正>1病原菌及侵染途径该病由真菌侵染引起,病部见到的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腐烂病为弱寄生菌,仅能通过伤口进入树皮。病菌孢子萌发需要有树皮浸出液,病菌寄生后能否迅速扩展视树  相似文献   
22.
为进一步探究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有性生殖规律,自我国12个省区采集不同玉米种植区的大斑病样,分离后获得664株菌,采用PCR分子检测方法对其交配型进行鉴定;在室内对影响该病原菌有性生殖的诱导介质、Fe~(3+)浓度、碳源、光照等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玉米大斑病菌存在A交配型(携带StMAT1-1基因)、a交配型(携带StMAT1-2基因)和Aa交配型(同时携带StMAT1-1基因和StMAT1-2基因)菌株,其中A、a、Aa交配型菌株数量分别为46、585和33株,所占比例分别为6.93%、88.10%和4.97%;在温度25℃、相对湿度55%、玉米叶片为诱导介质、外源添加0.12 g/L FeCl_3和0.85 g/L CaCO_3、光照培养条件下,有利于有性态子囊壳的产生,同等条件下黑暗培养更利于有性态子囊壳成熟。  相似文献   
23.
大葱病虫害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全贞 《河南农业》2008,(19):19-19
一、主要病害 (一)大葱褐斑病 1、症状。大葱褐斑病又称叶尖黄萎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易从上部开始。初为水浸状黄褐斑点,继而生成梭形病斑,一般长10~30mm,宽3~6mm,斑中部灰褐色,边缘褐色,斑面上易产生黑色小点,即子囊壳。严重时,几大病斑融合,导致叶片局部干枯。  相似文献   
24.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遍及全国,一直是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也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同时,由于病菌的低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要有效地防治赤霉病,就要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5.
26.
冬虫夏草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冬虫夏草子座制成纵、横切片,用光学显微镜并拍照,对青海冬虫夏草子囊壳及子囊孢子的形态,第一子囊壳中所含子囊,每一子囊所含子囊孢子的数目、长度、宽度、横隔隔数和隔距进行了测量与描述。  相似文献   
27.
人工诱导禾谷顶囊壳有性态发生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麦根部分离的18个禾谷顶囊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tritici)菌株,对诱导该菌产生子囊壳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WSY(麦秆、酵母膏)三角瓶法效果最好,产壳株率为100%;其次为PD三角瓶法和1/2PDA琼脂培养皿法。寄主活体诱导法也能较好地诱导产壳。该菌产生子囊壳的最适温度为15~20℃,最适pH值为7.0~7.5,光照是产壳的必需条件。  相似文献   
28.
1自然概况1.1地理位置左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中部,北纬44°04′,东经126°05′,面积60.08km2,北邻九台市,西、东南与吉林市永吉县相接壤。其最高山峰小马虎头山,海拔554m。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50%,以天然次生林生态环境为主。保护区内植被主要有蒙  相似文献   
29.
为探究麦田前茬作物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上中国小麦赤霉病菌的两个优势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 (F.graminearum)和F.asiaticum子囊壳形成和发育成熟过程的差异,分别选择3株F.graminearum菌株(SE81,3-ADON型;LcA-2,15-ADON型;HX5-1,NIV型)和2株F.asiaticum菌株(M4A,3-ADON型;M31-2,NIV型),用其孢子悬浮液接种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放置于花泥和地表两种环境条件下,比较接种不同菌株秸秆上子囊壳的形成和发育成熟情况及5个菌株对‘郑麦366’(高感小麦赤霉病品种)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花泥环境下产生子囊壳的速度要快于地表,以玉米秸秆为载体子囊壳产生速度比水稻秸秆快且多数密度大,3个F.graminearum菌株(SE81、LcA-2和HX5-1)在同种秸秆相同环境下比2个F.asiaticum菌株(M4A和M31-2)产生子囊壳的速度快且子囊壳密度大。5个菌株在不同环境的不同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的成熟度均无规律,接种‘郑麦366’后其病情指数间有极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30.
白粉病在西葫芦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以叶片发病最重,叶柄和茎次之,果实很少受害。发病初期,叶面、叶背或幼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随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色的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在病斑上生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后小粒点变黑,为病菌的子囊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