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6篇
农学   47篇
基础科学   3篇
  35篇
综合类   187篇
农作物   28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喹羟酮系借助HIRFL提供的重离子束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制的国家一类新兽药喹烯酮进行的结构改造。氧离子(初始能:75MeV/μ^16O^8,能量沉积:1.586×10^7Gy)注入能最大于其每个化学键的最低结合能(约10eV/键),结果发现喹烯酮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且毒性不发生变化,抗菌活性显著增强,经分离、结构鉴定,获得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研究高能碳离子诱变对玉米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高能碳离子处理昌7-2和PH6WC两个玉米自交系,分析当代植株的出苗率、株高、穗位高等表型,测定收获后的籽粒性状。结果表明,经高能碳离子辐射后,两个玉米自交系的出苗率显著降低,且在高剂量辐射下两个玉米自交系在2019年均有降低。植株表型分析结果发现,在2019年,昌7-2和PH6WC在40~100 Gy辐射下株高显著下降;在2020年,PH6WC在150 Gy辐射下穗位高显著下降;在2019年,昌7-2在60~100 Gy辐射下穗位高显著下降;在2019年,昌7-2在80~100 Gy辐射下叶夹角增大;在2019年,昌7-2在40、100 Gy辐射下叶长显著降低,PH6WC在100 Gy辐射下叶长和叶宽显著下降;在2019年,昌7-2在80 Gy辐射下叶宽显著增加,在20 Gy辐射下雄穗分枝显著增加,而100 Gy辐射下雄穗分枝显著降低。在籽粒性状中,高剂量(60~100 Gy)辐射下的粒厚显著增加,粒长降低但百粒重有所增加,昌7-2比PH6WC更为明显。由上述结果可知,不同玉米种质的不同性状对高能碳离子的诱变处理效应存在差异,40~60 Gy是昌7-2较为适宜的诱变剂量,而PH6WC较为适宜的剂量为60~80 Gy。本研究结果可为玉米种子的高能碳离子诱变剂量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花事报道     
《花木盆景》2006,(12):56-56
由国家林局和安徽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06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11月3日在安徽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这已是在合肥市举办的第四届全国苗木花卉行业专业性盛会。本届交会以“构建平台、促进交流、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做强行业”为宗旨。来自全国100多个省、市的行业团体参加交易会,此次展销中新业务、新品种贸易旺盛。规模及影响创历届之最,为我国园林绿化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特约记者胡光生)  相似文献   
15.
以苹果表面分离到拮抗扩展青霉的菌株BA-16为试材,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RNA序列分析,该菌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为了增强该菌株防治青霉病的能力,通过低能N+注入技术对其进行诱变选育,获得抑菌性能显著提高且遗传性能稳定的突变株BA-16-8。为检测该突变株防治青霉病的增强效果,分别对野生株BA-16和突变株BA-16-8的菌悬液和无细胞发酵液进行果实生防检测。结果表明:突变株的菌体及代谢产物的抗病性能显著高于野生菌株,对于苹果采后青霉病的生物防治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离子束生物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军  金湘  毛培宏 《种子》2006,25(11):40-42
近年来,离子束生物技术在农作物育种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总结了离子注入诱变技术和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离子束生物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鹤麦1号是鹤壁农科所与郑州大学用周麦13号经离子束注入诱变选育而成,2006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6004.  相似文献   
18.
新麦20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和郑州大学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合作,用高产、抗病、早熟、多穗型亲本偃展1号为母本,超高产、多抗、中早熟小麦品种温麦6号为父本杂交,F1种子进行离子束照射处理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抗病、早熟小麦新品种.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国审麦2007012),已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CNA20060364.7).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用蛋白水解酶复性电泳技术,分析了离子束介导大豆DNA的两个高蛋白小麦变异株系和两个低蛋白小麦变异株系旗叶和倒二叶在灌浆后期蛋白水解酶、POD的种类.结果表明,变异株系和对照间以及变异株系间蛋白水解酶、POD的种类和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变异株系中检到了一些新的蛋白水解酶带,在pH 5.0条件下变异株系C倒二叶检出22...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氩离子(Ar+)束注入粳稻产生突变的可行性,采用能量为30 keV,注入单位为2.6×1013Al+/cm2,系数为2 000,2 400,2 800,3000,3 200,3 600,6个不同剂量的Ar+束注入吉农大13、吉农大7、秋田小町3个粳稻品种(品系),研究了Ar+束注入后3个品种M1代的细胞学效应及细胞总畸变率与出苗率、分蘖成穗率、结实率3个农艺性状总生理损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r+束注入粳稻种子后,细胞分裂指数受抑制,细胞分裂高峰期推迟,细胞畸变率高于对照,且细胞总畸变率有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有丝分裂中出现的主要畸变类型有微核、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及少数的核出芽。3个品种细胞总畸变率与总生理损伤呈正相关,其中“吉农大13”二者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