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1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4篇
  13篇
综合类   164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结合BCK-代数的理想和性质以及希尔伯特代数的性质,给出了BCK-代数中的希尔伯特代数理想的定义和一些性质.  相似文献   
262.
采用杉木种子园不同代数良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代数良种对林木生长有较大的影响,代数越高,生长越好;5年生树高、胸径生长方差分析均达到显著差异;多重比较树高生长三代与初级、二代与初级间均达到显著差异,胸径生长三代与初级、二代与初级、一代与初级间均达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63.
讨论A是H—代数当且仅当A是下列形式的代数:(一)一维幂等代数;(二)B是幂零元代数;(三)A=+B;(四)A=+A_1(向量空间直和),且A_1~2=0,(?)a∈A_1,ea=a,ae=0;(五)A=+A_2(向量空间直和)且A_2~2=0,(?)a∈A_2,ae=0,ea=a;(六)A=+A_1+B(向量空间直和),(?)a∈A_1,b∈B,ab=ba=0,(?)b_1∈B,(?)b∈B,有b_1b=βb~2;(七)A=+A_2+B乘法表为,(?)a∈A_2,(?)b∈B,ab=ba=0,且(?)b_1,b∈B有bb_1=βb~2。  相似文献   
264.
桉树无性繁殖衰退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桉树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及不同繁殖代数的幼树叶片为材料,对其光合代谢、氮代谢、内源保护酶系统以及膜脂反应产物等生理指标进行分析和对比,探讨桉树不同繁殖方法及繁殖代数衰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差异.结果表明:①除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外,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及不同繁殖代数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质膜过氧化的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等6个生理指标均具显著差异.②随着衰老的加剧和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CAT活性呈下降的趋势; SOD活性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但不同处理降到最低点的树龄不同; POD活性变化不一致,总体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而MDA含量、PRO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③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能稳定、准确地反映桉树抗衰退的能力,以上5 个指标与桉树衰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活性与抗衰老呈正相关,数值越高,表明抗衰退的能力越强;POD活性、MDA含量与抗衰老呈负相关,数值越高,表明抗衰退的能力越弱;CAT活性、PRO含量与桉树衰老的关系无规律性变化,不宜采用其评价桉树抗衰退的强弱.④综合叶片的7个生理指标对桉树无性繁殖方法和繁殖代数进行评价,组培苗抗衰退能力强于扦插苗,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抗衰退的能力下降,扦插苗的衰退速度大于组培苗,组培1代抗衰退能力最强,组培8代次之,3年扦插最弱.建议生产上定期对繁殖材料进行复壮更新,确保无性繁殖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65.
甘蔗二点螟在湖南的发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二点螟以幼虫越冬。低龄幼虫在种蔗和盖膜宿根蔗内8℃以上温度即可取食为害,可成为有效虫源。进入滞育的龄期为5龄,一旦滞育,幼虫则不能老熟,但仍可取食和脱皮。老熟幼虫可以体眠方式越冬。预蛹期前有3-5d的后补营养期,蛹历期6-18d,年发生代数1-4代。  相似文献   
266.
  目的  考虑天然混交林的林分密度、直径结构和树种结构,基于代数差分方程构建最适宜的林分平均高与平均胸径关系模型,为天然混交林的立地生产力估计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吉林省天然栎类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4期连续调查固定样地数据,基于Richards方程构建4种数据结构类型即typeC、typeD、typeE和typeF的基础代数差分方程,比较分析得出最优数据结构类型;基于最优数据结构类型,以5个林分密度指标即林木株数(N)、林分断面积(BA)、林分密度指数(SDIr)、可加林分密度指数(SDIa)和郁闭度(CD),5个直径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均匀度指数(ShaI)、Simpson指数(SimI)、McIntosh均匀度指数(MceI)、Gini系数(GinI)和Berger-Parker指数(BerI),4个树种多样性指数即ShaI、SimI、MceI和BerI,构建并比较分析不同多样性代数差分方程的差异,得出最佳方程为最适宜林分平均高与平均胸径关系模型。  结果  不同数据结构类型的建模效果由好到差排序:typeD > typeC > typeF > typeE。除了typeC,其他3个数据结构类型的模型参数b和r均显著不为零(P < 0.01),说明typeD拟合的模型参数检验效果最佳。林分密度指标SDIr的建模效果最好。无论使用哪个林分密度指标,其模型参数b0、r和cSD均显著(P < 0.01),说明5个林分密度指标的模型参数检验效果均比较理想。直径多样性指数ShaI的建模效果最好。除了GinI,其他4个直径多样性指数的模型参数b0、r、cSDIr和cDI均显著(P < 0.01),表明ShaI、SimI、MceI和BerI均为较理想的直径多样性指数。4个树种多样性指数的建模拟合效果和检验数据效果差别不大。BerI的模型参数b0、r、cSDIr、cShaI和cSP均显著(P < 0.01),说明BerI是较理想的树种多样性指数。ShaI、SimI和MceI的模型参数b0、r、cSDIr、cShaI和cSP均不能同时达到0.05显著水平,说明ShaI、SimI和MceI是不理想的树种多样性指数。  结论  typeD是最优的数据结构类型,林分密度、直径多样性和树种多样性对模型均有影响。其中,林分密度指标SDIr、直径多样性指数ShaI和树种多样性指数BerI建立的多样性代数差分方程拟合效果最佳,为最适宜的天然栎类阔叶混交林林分平均高与平均胸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267.
为探究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利用室内垂直一维土柱入渗试验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2,5,10,20,30,40 a)压砂地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规律,借助4种入渗模型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并评价其适用性,通过一维代数模型及相关参数预测土壤剖面含水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累积入渗量、入渗速率及湿润锋运移距离均减小,入渗时间为300 min时,5,10,20,30,40 a的累积入渗量相较于2 a分别减少了27.01%,43.32%,53.22%,54.79%和54.68%,湿润锋运移距离减小了24.84%,38.38%,48.56%,52.67%和54.00%.4种入渗模型的R2从大到小依次为Horton模型、通用经验模型、Kostiakov模型、Philip模型.入渗完成后同一深度土壤剖面含水率呈现出随种植年限增大而减小的趋势,一维代数模型拟合的不同种植年限土壤剖面含水率值与实测值间的MAE均位于0.48%~2.09%,RMSE为0.52%~2.13%,D均大于0.782,t检验P值均大于0.05,说明其可以较好地拟合不同种植年限压砂地水分分布状况.压砂地种植年限越长,水分入渗能力越差、土壤剖面含水率越低,建议通过加强农田管理、休耕等措施实现压砂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