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5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81篇
林业   89篇
农学   103篇
基础科学   98篇
  351篇
综合类   475篇
农作物   8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6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养分变异特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延安、安塞和吴旗选择典型黄土丘陵不同植被类型区的不同年限退耕地为试点,通过S型方法采集土样,应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进行了养分分析,并应用传统统计学对土壤养分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区土壤养分性质均存在着空间变异。受传统农业影响的有机质、全N、有效N和速效K的变异较大;而全P和速效P的变异相对较小。不同退耕年限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变异系数存在着明显差别。退耕初期,受耕作和施肥影响,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植被特征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变异性较大;随着耕作施肥活动的停止和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消耗,使土壤养分含量有一个降低的过程,土壤养分的变异也较大;而随着植被恢复和群落演替的继续,植被枯落物逐步增多,土壤也逐步发育,植被指数与土壤养分均呈增长趋势,并在退耕地20年左右时达到稳定状态,但土壤的发育往往滞后于植被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72.
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宜山东省半湿润易干旱地区夏玉米高产、稳产的耕作措施,本试验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下免耕、深松、深耕两季的耕作方式(7个)对夏玉米穗位叶片衰老特性、灌浆期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定位试验第3年):小麦深松+玉米免耕直播+秸秆还田(W3 M2)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叶片生育后期SOD活性、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而MDA含量增加缓慢,显著延缓穗位叶衰老;在吐丝至成熟期间干物质生产量上,W4M4(小麦深耕+玉米隔年深耕+秸秆还田)和W1M1(小麦旋耕+玉米隔年旋耕+秸秆还田)最高,W3M2和W3M3(小麦深松+玉米隔年深松+秸秆还田)次之,均显著高于CK和W1M2(小麦旋耕+玉米免耕直播+秸秆还田);W3M2干物质向籽粒运转比例即收获指数最高,W4M4最低;各耕作方式下W3M2和W1M1籽粒产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23.90%和9.87%.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深松+玉米免耕直播+秸秆还田(W3M2)耕作方式下更有效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后期叶片生理活性,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运转,增产效果显著.本研究可为华北麦-玉两熟农区合理安排周年耕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黄河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以青海大通县为例,对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荒草地、天然灌丛等植被类型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与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等类型的生态效益指数均大于农田生态系统,其综合生态效益指数排列顺序为,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农地>天然荒草地。这一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长期稻草还田对紫色水稻土肥力和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9  
通过8年淹水条件下一季中稻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稻草还田以及稻草与不同化肥配合施用对紫色水稻土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与N、P、K化肥配合施用能维持或提高紫色水稻土的生产力和土壤肥力;水稻获得了持续高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增加,速效钾与试验前基本平衡。纯化肥处理尤其是N、NP、NK处理水稻产量、土壤氮和钾含量逐年降低,不能维持系统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稻草还田对翌年水稻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8年平均稻草还田处理比对照增产39.5%,稻草的增产作用还随着稻草还田时间的延长而逐年升高。稻草还田携入的钾与化学钾肥具有相同的营养功效,稻草可替代部分化学钾肥。  相似文献   
75.
稻草还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稻草还田量和方式的研究表明,每hm^2翻压6750kg稻草还田,有利于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状况,提出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和有效硅的含量,增产11.76%,覆盖后翻压4500kg/hm^2稻草还田次之。  相似文献   
76.
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的意义,以及对土壤系统、作物生长发育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指出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7.
基于C-D生产函数模型思路,运用索洛增长方程式,对陕西吴起县退耕还林后农业生产各要素的生产弹性和对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进行计算,重点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对吴起县农业生产各要素生产力的影响,结论是吴起县的退耕还林政策既创造了生态效益,又提高了耕地的生产弹性,使其从1.204提高到12.746,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8.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12,他引:36  
在宁南旱区通过研究秸秆还刚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该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在为期3 a秸秆还出定位试验中,设置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按3000 kg·hm-2(低L)、6000kg·hm-2(中M)、9000 kg·hm-2(高H)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按4500 kg·hm-2(低L)、9000 kg·hm-2(中M)、13 500kg·hm-2(高H)粉碎还田,对照为秸秆不还田,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各处理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大小为中、高量秸秆还田>低量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不仅增加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同时提高了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重.相关性分析表明,运用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表征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变化,比土壤有机碳更具灵敏性.在宁南半旱区采用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79.
罗盘仪测量在退耕还林项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新的计算器程序、使用罗盘仪闭合导线测量法,确定退耕地块面积既精确又快捷,可为退耕还林工程节省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80.
三峡库区沿江退耕还林地种草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区退耕早熟梨地种植豆科、禾本科牧草,通过测定它们的盖度变化、产草量和越夏率,比较分析了果园适宜种植牧草品种及应注意的问题,并讨论了重庆低海拔沿江农区发展草业生产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