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17篇
  免费   2940篇
  国内免费   4864篇
林业   4082篇
农学   3365篇
基础科学   5879篇
  11538篇
综合类   18057篇
农作物   2101篇
水产渔业   2454篇
畜牧兽医   2780篇
园艺   1141篇
植物保护   3324篇
  2024年   267篇
  2023年   944篇
  2022年   1576篇
  2021年   1720篇
  2020年   1749篇
  2019年   2047篇
  2018年   1423篇
  2017年   2223篇
  2016年   2720篇
  2015年   2129篇
  2014年   2681篇
  2013年   2830篇
  2012年   3934篇
  2011年   3670篇
  2010年   2970篇
  2009年   2756篇
  2008年   2506篇
  2007年   2756篇
  2006年   2208篇
  2005年   1864篇
  2004年   1436篇
  2003年   1264篇
  2002年   989篇
  2001年   945篇
  2000年   786篇
  1999年   640篇
  1998年   533篇
  1997年   508篇
  1996年   468篇
  1995年   428篇
  1994年   432篇
  1993年   318篇
  1992年   225篇
  1991年   234篇
  1990年   153篇
  1989年   134篇
  1988年   85篇
  1987年   75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 研究不同养分处理对大针茅草原种群特征和产草量的影响。[方法] 于2021年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图牧吉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施有机肥、施化肥、放牧和对照(无管理措施)对草原种群特征及产草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重比较对4个处理下的草原种群特征和产草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不同处理对草原种群特征和产草量的影响程度不一。与对照相比,有机肥、化肥和放牧处理均提高了羽茅的重要值,化肥处理达到了显著(P<0.05)水平;而大针茅和毛秆野古草的重要值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一定程度上,有机肥处理提高了草群高度,而化肥和放牧处理降低了草群高度。草群盖度变化数据显示,与对照相比,化肥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草群盖度,而有机肥和放牧处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草群盖度。产草量变化情况表明,与对照相比,有机肥和化肥处理均提高了产草量,化肥处理达到了极显著(P<0.01)水平,而放牧处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鲜草产量。[结论] 有机肥处理有利于提高羽茅的重要值、草群高度和产草量;化肥处理有利于提高羽茅的重要值、草群盖度和产草量。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研究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毛乌素沙化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以围封作为对照(Ⅳ),采用施肥(Ⅰ)、补播(Ⅱ)、喷藻(Ⅲ)、藻类补播拌种(Ⅴ)和施肥+补播(Ⅵ)措施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沙化草地进行修复,通过监测植被群落特征及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标,评价其对生态修复措施的响应。[结果] 施肥(Ⅰ)、补播(Ⅱ)、喷藻(Ⅲ)、藻类补播拌种(Ⅴ)和施肥+补播(Ⅵ)处理区的植被群落平均高度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区(Ⅳ);藻类补播拌种(Ⅴ)处理区的植被群落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5个处理区;施肥(Ⅰ)处理区的植物种类最多,共20种;补播(Ⅱ)处理区最少,共10种;喷藻(Ⅲ)、施肥(Ⅰ)和藻类补播拌种(Ⅴ)处理区的Margar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高,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组。[结论] 不同修复措施对于沙化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均有显著影响。喷藻或拌藻、施肥等具有养分输入作用的修复措施对短期内修复沙化草地具有显著效果,修复后植物种类、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加,植被群落变得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993.
为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碳(Carbon,C)、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化学计量特征对氮、磷添加的响应,提高养分管理水平及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本研究严格筛选出21篇文章(612项数据)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氮添加、磷添加、氮磷添加)、不同施肥强度(轻度、中度、重度)对青藏高原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养分添加显著增加了青藏高原草地土壤C,N,P含量;氮添加对土壤的增加效应随施肥强度增加而增加,磷轻度施肥(20g·m-2以下)处理、氮磷添加轻度施肥处理下的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增加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总体反映出氮、磷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本研究实地调查了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天津汉沽至广东雷州37个样地的互花米草生长特征,采用回归分析、地理探测器以及冗余分析,探究自然状态下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互花米草生长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生长特征存在显著的纬度梯度差异,株高随纬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P<0.001),21.44°N株高最低(54cm),36.12°N株高最高(250cm);种群密度和地上生物量随纬度的增加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互花米草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年平均气温、一月最低气温、七月最高气温以及海水盐度是影响互花米草生长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海水盐度在与纬度交互作用下对互花米草空间分异解释力最高(q>0.65)。自然状态下互花米草受多种环境因子调控,较强的可塑性是互花米草成功入侵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95.
为了探讨黄河源区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与不同环境因子的关系,本试验在黄河源区退化季节性湖泊湿地研究不同退化阶段植被特征、土壤养分变化和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在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其对酯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最高,对单糖/糖苷/聚合物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随退化加重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对单糖/糖苷/聚合物类碳源和醇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改变是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随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而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全氮含量和植被盖度对微生物单糖/糖苷/聚合物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均有影响。该结果为黄河源区的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监测和近自然修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6.
云南红河州膏桐的资源分布及生长结实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发展膏桐种植业,对云南省红河州膏桐产地的资源分布及开花结实状况进行了调查,掌握了该地区膏桐的资源量及分布特性;并从树高、地径生长、不同树冠面积以及植株的开花结实方面了解了该地区膏桐的生长及开花结果的状况。  相似文献   
997.
在东江中上游特定的气候条件和特定的紫色红壤上,开展了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试验。初步选择出具有固氮改土能力的肯氏相思、绢毛相思和大叶相思作为严重水土流失紫色红壤地区的先锋树种;选择了慢生的伴生树种红锥和海南红豆;在辅以人工施肥的情况下,选择了速生树种桃金娘科的尾叶桉和红胶木。在先锋、速生和慢生树种,以及乔、灌、草相互结合的技术措施指导下,营造的水土保持示范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保持水土效果。  相似文献   
998.
李宏伟 《西部林业科学》2005,34(3):35-39,56
通过对西双版纳扩建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标本鉴定并查阅有关文献,运用吴征镒的植物地理学原理与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组成。在此基础上,从种子植物的科、属分布,植物区系的特点等方面,论述了西双版纳扩建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组成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999.
对设在湖南、湖北、四川3省共20个县的现有马尾松水土保持林455块样地及30个径流场进行了调查分析.建立了马尾松水土保持林地年径流量和侵蚀模数的预测模型;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包括乔木生物色、灌木草本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剖面总孔隙度和地表总孔隙度的马尾松水土保持林综合功能等级的评价模型;运用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结合林分生长、林分生物量、土壤孔隙度、植被截雨量、年径流量和侵蚀模数的预测模型、编制了马尾松水土保持林优良林分的功能计量表.  相似文献   
1000.
油松人工林水分平衡与蒸散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s Carr)是华北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在许多地方由于水分缺乏而生长不良。为此,在1 983-1984年,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中龄人工林,应用水文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