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8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204篇
林业   135篇
农学   172篇
基础科学   26篇
  159篇
综合类   955篇
农作物   221篇
水产渔业   70篇
畜牧兽医   155篇
园艺   80篇
植物保护   11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皱胃内灌注挥发性脂肪酸盐对山羊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种挥发性脂肪酸(VFA)盐溶液灌注皱胃,观察其对山羊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向皱胃内灌注乙酸钠、丙酸钠和丁酸钠3种VFA盐溶液后,皱胄液pH值升高,灌注前pH值为2.62~2.90,灌注后45~60minpH值为4.64~5.18,灌注前后差异极显著(P<0.01);2)向皱胃内灌注同样3种盐溶液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升高,灌注前分别为(160±24.71)ng·L ̄(-1),(188±46.67)ng·L ̄(-1)和(181±58.27)ng·L ̄(-1);灌注开始后45~60min分别为(180±46.67)ng·L ̄(-1),(219±53.33)ng·L ̄(-1)和(207.75±62.41)ng·L ̄(-1);灌注前后差异显著。说明瘤胃内容物中的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进入皱胃后,在改变皱胃内容物pH值的同时,刺激皱胃窦部,引起血清胃泌素释放增加。  相似文献   
112.
为明确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柿树(Diospyros kaki Linn.f.)挥发物成分的变化对蚧虫的天敌昆虫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吸引力的持续效应,应用3种剂量(20、100μL和200μL)的MeJA处理柿树,通过"Y"型嗅觉仪测试瓢虫的行为反应,并采用顶空收集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挥发物的组成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MeJA可以诱导树体挥发物成分发生改变,对瓢虫产生吸引力,其持续效应可达1d以上。而不同剂量的处理组之间存在差异,高剂量组中萜烯类物质含量最多,在处理后3h瓢虫的趋性最强,相应的α-蒎烯含量高达34.05%。处理3~5d后吸引力显著下降,α-蒎烯等化合物的含量也逐渐减少。因此,茉莉酸甲酯的连续应用可以招引更多的瓢虫来控制蚧虫。  相似文献   
113.
贵州烤烟常规化学成分与中性香气物质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清贵州烟叶原料质量,提高其可用性,以贵州4个烤烟产区的33个烟叶样品为材料,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其常规化学成分与中性香气物质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烤烟常规化学成分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广泛的差异,但还原糖含量在地区间稳定性较好;常规化学成分和众多香气成分都存在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常规化学成分与中性香气物质之间的第Ⅰ典型相关系数(0.911**)达极显著水平,共得到6个与典型变量相关显著的性状,分别为烟碱、钾、美拉德反应产物、芳香族氨酸降解产物含量、糖碱比和氮碱比。  相似文献   
114.
选用装修市场中常见的2种强化地板,用1m3小型VOC释放舱、分光光度计和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对强化地板释放的游离甲醛和TVOC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牌的强化地板游离甲醛和TVOC释放浓度差异较大,其中游离甲醛浓度高于TVOC浓度;经过一段时间的释放,游离甲醛和TVOC浓度均达到一个稳定状态,延长放置时间并不能持续降低游离甲醛和TVOC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115.
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烤烟主要致香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河南(许昌)、云南(玉溪)、贵州(贵阳)3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区种植NC89、K326、NC297和中烟1004个烤烟品种,探讨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烤烟5种主要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因素是影响美拉德反应产物、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含量的关键因素,基因型控制着西柏烷类产物的含量,基因型对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和新植二烯的影响主要通过与生态因素互作起作用。互作分析显示,NC89与河南许昌环境条件互作,苯丙氨酸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K326与云南玉溪环境条件互作,高西柏烷类产物降解产物的含量较高;NC297与云南玉溪的环境条件互作,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含量较高。中烟100与河南许昌、云南玉溪环境条件互作,美拉德反应产物、新植二烯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6.
云南主产烟区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云南5个烤烟主产区K326以及福建泰宁翠碧一号烟叶为供试材料,对其中性致香成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提取表征样本在产地间存在显著差异的中性致香成分指标,并对提取的差异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对提取的云南5个主产烟区间烟叶中性致香成分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时,红河和大理分类正确、区分效果好,其次为曲靖地区,但玉溪和昆明地区分类、区分效果一般。(2)对提取的福建泰宁地区与云南5个主产区烟叶中性致香成分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时,云南5个主产烟区、福建泰宁分别聚为一类,并且两类别区分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7.
为促进伊兹密尔香料烟提取物在卷烟中的使用,采用GC/MS法分析了伊兹密尔香料烟经酸碱分离纯化所得致香组分和分子蒸馏富集所得致香组分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了卷烟加香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酸碱分离得到的组分其化学成分主要是酸类,在鉴定出的55种成分中,酸性成分占28种,分别为3-甲基戊酸、庚酸、苯甲酸、苯乙酸、棕榈酸等,其中棕榈酸是主要成分,其含量占18.10%;在分子蒸馏得到的组分中检测到32种成分,主要是酯类、酸类、醇类和酮类,其中酯类、酸类所占比例最大;酸性组分与分子蒸馏致香组分中共有10种成分,包括6种酸类成分和4种酮类成分。2种方法制备的伊兹密尔香料烟致香组分卷烟加香各具特征风格:添加酸性组分的卷烟烟气柔和细腻,烟香增强,口感改善明显,每克烟丝中用量1.0μg较适宜;分子蒸馏致香组分用于卷烟加香后能增加烟香,使烟气丰满、飘逸、甜润,并赋予卷烟特有的风格特征,每克烟丝中用量2.0μg较适宜。  相似文献   
118.
为探究全混合日粮(TMR)饲养条件下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变化规律,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TMR饲养,测定了瘤胃24h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及pH值。结果表明:在TMR条件下,试验奶牛瘤胃液pH值的变化范围为5.86~6.51,各时间点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乙酸浓度、丙酸浓度、丁酸浓度变动范围分别为69.62~85.71mmol/L、19.33~25.91mmol/L、10.44~14.02mmol/L,且3种VFA出现最高浓度和最低浓度的时间点均为20:00和08:00;乙酸/丙酸值的变动范围为3.31~3.61,且在20:00比值最小,在8:00比值最大。综合分析显示,TMR技术有利于奶牛瘤胃丙酸型发酵,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19.
目的研究吴茱萸正丁醇提取物和挥发油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稀释法测定正丁醇提取物和挥发油对33株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测定挥发油的折光率和旋光度。结果吴茱萸正丁醇提取物对33株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IC50为125mg·mL-1,MIC90为250mg·mL-1,挥发油按1:2稀释抑菌率为64%。结论吴茱萸正丁醇提取物在体外对33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而吴茱萸挥发油抑菌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0.
BACKGROUND: Dengue fever is a severe public health problem for several countries. In order to find effective larvicides to aid control programs, 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eugenol derivatives against Aedes aegypti (Diptera: Culicidae) larvae were evaluated. Additionally, the composition and larvicidal activity of Syzygium aromaticum essential oil was assessed. RESULTS: Four compounds representing 99.05% of S. aromaticum essential oil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essential oil was active against Ae. aegypti larvae (LC50 = 62.3 and 77.0 ppm, field‐collected and Rockefeller larvae respectively). The larvicidal activity of eugenol, the major compound of the essential oil, was further evaluated (LC50 = 93.3 and 71.9 ppm, field‐collected and Rockefeller larvae respectively). The larvicidal activity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synthetic derivatives of eugenol were also assessed. The larvicidal activity of the derivatives varied between 62.3 and 1614.9 ppm. Oxidation of eugenol allylic bond to a primary alcohol and removal of the phenolic proton resulted in decreased potency. However, oxidation of the same double bond in 1‐benzoate‐2‐methoxy‐4‐(2‐propen‐1‐yl)‐phenol resulted in increased potency. CONCLUSIO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were identified that may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rvicidal activity of phenylpropanoids. The present approach may help future work in the search for larvicidal compounds. Copyright © 2012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