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9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79篇
林业   656篇
农学   325篇
基础科学   147篇
  245篇
综合类   1118篇
农作物   217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206篇
园艺   227篇
植物保护   1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为明确不同海拔对天水市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夏孢子萌发的影响,于显微镜下观察天水市低、中、高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萌发及融合情况,并对与夏孢子萌发相关的温敏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区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9℃,萌发率分别为64.72%和54.21%,高海拔地区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适宜萌发温度在12~16℃之间,平均萌发率为59.09%;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都存在芽管融合和孢子融合现象,其中高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异核率为6.13%,超过了其无性阶段变异的阈值1%。与夏孢子萌发相关的10个温敏基因在不同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中的表达趋势不同,其中,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和低亲和力磷酸转运蛋白基因在高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中的表达量高于低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与毒性变异相关的易化因子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转运蛋白基因在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中的表达模式均呈上升趋势。表明由于海拔...  相似文献   
992.
从猪瘟病毒在体内外的增殖特性、病毒蛋白在RNA复制中的作用两个方面对猪瘟病毒的增殖规律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猪瘟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应用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对榆林市本土马铃薯品种陕北红洋芋进行茎尖的分化培养,以期获得脱毒试管苗。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合陕北红洋芋茎尖分化成苗的培养基配方为MS+0.1 mg/L NAA+0.1 mg/L GA3+0.05 mg/L 6-BA,成活率达97.4%,分化成苗率达42.1%。  相似文献   
994.
以10%蔗糖+0.5%琼脂为基础培养基,采用花粉离体萌发法研究硼酸浓度、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多肉植物红司(Echeveria nodulosa)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硼酸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三因素以及相互间的交互效应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硼酸浓度、培养温度以及二者间的交互效应对花粉管伸长的影响显著,而培养时间对花粉管伸长的影响不显著。12~28 ℃有利于提高花粉管萌发率,20~36 ℃有利于花粉管的伸长。三因素交互效应显示:60 mg/L硼酸+12 ℃+16 h为红司花粉萌发最佳条件,萌发率为52.43%。30 mg/L硼酸+36 ℃+16 h为花粉管生长适宜条件,花粉管平均长度达527.74 μm。  相似文献   
995.
杏品种授粉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红丰、新世纪等11个杏品种及特新一号等4个新品系为试材,对自交与杂交亲和性、花粉管形态及花粉、花柱氨基酸组分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杏生产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按照白花授粉坐果率≥6%为自交亲和这个标准,红丰、新世纪等10个品种为自交不亲和品种(SI),而特新一号等4个新品系是自交亲和的(SC);(2)选自同一杂交组合不同姊妹系的红丰与新世纪杏品种相互授粉坐果率仅为0~0.73%,属于杂交不亲和;(3)不同品种间相互授粉的坐果率差异很大,据此筛选出特早红、红玉杏及凯特等品种是红丰杏适宜的授粉品种;而新世纪用骆驼黄及金太阳等品种授粉的坐果率最高;(4)自交不亲和组合在授粉后72 h花粉管到达花柱3/4处,末端膨大,停止生长,而自交亲和组合的花粉管可以继续生长,并在授粉后96 h进入子房;(5)自交不亲和品种(系)与自交亲和品种(系)花粉的17种氨基酸含量并无显著差异,而花柱氨基酸的组分与花粉氨基酸组分有所不同,其中自交不亲和品种(系)酪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明显高于自交亲和品种(系),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相似文献   
996.
抑制核桃组培中的褐化现象初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薄皮核桃茎尖为试材,对其分化生长过程中的褐化现象进行研究。经多次试验初步表明,为抑制褐化及保证茎尖正常分化生长,先将茎尖接种于1/2MS 2g活性碳的培养基中,置于5℃冰箱中黑暗培养7天后取出,再转接于DKW 6—BAl.0mg/L IAA0.01mg/L 5ml20%硫代硫酸钠的培养基中,置于25℃室内光照环境下培养,每隔15~20天转换1次培养基,能有效地抑制褐化,确保核桃茎尖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正常分化生长。  相似文献   
997.
春兰‘金荷鼎’杂交后代离体快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金荷鼎’ב赤蕙’根状茎为材料,研究根状茎的增殖情况,包括基本培养基的筛选、6-BA与NAA的浓度组合对增殖的影响。不同培养基对根状茎生长情况有明显影响。1/2MS培养基为春兰根状茎的基本培养基,1/2MS+NAA1mg/L+6-BA0.5mg/L为春兰根状茎的最佳增殖培养基,增殖倍数达3.00。杂交育种技术结合组织培养是国兰新品种选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8.
为了给遗传转化提供更好的受体,从而降低离体芽转化直接成苗出现的嵌合体现象,以4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籽粒细胞分裂素TDZ(噻二唑苯基脲)浸泡预处理及激素对小麦茎尖丛生芽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TDZ浸泡预处理降低了小麦胚萌发率,但显著提高了小麦茎尖丛生芽的分化,在TDZ最佳浓度5mg·L-1时,4种供试小麦材料的丛生芽诱导率和平均芽个数均达到最高,其中扬麦18最优,丛生芽诱导率和平均芽个数分别达到了50.9%和2.82个;萌发培养基中的TDZ浓度为4mg·L-1时,小麦茎尖丛生芽的诱导率和平均芽个数最高;诱导培养基中TDZ和6-BA(6-苄基脲嘌呤)浓度均为3mg·L-1时,诱导小麦丛生芽的效果最佳,并且TDZ诱导效果优于6-BA;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配合诱导时,在TDZ/IAA(吲哚乙酸)为6、6-BA/2,4-D(2,4-二氯苯氧乙酸)为60时,诱导效果较好,但低于细胞分裂素单独诱导的效果,且随着比值的进一步增大,其诱导效率急速下降;同时基因型对小麦茎尖丛生芽诱导有重要影响,供试的4个材料中,扬麦18的丛生芽诱导率最高,扬麦12次之,西农183、小偃22较差。  相似文献   
999.
成杨  赵洋  杨培迪  杨阳  刘振 《茶叶通讯》2014,41(4):41-43
利用转基因获得抗虫茶树品种是防治茶树害虫的重要途径。将含有Bt和Cpti双价抗虫基因的质粒转入感受态E.coitl DH5α菌株并进行培养、提取和扩增后的质粒,注入茶树花期的子房内,种植接种后的茶籽,并对获得的植株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000.
Three Tomicus pine shoot beetles, T. yunnanensis (Kirkendall and Faccoli) (Coleoptera: Scolytidae), T. minor (Hartig), and T. brevipilosus (Wood and Bright), have been causing serious damage to Yunnan pine ( Pinus yunnanensis (Franchet) (Pinales: Pinaceae)) stands in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However, their ability to coexist in the crowns of the same trees during the shoot-feeding phase has not been elucidated. In our study, w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the shoot-feeding ecology of the three species of pine shoot beetle in P. yunnanensis in Anni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Shoot-feeding by T. yunnanensis, T. minor, and T. brevipilosus initiated in April, May, and June, and ended in February, April, and May, respectively. Individual T. yunnanensis and T. minor adults fed in shoots for about seven months, and T. brevipilosus for nine months, before initiating reproduction. All three Tomicus species fed in the current-year shoots close to the apical bud. No specific overwintering behavior was observed prior to reproduction. The entrance hole of T. yunnanensis was furthest away from the apical bud, and T. minor was the closest to the apical bud.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shoot-feeding sites might reduce competition among the three beetle species. The long-lasting and overlapping shoot-feeding by the three Tomicus species may reduce the resistance of P. yunnanensis and facilitate the reproduction of these beetles in the trunks of living trees, and thus help explain the severe damage by Tomicus in P. yunnanen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