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3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359篇
林业   429篇
农学   261篇
基础科学   220篇
  845篇
综合类   1239篇
农作物   126篇
水产渔业   182篇
畜牧兽医   373篇
园艺   150篇
植物保护   20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63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241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车用汽油机噪声源的声强测量识别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运用声强测试技术的双传声器法原理,对一台车用汽油发动机在半消声室内进行了声强测量。根据声强测量的结果绘制声强云图和各个测量面上的主要频率成分的噪声声强云图。分析这些声强云图的特征和发动机部件在空间上的对应关系,对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进行了识别研究。  相似文献   
42.
在实验测定黄瓜蒸腾速率及温室内环境因子的基础上,分析了连栋温室内黄瓜蒸腾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验证了蒸腾速率与茎流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43.
六方(四方)形摇臂式喷头喷洒效果分析(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介绍了利用MATLAB软件,采用解析算法编制程序对六方(四方)形摇臂式喷头单喷头喷洒实验数据进行的分析处理,以及对该型喷头不同形式喷灌组合的喷灌效果进行的分析,讨论了现在比较流行的MATLAB软件在喷头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方面的应用及其优点。  相似文献   
44.
利用室内矩形水槽,精细模拟了5个工况下的槽内水流运动,借助三维超声波多普勒测速仪(ADV)量测了不同垂线、不同测点的瞬时流速。从4个角度拟合矩形断面明渠沿垂线的流速分布,并计算了测点三维相对紊动强度和雷诺应力,分析其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⑴脉动流速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纵向流速沿垂线分布大体成J型,但在近水面处有稍许降低,横、垂向流速较小,在0附近徘徊;⑵通过4种公式拟合发现,对数公式d对本试验结果拟合最好;⑶横、垂向相对紊动强度比较小,而纵向要大得多,且变化幅度也较大,纵向相对紊动强度受流量和水量影响;⑷雷诺应力垂线分布基本符合三角形分布,随着流量的减少或水量的增大,雷诺应力垂线分布平均值变小。  相似文献   
45.
降雨强度和坡度对细沟形态特征的综合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细沟的形态特征研究可揭示坡面侵蚀发生机理,且细沟形态对坡面径流和侵蚀有重要影响;而现有研究仅用细沟密度和细沟宽深比等指标来表征细沟形态,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细沟的形态特征。为此基于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和坡度对黄土坡面细沟侵蚀和细沟形态特征的综合影响。试验处理包括3种黄土高原有代表性的侵蚀性降雨(50、75、100 mm/h)和3个细沟侵蚀发生最常见的坡度(10°、15°、20°)。试验结果表明,坡面侵蚀速率和细沟侵蚀速率均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试验条件下,细沟倾斜度介于16°~20°之间,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细沟密度、细沟割裂度和细沟复杂度分别为0.74~1.95 m/m2、0.08~0.17和1.09~1.38,三者皆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大;细沟宽深比为1.93~2.35,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细沟割裂度是评价细沟侵蚀和细沟形态的最优指标;研究降雨强度对细沟形态的影响时,建议优先选用细沟割裂度、细沟复杂度和细沟倾斜度指标;分析坡度对细沟形态的影响时,除选取细沟割裂度外,建议优先选用细沟密度和细沟宽深比指标。细沟横断面主要呈"V形",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径流紊动性增强,细沟横断面变化趋于不规则,说明细沟横断面变化可以反映径流的变化特征,从而揭示细沟侵蚀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46.
计算机辅助声强测量法识别车辆主要噪声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描述了计算机辅助声强测量原理,并利用计算机声强测试系统及声强分析择小客车进行了声强测量和声场分析,给出了小客车车外声的三维声强图、等声强图及其频谱图,方便地识别出了小客车主要噪声原。为这种喾车车外噪声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7.
应用声强测试技术对发动机噪声源识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台增压柴油机的噪声进行声强测试,将测试得到的数据用STARAcoustics声强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发动机各个包络面的等声强分布、声强矢量分布和声功率的计算结果;利用这些结果着重分析和识别了该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确定了其噪声源的位置、主要噪声频率成分和声功率的贡献,为降低发动机噪声提供了改进依据.结果表明,通过与9点法试验结果的定性比较,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噪声源的位置及其频率分布.  相似文献   
48.
减弱光照强度对水稻叶片气孔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改良刮制法研究了典型粳稻,典型籼稻,偏籼型,偏粳型和陆稻等10个水稻品种的气孔性状,研究结果发现,剑叶的气孔密度在水稻类型间和品种间具有明显差异。是一个品种特性,光照强度减弱使各品种上三叶的气孔密度明显减少。其原因是由于叶面积增大,气孔行数减少和每一行中相邻气孔间距离增大共同作用的结果。品种不同,其气孔密度对光强变化的反应亦不同,光照强度减弱对剑叶气孔大小有显影响。  相似文献   
49.
不同采伐强度对闽西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多样性分析方法和改进后的 M.Godron 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常绿阔叶林5种不同强度采伐(弱度9.8%、中度24.5%,强度46.8%和极强度72.3%和皆伐)作业10 a后林分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择伐林地林分处于稳定状态,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强,林分的稳定性开始逐渐降低.皆伐林地林分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于常绿阔叶林的科学经营,从稳定性出发,应尽量采取择伐方式,尤其是中低强度的择伐方式.  相似文献   
50.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heat stress performance of four pulses from dry and hot areas (mungbeans, limabeans, and teparybeans and cowpeas) with that of soybeans.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growth chambers, and data were pooled because results of both experiments were similar. Plants were raised up to flowering at 24/17 °C (day/night) and were then either exposed to these temperatures until maturity or stressed with 33/24 °C for 2 weeks starting at day 1 or 15 after onset of flowering (early vs. late stres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se stress intervals, gas exchange of representative upper leaves was examined; additionally, immediate effects of increasing leaf temperatures from 24 to 32 or 40 °C on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were assessed. Without heat stress rates of photosynthesis (Pn), and of transpiration (TR), stomatal and mesophyll conductance (gs, gm) and intrinsic transpiration efficiency (iTE)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five crops at each date. However, because of crop‐specific time‐courses ranking among unstressed crops was instable with time, so values were integrated or averaged over time. This procedure revealed high Pn potentials in mung‐ and teparybeans and high iTE values in limabeans compared to the other crops. Heat stress lowered Pn and gs considerably, but increased TR in all five crops. Relative lowering of Pn during heat stress displayed a crop‐specific pattern with limabeans being least susceptible to both early and late heat stress, while cowpeas were highly susceptible to early stress. Effects on Pn were mainly attributable to lowering of gs and only in part to gm. The latter was supported by very small changes (<10 %) of various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signals shortly after raising leaf temperature to 32 °C in all species. However, in limabeans, a decreased electron transport rate (e‐rate, ?18 %) and an increased 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QN, +16 %) pointed to an adaptive mechanism to avoid oxidative strains under heat. Leaf temperatures of 40 °C immediately provoked stronger changes in all fluorescence signals than 32 °C; substantial damages at 40 °C were indicated by effective quantum yield, photochemical quenching and ratio of fluorescence decrease in mungbeans and low ones in cowpeas and soybeans. Nevertheless, some adaptive responses of e‐rates and QN were observed in all crops and were most expressed in limabe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