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4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279篇
林业   212篇
农学   307篇
基础科学   133篇
  755篇
综合类   1531篇
农作物   196篇
水产渔业   187篇
畜牧兽医   551篇
园艺   79篇
植物保护   12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250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363篇
  2011年   293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total nitrogen(ST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scale-depend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multi-scale spatial relationships of STN with selec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elevation, slope and 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 intrinsic soil factors(soil bulk density, sand content, silt content, and clay content) and combined environmental factors(including the first two principal components(PC1 and PC2) of the Vis-NIR soil spectra) along three sampling transects located at the upstream, mid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Taiyuan Basin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We separated the multivariate data series of ST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t each transect into six intrinsic mode functions(IMFs) and one residue by multivariat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MEMD). Meanwhile, we obtained the predicted equations of STN based on MEMD by stepwis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SML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ominant scales of explained variance in STN were at scale 995 m for transect 1, at scales 956 and 8852 m for transect 2, and at scales 972, 5716 and 12,317 m for transect 3. Multi-scal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T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less significant in transect 3 than in transects 1 and 2. The goodness of fit 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 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NRMSE), and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 indicated that the prediction of STN at the sampling scale by summing all of the predicted IMFs and residue was more accurate than that by SMLR directly. Therefore, the multi-scale method of MEMD has a good potential in characterizing the multi-scale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t the basin landscape scale.  相似文献   
992.
选用4只3~4月龄夏洛莱×无角陶赛特生长期公羊,分别安装瘤胃瘘管和真胃瘘管,利用全消化道灌注营养技术研究蛋氨酸(Met)水平对血浆总蛋白(TP)的影响。试验采用4×3不完全拉丁方设计,4个蛋氨酸水平0.00、1.76、3.52 g/16g N和7.04 g/16g N分别作为试验处理II、II、II和IV。试验进行3期,每期10 d。最后1 d采集血液样品。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上午灌注前的血浆总蛋白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下午灌注过程中处理IV的血浆总蛋白显著高于处理I(P<0.05),处理II和处理III的血浆总蛋白与处理I相比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蛋氨酸水平(g/16gN)与灌注期间的血浆总蛋白(g/L)之间存在二次曲线关系(P=0.019)。由此得出,蛋氨酸供应水平对生长绵羊的血浆蛋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3.
以制茶副产物茶末为原料,采用β-环糊精辅助提取茶末总黄酮,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料液比(g∶m L)、β-环糊精含量和提取温度对茶末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建立该工艺的二次多项式模型。结果表明,回归模型具有极显著性,可以对茶末总黄酮提取率进行很好地分析和预测;确定了茶末总黄酮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61.83(g∶m L)、β-环糊精含量8.27%、温度53℃,且在此条件下验证茶末总黄酮提取率为7.843%,接近预测值7.835%。与传统的水回流法和超微粉碎法相比,β-环糊精辅助提取法高效环保,且提取率更高。  相似文献   
994.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泌乳奶牛群摄入养分偏离的原因分析及对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30个高产牛群,每个牛群采样5 d。采取牛群TMR及剩料样品,进行养分分析和颗粒分级评定,计算各指标的变异系数。记录产奶量,取奶样测乳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养分、颗粒的变异系数与牛群生产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30个牛群饲喂的TMR产奶净能(NEL)和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微生物蛋白质(MCP)、瘤胃非降解蛋白质(RUP)、瘤胃能氮平衡(RENB)、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DCPSI)、钙(Ca)含量分别为6.56 MJ/kg和16.22%、35.71%、21.38%、77.84 g/kg、92.15 g/kg、14.77 g/kg、104.04 g/kg、1.43%,其中高于配方目标的指标有NDF(1.94%)、Ca(0.57%)、RUP(5.03 g/kg)、RENB(6.95 g/kg),低于配方目标的指标有CP(-0.36%)、ADF(-1.54%)、NEL(-0.12 MJ/kg)、MCP(-7.71 g/kg)、DCPSI(-2.12 g/kg)(正值表示提高,负值表示降低)。观测期内,RUP[(16.26±7.10)%]、MCP[(22.78±13.38)%]、RENB[(64.29±34.29)%]3种养分的变异系数大于10%,其他养分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长、中、短、细4类颗粒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5.78±9.25)%、(9.12±7.86)%、(6.00±4.00)%、(11.15±9.62)%。回归分析表明,TM R养分和颗粒度变异影响产奶量和乳成分,NEL变异系数每升高1个百分点,产奶量下降3.662 kg/d;长颗粒变异系数每升高1个百分点,产奶量下降0.124 kg/d,乳脂率升高0.012%。结果提示,TMR饲喂泌乳奶牛摄入养分因投料不准确、加工质量不稳定、搅拌不均匀、挑食等与配方养分产生差异。TMR加工质量稳定性影响到产奶量和乳成分,其中NEL、DCPSI、RENB的变异影响产奶量,长颗粒变异影响产奶量和乳脂率。  相似文献   
995.
以2004~2008年《海洋水产研究》5卷30期学术论文为统计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载文量、作者群、基金论文集和引文进行分析。并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96.
程刘柯  贝盏临  张欣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7):4164-4167
以水和95%乙醇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花中的多酚类化合物.结果表明,水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中多酚类化合物分别含有60.75 mg和13.55 mg,总量为74.30 mg,约占干枸杞花的1.49%.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对独活(Heracleum hemsleyanum Diels)中的总香豆素类成分进行纯化。采用静态与动态吸附-解吸相结合的方法,以解吸量及解吸率为主要指标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纯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采用LX-36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效果较好,其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柱药液浓度相当于原药0.1 g/m L,上柱药液p H为2.5~5.5,吸附速率为5 BV/h,上样量相当于树脂量的50%,解吸液乙醇体积分数为95%,解吸速率为1 BV/h,解吸液用量为5 BV,经LX-36型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后的独活干浸膏中总香豆素的含量由原来的8.42%升高到27.09%。表明LX-36型大孔吸附树脂适于独活总香豆素的初步纯化。  相似文献   
998.
刺梨中黄酮的超声提取及HPLC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振伟  申森  胡晓冰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9):4684-4687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刺梨(Rose roxburghii Tratt.)中总黄酮,利用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初步建立了刺梨中黄酮的HPLC测定方法。结果表明,超声功率、提取时间和温度均对刺梨中黄酮提取结果影响显著,确定超声辅助提取刺梨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300 W,50%乙醇,温度40℃,提取时间为40 min。在此条件下,刺梨黄酮的得率为1.862%。与常规回流提取方法相比,黄酮得率有所增加,同时缩短了提取时间。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刺梨中含有芦丁和槲皮素。HPLC法简便、快捷、灵敏、结果准确,可用于刺梨中黄酮成分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999.
不同加工方法对中药溪黄草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3个品种溪黄草[Rabdosia serra (Maxim.) Hara]药材中迷迭香酸、总二萜、总黄酮含量的影响,以寻找出溪黄草药材的最适加工方法,为溪黄草药材GAP基地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溪黄草、线纹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Buch.-Ham.ex D.Don)Hara]、纤花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Buch.-Ham.ex D.Don)Hara var.graciliflora (Benth.) Hara]为材料,分别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处理,采用HPLC测定样品中迷迭香酸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总二萜和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加工方法对迷迭香酸的含量影响较大,而对总二萜和总黄酮的含量影响不显著,经远红外干燥和烘干工艺处理的样品中3种成分的含量普遍偏低,而经阴干工艺处理的样品中3种成分含量普遍偏高.说明不同加工方法对中药溪黄草中3种成分含量有影响,从活性成分的损失和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建议对溪黄草品种采用鲜切段后再阴干的加工方法,线纹香茶菜和纤花香茶菜采用阴干后再干切段的方法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000.
藏东南色季拉山冷杉林林隙与非林隙小气候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典型林隙与非林隙的旷地和林内小气候观测,从昼间总辐射、气温、相 对湿度、地表温度和5 ~15 cm 层土壤温度指标,分析夏季林隙与非林隙小气候的异同。结果表明,冷杉林林隙总辐 射年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5 和8 月;林隙总辐射的日变幅和年变幅均小于旷地,年总辐射量为 1 173.28 MJ/ m2 ,总辐射量显著低于旷地(P 0.01)。夏季昼间,林隙与非林隙气温变化曲线均呈倒S 型,林隙气 温日变幅小,介于旷地与林内之间,接近林内而低于旷地;林隙相对湿度高于旷地和林内,且日变幅较小。林隙和 非林隙的地表温度日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一致,旷地地表及土壤各层温度显著高于林隙和林内;土壤温度随土层 深度增加而递减,10 cm 及以下土层无明显日变化;地表温度受夏季太阳辐射影响,其日变幅显著高于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