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2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林业   158篇
农学   162篇
基础科学   52篇
  304篇
综合类   610篇
农作物   13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4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12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 毫秒
61.
为了研究槟榔与香露兜间作后香露兜叶片光合特性及香气成分变化,通过田间试验,比较槟榔间作香露兜处理和香露兜单作对照在叶片的光合特性和香气成分等差异。结果表明,处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叶片温度显著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温间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处理和对照叶片中共鉴定出9类31种香气成分,其中处理叶片的大量香气成分如角鲨烯、叶绿醇、新植二烯、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5H)-呋喃酮、丙酮醇以及特征香气成分2-乙酰-1-吡咯啉等17种共有香气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丙酮酸甲酯和呋喃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叶片香气成分中角鲨烯和3-甲基-2-(5H)-呋喃酮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乙酰-1-吡咯啉、角鲨烯、叶绿醇、新植二烯、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5H)-呋喃酮以及丙酮醇等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均与叶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槟榔间作香露兜能提高香露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并降低叶片温度,进而提高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和提升香露兜叶片品质,可为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2.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油料作物,海南岛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适合花生生长,发展椰林下间作花生有利于提高海南省花生种植面积,促进花生种植业在海南的发展。花生为喜光作物,为揭示不同光照环境对花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本红1号’为材料,在单作人工荫蔽和椰林间作自然荫蔽条件下,分析不同荫蔽度与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和间作花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工荫蔽和自然荫蔽均对花生光合作用有显著影响,2种荫蔽处理均证明荫蔽能促进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在人工荫蔽条件下,随荫蔽度增加至65%,花生叶绿素含量显著上升;在自然荫蔽条件下,25%~35%荫蔽处理下花生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显著大于其他荫蔽处理组。在人工荫蔽条件下,25%荫蔽度下花生的净光合速率[Pn,23.06 µmol/(m²·s)]、蒸腾速率[Tr,6.61 mmol/(m²·s)]、气孔导度[Gs,606.21 mmol/(m²·s)]最高;在自然荫蔽条件下,15%~25%荫蔽度处理(4 m×6 m椰林)的花生Pn[18.27 µmol/(m²·s)]、Tr[7.66 mmol/(m²·s)]、Gs[618.10 mmol/(m²·s)]最大。在人工荫蔽条件下,花生可变荧光和最大荧光先显著增高后显著降低,在自然荫蔽条件下无显著差异。产量结果显示,与花生单作对照相比,不同密度椰林间作荫蔽均能够显著提高花生产量。本研究证明适度荫蔽能够促进花生光合作用,4 m×6 m(15%~25%荫蔽度)为间作花生推荐的椰林种植密度,可为构建高产高效的椰园花生间作模式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3.
[目的]为明确枣棉间作模式下不同施氮量对棉花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0、150、300、450、600、750 kg/hm26种施氮水平对枣树‖棉花模式中棉花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动态。[结果]300和450 kg/hm2施氮量能显著增加蕾期、花期和吐絮期微生物总数量。细菌和放线菌在整个生育期中蕾期数量最少,铃期和花期较高,吐絮期次之。真菌数量各个时期变化不大。适宜施氮量能增加铃期枣棉间作交际行棉花根际土微生物数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枣棉间作系统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4.
烤烟套种蚕豆对烟叶和蚕豆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烤烟套种免耕鲜食蚕豆的最佳播种期,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烟株封顶后上部烟留叶8片、5片、3片和顶叶全部采收后播种蚕豆对免耕套种鲜食蚕豆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套种免耕鲜食蚕豆模式比烤烟采收后单一种植蚕豆(CK)中上等烟比例提高0.56%~1.58%,产量提高0.54%~0.63%,产值提高1.38%~2.01%;可提高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降低氮和烟碱含量,增加钾和施木克值,协调烟叶内在品质;增加收入293.18~454.03元/667m2。可提高蚕豆的蛋白质、钙和硒的含量,分别比 CK 增加0.41%~0.56%、11.53%~34.61%和4.93%~11.11%;降低单宁的含量,比 CK 降低18.18%~36.36%。上部烟留叶5片的处理对提高烟叶和蚕豆的品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5.
广东果园生物多样性利用与生态农业模式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广东省果园利用的现状,指出全省果园利用中存在单一化种植尧病虫害多尧农药使用多尧循环产 业链短尧土地利用效率低尧外来入侵生物多尧土壤退化尧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结构尧效益以及地 域分布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广东省果园利用的典型生态模式,如野猪-沼-果冶模式尧野林-果-草-鱼冶模式尧野果-草-禽 (牧)冶模式尧果园养蜂模式尧果园套种蔬菜尧食用菌模式以及果园间作花生尧牧草模式等。  相似文献   
66.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与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炭是生物体在完全或部分缺氧环境中经高温裂解后形成的含碳率较高的产物。目前对生物炭的研 究仍属于起步阶段,不同学科领域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结论也不尽一致。阐述了目前生物炭对土壤结构、 土壤污染、土壤碳氮转化过程以及生物炭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酶活性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且提出目前 生物炭在改土培肥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生物炭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7.
立体种植农田不同生育期及土壤水分的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立体种植农田中,作物根系分布是影响作物间水肥竞争及利用效率的首要因素。针对滴灌条件下番茄套种玉米立体种植农田设置高(T1)、中(T2)、低(T3)3个土壤水分处理,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立体种植农田不同位置土壤含水率、作物根系分布的影响,探讨立体种植农田根系在不同生育期生长发育特征。结果显示:立体种植农田番茄侧土壤含水率平均值显著低于玉米侧,膜内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膜外土壤含水率,膜内不同位置土壤含水率无明显差异;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作物间根系呈"不交叉—轻度交叉—完全交叉—轻度交叉"规律;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根系总量呈增长趋势,在0~30 cm的滴灌湿润区,作物根系分布最密集,约占总根系的60%~70%,且高水分处理根量显著大于低水分处理,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以及根重密度均呈现T1T2T3的趋势,而在非滴灌主要湿润区则正好相反;累积根系分布曲线分析显示随着土壤含水率增加根系向土壤下层生长,随着生育期推进根系向作物中间发展。立体种植农田作物在不同生育期根系分布变化明显,同时土壤水分对根系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8.
为了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发挥土壤最大的利用率。阿克苏市采用了苹果树套种冬小麦、西瓜的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69.
以大田棉花为对照(CK),研究了环塔里木盆地杏、棉间作系统对棉花的产量和纤维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杏、棉间作下棉花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且随着距杏树垂直距离的增加,其变化呈偏态分布趋势;在杏、棉间作区,棉花的比强度、伸长率和马克隆值明显减少,而纤维长度、整齐度、黄度和纺纱指数则形成了明显的增...  相似文献   
70.
Abstract. In the Sahel, promising technologies for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include millet stover mulching and ridging. A four year on‐farm experiment was set‐up in order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hese two technologies on crop development and yield in a millet (Pennisetum glaucum (L.) R. Br.) ‐ cowpea (Vigna unguiculata (L.) Walp.) intercropping system. Treatments included bare surface, ridging, a surface applied banded millet stover mulch (2 t ha–1) and a banded millet stover mulch (2 t ha–1) buried in ridges. The latter three treatments were implemented exclusively in the cowpea rows, with an annual rotation between the millet and cowpea rows. On bare and ridged plots, millet yields fell below 100 kg grain ha–1 after the first year. This was ascribed mainly to soil acidification and los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rather than to soil physical constraints or water availability despite extensive surface crusting and high soil penetration resistance and bulk density. Compared to the bare plots, ridging increased cowpea hay production by 330% over the four years which was attributed to lower soil penetration resistance and bulk density but also to a reduction of 0.15 cmol+ kg–1 exchangeable acidity in the ridges. Except during the severe drought year of 1997, millet grain yield in the banded mulch treatment remained fairly stable over time at 526 ± 9 kg ha–1. However, a detailed analysis revealed yield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between various yield components depending on the timing of occurrence of the abiotic stresses. Cowpea productivity was always higher in buried banded mulch plots than in surface applied banded mulch plots but the former treatment appeared unable to sustain millet yields. This decline was attributed to a greater nutrient uptake by cowpea and more rapid acidification in the buried mulch treatment compared to the banded mulch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