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8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273篇
林业   132篇
农学   249篇
基础科学   62篇
  656篇
综合类   1082篇
农作物   263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75篇
园艺   82篇
植物保护   16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三元种植结构取代二元种植结构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多花黑麦草作为一种优质、高产的禾本科首选作物 ,在 5个方面的作用将对我国农业全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稻/草-鹅农牧结合模式的综合效益及种养技术初探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1997-1999年在江苏省常熟市构建稻/牧草-鹅复合系统,并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稻/草-鹅农牧结合模式与传统的稻/麦生产模式相比,不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而且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有效控制冬季田间杂草,进而大幅度降低田间除草剂,杀虫剂施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总结了该模式的种养式技术,并提出了该模式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3.
对长期轮作连作条件下的大豆、玉米、小麦土壤磷组分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在不施肥情况下,土壤全磷以轮作区降幅最大,而土壤有效磷以小麦连作区降幅最大,土壤磷组分以大豆连作区土壤中的Ca2-P降幅最大;在施有机肥的情况下,土壤全磷以大豆连作区增幅最大,而土壤有效磷以轮作区增幅最小,土壤磷组分以轮作土壤中的Ca2-P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04.
大豆专用肥对轮作,连作大豆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童朝阳  韩丽梅 《大豆科学》1998,17(4):358-362
本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常规施肥与施用大豆专用复肥对轮作。连作大豆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大豆连作导致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破坏,淀粉粒积累,基粒片层结构出现“空隙区”。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复肥增强了轮作,连作大豆叶片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完整性,增加了基粒数量和基粒片层数,为促进大豆叶片的光合作用创造了条件,相关分析表明,叶绿体基粒片层数与大豆植株营养生长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5.
微生物肥对连作障碍土壤上芥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土壤连作障碍问题,以不施微生物肥作对照,选用沃益多、德根贝2种微生物肥在芥蓝上进行设施栽培肥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肥后芥蓝产量和经济效益均较对照有所增加,其中,沃益多处理的芥蓝产量增幅为10.07%,增值22 163元/hm2,德根贝处理的产量增幅为11.46%,增值25 817元/hm2,且达到显著差异,说明微生物肥对连作障碍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6.
Summary Genetic variability in the apple [Malus] fruit disorder bitter pit and fruit calcium concentrations ([Ca]) was determined in 25 seedling families at each of two sites from 1999 to 2000 and again for one site, in 2001. Most trees were free of pit or had low pit incidence, which could be approximated by an over-dispersed binomial distribution. A genetic component to external and internal pit incidence was found across both sites and all years. This effect was irrespective of the use of several cropping factors, average fruit weight or fruit mineral concentrations as covariates in the analyses. Year and/or site always had substantial effects on pit incidence. Interactions of genetic effects with site or year were also detected with large differences in mean pit incidence between sites or years for some families but not others.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mean family pit incidence and mean family [Ca] or mean family harvest date. However fruit [Ca] and harvest date were usually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within-family variation in pit incidence. For any one seedling, family had the largest effect on bitter pit incidence followed by site and [Ca] and the smallest effect was that of harvest date. [Ca] showed a strong genetic component and estimated family means of [Ca] were consistent at different sites and year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usceptibility of apple genotypes to bitter pit in breeding programmes may be best assessed through screening across multiple sites and seasons. Fruit [Ca] might be useful as an indirect selection index for bitter pit within, but not among families.  相似文献   
107.
营养液条件下油酸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油酸水平对黄瓜幼苗生长的直接影响。与对照相比,生物量和生理指标等表明,油酸10μL/L水平对黄瓜生长几乎没有负面影响,而油酸水平为100,500,1000μL/L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应。其中,1000μL/L水平中黄瓜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试验还表明,油酸对黄瓜幼苗没有表现出直接的生长刺激效应。  相似文献   
108.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2013—2014年以常规早稻‘中嘉早17’、杂交早稻‘陵两优104’为材料(早晚兼用),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了双季稻直播、手插秧、点抛秧(丢秧)和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2个品种均以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平均为9.17 t/hm2(8.28~10.10 t/hm2),晚稻2013年以机插秧和手插方式产量最高(8.78~8.79 t/hm2),2014年以直播和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分别为(8.05~8.20 t/hm2)和(7.79~8.03 t/hm2)。在播、插期相同条件下,早稻直播与手插秧、点抛秧、机插秧的全生育期差异不大,晚稻直播推迟播种13~15天,全生育期缩短了5~8天。手插秧、点抛秧分蘖消长呈早发稳升缓降型,机插秧呈缓发速升缓降型,直播呈速发速升速降型。不同种植方式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存在年间差异,其中2013年以点抛秧最高,直播、机插秧次之,2014年以机插秧最高,手插秧、点抛秧次之。由此可见,采用早晚兼用的品种搭配方式和机插秧栽培,有利于双季稻产量形成及其构成因子间的协调,同时缓解双季稻机插秧的季节矛盾。  相似文献   
109.
连作对棉田土壤枯、黄萎病菌数量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选择培养法测定新疆库尔勒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枯、黄萎病病菌数量的变化,运用PCR-DGG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术分析棉花连作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连作年限棉田的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量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即在5~20年连作年限内,土壤中病原菌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20年连作土壤病原菌数量达到最高峰;连作超过20年,土壤菌源数量开始下降。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中枯、黄萎病病原菌的数量与发病株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连作棉田土壤细菌群落的DGGE图谱分析显示,连作棉田土壤细菌种群的组成、结构、丰富度均发生变化。连作5~40年的棉田土壤细菌种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EH′)和丰富度(S)指数均降低,且连作年限越长降低越突出。  相似文献   
110.
研究麦棉两熟种植模式影响棉仁脂肪及蛋白质代谢机制,可为我国麦棉两熟棉区在稳定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提高棉籽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2年和2013年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进行,以泗杂3号(中晚熟品种)和中棉所50(早熟品种)棉花品种为材料,以单作棉为对照(CK),设置棉花生产上常用的麦套移栽棉(IC)、麦后移栽棉(TC)和麦后直播棉(DC)麦棉种植模式,研究麦棉两熟不同种植模式对棉仁脂肪和蛋白质的累积动态、关键酶活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熟棉棉仁脂肪含量皆较CK低,IC、TC和DC呈依次下降的趋势;IC和TC棉仁蛋白质含量皆高于CK,DC低于CK;中棉所50棉仁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略高于泗杂3号。(2)两熟棉棉仁磷脂酸磷酸酯酶(PPase)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活性低于CK,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高于CK;IC、TC棉仁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高于CK,DC低于CK;中棉所50棉仁具有较高的PPase、G6PDH、GS和GOGAT活性,PEPC活性稍低于泗杂3号。(3)棉仁最终脂肪含量与棉仁代谢过程中PPase、G6PDH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EPC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棉仁最终蛋白质含量与G6PDH活性及GS、GOGAT活性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总之,在我国麦棉两熟棉区选择应用中熟棉花品种、麦套移栽方式可以在稳定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提高棉籽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