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0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340篇
林业   217篇
农学   428篇
基础科学   642篇
  498篇
综合类   1347篇
农作物   75篇
水产渔业   57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67篇
植物保护   12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250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影响朱砂叶螨自然种群消长的气象因子的模糊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1987-1992年年茄子田内朱砂叶螨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及同期气象资料,利用条件频率法建立了气象因子对叶螨种群消长的隶属函数,详细讨论了温度、湿度、降雨对群消长的影响,用隶属函数对叶螨种群消长进行了拟合,拟合率为93.5%。结果表明,能很好地对气象因子进行模糊划分。  相似文献   
92.
油菜品种抗蚜性多目标模糊综合决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采用模糊统计回归法,建立了油菜品种的自然感蚜量、蚜虫在品种上的“累积存活率”,平均发育历期、平均产仔量、内禀增长率及品种耐害性、干扰效应等抗性指的模糊隶属函数,建立了品种抗蚜性的模糊综合决策模型。结果表明,12个品种抗性强弱为:红叶芥>咸阳74-1>甘油5号>88631>7211>75-1>波力木耳>88638>德国15选株>华油9号>秦油3号>秦油2号。同时作者提出的一套衡量品种抗性的指禁  相似文献   
93.
小麦禾缢管蚜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平均密度(X),聚块性指标(m/m)和有蚜株率(F)对小麦禾缢管蚜种群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找出了其种群消长的4个时期:点片发生期,始盛期,猖獗期和衰退期;防治重点应在始盛期,即瓢虫卵期,以达到经济有效,充分保护利用天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94.
由于各地环境条件和布氏田鼠密度与种群分布格局的差异,其为害程度很难用统一的数量化指标加以评价,造成了准确测报该鼠为害水平的困难。本文试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结合该鼠数量、分布格局以及多项环境因子的定性、定量指标加以综合分析,依其聚类结果可进行该鼠为害等级的全面评价,根据作者收集的20组数据的微机处理,表明这种方法可进行大区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为害等级评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
宁夏盐池县沙边子试验基地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功 《干旱区研究》1993,10(4):49-53
本文简要总结了沙边子试验基地九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同时试用模糊数学方法采用三类评价指标17个评价因子对基地整治前(1982年)和整治后(1990年)的生态效益给予综合对比评价。  相似文献   
96.
"集合"已成为现代数学的核心概念,它是人类认识事物、现象等的一种模式。迄今科学家们提出了三种重要的集合概念:Cantor集合、Fuzzy集合、Extension集合,在每一种集合上建立一种数学,集合的拓广导致了数学的拓广。  相似文献   
97.
花后温度和湿度条件对台农1号杧坐果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杧果坐果率与开花后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关系,以台农1号杧为试材,应用生物统计学方法计算分析了80个温度和湿度自变量与不同时期坐果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花后14d的坐果率受温度和湿度条件影响最大。(2)花后7d两性花坐果率与花后1~6d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直线线性负相关,与花后1~2d、1~4d、1~6d的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平均最低温度、>10℃积温无显著相关关系。(3)花后14d坐果率与花后6~10d的平均最高温度、4~10d平均温度、2~10d平均最低温度、4~14d>10℃积温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直线相关;与花后1~14d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呈显著的多项式线性相关;与花后1~14d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的直线线性负相关。(4)花后25d坐果率与花后1~10d的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温度、>10℃积温以及花后1~14d平均最高温度呈显著的多项式线性相关。(5)有利于花后14d坐果的花后4~14d的下限平均温度为20.6℃,最适温度为24.7℃。  相似文献   
98.
基于DRASTIC的松嫩平原地下水脆弱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嫩平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交通工业基地和农牧业基地。近几十年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也在遭受着破坏,产生了许多环境地质问题。本文运用基于DRASTIC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松嫩平原潜水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分析了影响松嫩平原固有脆弱性的最主要的7个水文地质参数,将研究区划分为75个评价单元,应用公式构建各单元归属于各个级别的最优相对隶属度矩阵,得出脆弱性评价结果,绘制出脆弱性分布图。结果表明脆弱区(易污染区)只分布在吉林省王府~伏龙泉南部高平原区很少一部分;较脆弱区(略易污染区)主要分布在各条主要河流两岸及其较大支流河漫滩,低阶地以及中部的低平原区。评价结果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和防止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99.
乌兰布和荒漠人工绿洲小气候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乌兰布和荒漠东北边缘人工绿洲内和荒漠对照区各小气候因子连续12年的同步观察,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全面定量分析了防护森体系不同时期的小气候效应及变化规律,评价结果表明,绿洲防护要体系对各气象因子有前显的影响,特别是降低风速,抑制蒸发,提高空气湿度等方面尤为突出,综合小气候效应明显,12年间效益值增加了0.746,增长率为31%,绿洲防护林体系对小气候的改善作用各时期不同,从综合效益值来看,初  相似文献   
100.
A rapid warming of 2.8–5.3 °C by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is expected in South Korea.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temperature during the spring potato growing season (emergence to harvest; ca. 18 °C), which is near the upper limit of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potato yield, the anticipated warming will adversely affect potato production in South Korea.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d the impact of high temperature on the marketable tuber yield and related traits of cv. Superior (which makes up 71% of the annual potato production in South Korea) in four temperature-controlled plastic houses and an outdoor field (37.27°N, 126.99°E) during 2015–2016. The target temperatures of the four plastic houses were set to ambient (AT), AT+1.5 °C, AT+3.0 °C, and AT+5.0 °C. The marketable tuber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11% per 1 °C increase over a temperature range of 19.1–27.7 °C. The negative impact of high temperature was associated not only with the yield loss of total tubers, which was mostly explained by the slower tuber bulking rate, but also the reduced marketable tuber ratio under temperatures above 23 °C, which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reduced number of marketable tubers (r = 0.79***). Under moderate temperatures below 23 °C, the source limited the number of marketable tubers without reducing the marketable tuber ratio. In contrast, the number of marketable tubers was limited by the marketable tuber set at the early growth stage rather than the source under the higher temperatures, which resulted in the reduction in the marketable tuber ratio below 56%.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objectives of breeding and agronomic management for adapting to the rapid warming in South Korea should include maintaining the ability to form tubers at the early growth stage under high temperatures, as well as the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and sink strength of the tub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