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03篇
  免费   1544篇
  国内免费   2910篇
林业   2399篇
农学   2212篇
基础科学   3248篇
  5236篇
综合类   10945篇
农作物   867篇
水产渔业   962篇
畜牧兽医   2031篇
园艺   347篇
植物保护   1210篇
  2024年   220篇
  2023年   682篇
  2022年   986篇
  2021年   926篇
  2020年   1002篇
  2019年   1105篇
  2018年   746篇
  2017年   1121篇
  2016年   1352篇
  2015年   1209篇
  2014年   1317篇
  2013年   1439篇
  2012年   1819篇
  2011年   1881篇
  2010年   1548篇
  2009年   1446篇
  2008年   1367篇
  2007年   1460篇
  2006年   1271篇
  2005年   1038篇
  2004年   824篇
  2003年   674篇
  2002年   528篇
  2001年   411篇
  2000年   383篇
  1999年   374篇
  1998年   317篇
  1997年   306篇
  1996年   270篇
  1995年   260篇
  1994年   215篇
  1993年   208篇
  1992年   191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111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3篇
  195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42.
为了提高奶牛良种化程度,对奶牛冷冻胚胎的规模化移植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G二次肌注法的发情率显著高于(P<0.05)PG一次肌注法,两种方法的发情同期率均超过85%,受体牛发情时间多集中在肌注PG后48~72h;胚胎解冻后的复苏率达到82.58%,且早期囊胚与囊胚的复苏率要高于桑椹胚(P>0.05);共移植受体牛218头,受胎97头,受胎率为44.5%,且春、秋季的移植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为奶牛冻胚的规模化移植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3.
阐述“团队”、“团队工作”理论内涵,详述学生“团队工作”能力培养模式的四个阶 段、主要内容和阶段目标,并初步确立团队工作效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44.
研究了河北省太行山刺槐种群乔木层生物量、各组分量及种群密度的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刺槐种群自人工造林伊始,其种群总生物量、各组分量、种群密度(断面积表示)即表现出速增性,约至12a生达到峰值,基本符合Logistic规律。此后随个体间竞争的加剧,自疏作用加强,种群呈不稳定状态,种群密度和生物量下降,由一个同龄纯林逐渐趋向于具有多代个体年龄结构稳定的群体,并使种群生物量回复到一个相对稳定水平。本文还建立了生物量及各组分量与种群年龄、密度的相关模型,及W~f(A,G,H)多元线性回归议程。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回归设计方法,对维酶素发酵培养基豆腐渣中添加麦麸、小米和玉米粉的最优化组合进行定量研究。建立了维酶素产量形成的培养基的反应模式,利用回归模式对培养基的最优化组合和各单因子要素反应规律及其互作效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6.
本文运用水流相似原理,对可控止回阀的流阻系数曲线和动水力矩,进行了系统的水力模型试验研究,为该阀的节能效益和技术开发的可行性,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其流阻系数值为0.19,优于液控蝶阀。  相似文献   
47.
应用积分GM(1,1)模型进行杉木炭疽病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积分生成代替传统的累加生成方法 ,并用双向差分建立积分GM (1,1)灰色预测模型进行杉木炭疽病预测预报的研究 ,结果表明积分GM (1,1)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杉木炭疽病在三明市的发生  相似文献   
48.
羊草+杂类草群落生物量动态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黑龙江肇州县羊草+杂类草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地下生物量的分布以及地上生物量与降雨量、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群落地上生物量动态模式呈单峰型,符合四次多项式模型增长,最大地上生物量出现在8月5日,其值为197.3m2而后下降;群落地下生物量分布由上至下呈负幂函数变化,其模型为:Bu=Y·(D+10)-x.其中在0-30cm土层中,群落地下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77%~82%.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遂宁组紫色土产流、产沙侵蚀的观测,运用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土壤侵蚀预测模型WEPP模型进行单次降雨侵蚀预测,与实测值比较,并对比通过气候生成器CLIGEN和断点生成器BPCDG的产生的气候参数对预测值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结果,认为WEPP模型对遂宁组紫色土侵蚀过程预测合理,而且利用断点生成器BPCDG的预测结果要优于气候生成器CLIGEN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50.
Abstract. Current tillage erosion models account for the influence of tillage direction in the magnitude of the soil (tillage) transport coefficient. It is argued here that this is counter-intuitive and causes significant problems in modelling tillage erosion in areas of complex terrain. This article examines whether a re-modelling of tillage erosion is possible that separates tillage direction (an interaction with the landform) from the soil transport coefficient (a measure of tillage intensity representing the combination of implement erosivity and soil erodibility). Experimental data for mouldboard ploughing upslope, downslope and cross-slope at Coombe Barton Farm, Devon are examined. Integration of data for all directions into a single relationship, which relates transloc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illage to slope in the direction of tillage and translocation perpendicular to tillage to slope perpendicular to tillage, is not possible using previously published methods of analysis. However, when total translocation distance is regressed against the tangent of the slope at 45° to the tillage direction (bisecting the tillage direc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overturning) it is found that a single relationship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illage in all three directions. Therefore, this relationship is used to determine a single value of the soil transport coefficient ( k fTa) for constant soil and implement conditions but different tillage directions. This redefinition of tillage is important both for true estimation of tillage erosion severity, the adirectional coefficient being 40% larger than the directional coefficient, and for modelling of tillage erosion in complex terrain. These improvements are vital when tillage erosion simulation is used to direct soil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