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15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19篇
  38篇
综合类   266篇
农作物   65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168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41.
【目的】通过比较裂果易感性不同的荔枝品种细胞壁组分的差异,研究外源喷施生长素类似物 2,4-二氯苯氧乙酸(2,4-D)对裂果和果皮细胞壁组分的影响,探讨细胞壁组成与裂果发生的关系。【方法】比较 2个易裂果荔枝品种(‘桂味’‘糯米糍’)和 2 个不易裂果荔枝品种(‘怀枝’‘岭丰糯’)花后 75 d 的果皮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并观察花后 60~85 d 果皮组织结构和木质素分布。利用 2,4-D 分别对 2 个果场的‘糯米糍’果穗进行浸泡处理,使用 GC-MS 测定裂果高发期的果皮可溶性糖含量,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果皮淀粉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后通过透射电镜、果皮组织木质素染色观察荔枝果皮组织结构。【结果】易裂果的‘糯米糍’果皮中己糖(果糖、葡萄糖、半乳糖)含量显著低于不易裂果的‘怀枝’和‘岭丰糯’。果胶含量与裂果易感性之间关系复杂,‘糯米糍’果皮果胶含量较低、仅 1.7 mg/g,且果大、易裂果;‘桂味’果皮果胶含量高、为 4.0 mg/g,果小、也易裂果。2,4-D 处理后,前期暂时提高了座果率,但对最终座果率无显著影响;2,4-D 处理可导致果皮细胞层数增多,内果皮细胞轮廓变模糊;与对照相比,40 mg/L 2,4-D 处理后果皮果胶含量增多、细胞壁增厚、裂果率增加。【结论】裂果易感性不同的荔枝品种果皮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果胶在荔枝裂果中可能扮演双重的角色,细胞膨大过程中果胶合成和降解呈动态变化,果胶含量过高则果皮延展性差,果实小易裂果,果胶含量过低则果皮延展性好,果实大但抗裂性低、也易裂果;2,4-D 处理对‘糯米糍’最终座果率无影响但显著增加裂果风险。  相似文献   
642.
【目的】探讨芸苔素(brassinolide, BR)-植物油复配对荔枝和莲雾光合系统的影响。【方法】对试验园荔枝‘井岗红糯’和‘糯米糍’分别喷施2 mg/L BR和不同稀释倍数的植物油,利用2021年冬季自然低温,对低温胁迫前(2021.12.24)和低温胁迫后(2022.1.1)荔枝的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进行测定,以此来探讨植物油配合BR处理提高抗寒性的稀释倍数。在低温胁迫前(2022.2.17)对试验园荔枝(‘怀枝’和‘糯米糍’)和莲雾(‘黑糖芭比’和‘印度红’)进行BR-植物油处理,在低温胁迫后(2022.2.25)以及低温恢复后(2022.3.5)对荔枝和莲雾的叶片状态进行记录,并对叶片相对电导率(REC)、脯氨酸(Pro)以及光合作用参数进行测定。【结果】(1)在提高荔枝的抗寒性方面,低温胁迫前(2021.12.24)喷施150倍BR-植物油比只喷施相同浓度的BR效果好,也比喷施300倍BR-植物油的效果好。(2)低温胁迫后(2022.2.25),清水对照的植株叶片受到明显伤害,表现为:荔枝的叶片卷曲,莲雾的叶片脱落;而BR-150倍植物油处理的植株,受伤害程度较轻。其中,低温恢复后(2022.3.5)BR-150倍植物油处理的叶片比清水处理的具有更高的Fv/Fm值、Pro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更低的REC值和胞间CO2浓度(Ci)。【结论】 BR-150倍植物油处理可以有效提高荔枝和莲雾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643.
644.
【目的】分析5个无核葡萄品种在吐鲁番地区的栽培性状、果实品质及制干特性差异,为新无核葡萄品种的推广利用和产区品种结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吐鲁番地区目前主栽(无核白)及新引入或推广(长粒无核白、无核白鸡心、波尔莱特、紫甜无核)的5个无核葡萄品种为试材,在露地栽培条件下,系统研究比较5个无核葡萄品种物候期、生长结果习性、果实品质及制干特性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各品种葡萄、葡萄干综合品质。【结果】5个无核葡萄品种在物候期、生长结果习性、果实品质及制干特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无核白、长粒无核白、无核白鸡心熟性表现为中熟,紫甜无核中晚熟,波尔莱特晚熟;无核白鸡心、紫甜无核结果枝率均在65.00%以上,但无核白鸡心萌芽率仅53.70%;无核白平均单株产量超过35.00 kg,无核白鸡心仅14.28 kg;无核白鸡心、紫甜无核果粒质量均超过6.00 g,无核白仅3.79 g;紫甜无核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仅19.66%,而其他品种均超过21%;波尔莱特可滴定酸含量为0.65%,紫甜无核仅0.34%;无核白鸡心和紫甜无核分别具有淡玫瑰香味和淡牛奶香味;葡萄综合品质排序为紫甜无核>无核白鸡心&...  相似文献   
645.
为明确无核黄皮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组分,采用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色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HS-GC-IMS)技术,并结合挥发性化合物的指纹图谱、峰强度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测定分析并比较4个不同成熟度无核黄皮果实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组分差异。从无核黄皮果实中共鉴定出60个已知的和3个未知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已知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含13种醛类、12种醇类、9种烯烃类、6种酮类、2种酯类、2种醚类、1种苯和1种乙酸。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显示,在特有的风味化合物方面,STAGE2的种类最多,STAGE4次之,STAGE1仅有2种,而STAGE3无明显的特有风味化合物。此外,STAGE1与STAGE2共有的风味化合物种类最多,STAGE3与STAGE4仅共有乙酸和乙醇。各化合物的信号峰强度值显示,各成熟度果实中含量均较为丰富的有己醛、戊烯醛、乙烯醇、石竹烯、α-水芹烯、柠檬烯、1-戊烯-3-酮和丁香酚甲醚。丁香酚甲醚和乙烯醇的峰强度最高,且表现为随果实成熟度的增强,其相对含量逐渐降低。主成分分析(PCA)显示不同成熟度果实的挥发性风味组分各自聚类,但STAGE1与STAGE2、STAGE3与STAGE4的距离分别较近。无核黄皮果实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是醛类和醇类,其次是烯氢类和酮类,不同成熟度果实分别具有共同的及特有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特征峰区域,成熟度越接近,其风味化合物的组成也较为相近。本研究可为无核黄皮的成熟度、品质和标准判定、风味成分研究及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46.
摘 要:本研究旨在荔枝上建立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UPLC-MS/MS)同时定量测定两种内源激素-IAA和ABA的新方法。采用UPLC-MS/MS仪器,首先设定IAA和ABA标准品测定所需色谱和质谱条件参数,通过考察不同抗氧化剂 、提取剂、除色剂、萃取剂、提取方式、pH调节对荔枝果实样品中IAA和ABA保留行为及富集效果的影响,确认适合荔枝果实样品前处理流程,最后考察和验证方法准确度及精密度。荔枝样品经预冷的80%丙酮常规振荡浸提,石油醚纯化(纯化前调pH至8~9),乙酸乙酯萃取(加萃取剂前调pH至2~3),氮吹仪浓缩,80%甲醇复溶,内标法定量, BEH C18柱分离,0.1%甲酸乙腈和0.1%甲酸水为流动相,两种激素及其内标物峰型较好,保留时间稳定。IAA检出限为0.283pg/μL,定量限为0.339pg/μL;ABA检出限为0.102pg/μL,定量限为0.943pg/μL。对实际样品中IAA和ABA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75%和1.38%。本研究建立的新方法能够较精确地同时定量检测出荔枝样品中IAA和ABA含量,并为荔枝样品中其他内源激素的测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47.
了解永德县荔枝主栽品种‘桂味’与区试品种果实品质表现,为‘桂味’品质提升和品种改良提供建议。采集30个果园的‘桂味’和7个区试品种荔枝果实,测定分析果实品质,并结合品质加权分、经济效益指数对测试品种进行评分排序。调查花期授粉源和气温以分析‘桂味’焦核率低的原因。结果表明,永德县‘桂味’荔枝平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食率分别为22.53 g、19.27%和76.61%,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优于广东大部分产区;焦核率仅为44.00%,低于广东大部分产区。经济效益指数评价结果显示,7个优新品种荔枝均优于‘桂味’,依据区试品种荔枝果实品质表现,除‘岭丰糯’外其他品种初步判定引种成功‘。桂味’与大核品种‘怀枝’等混种且花期相遇,推测花粉源和授粉期间长时间低温可能是当地‘桂味’大核化的原因之一,提高‘桂味’焦核率是提质增效的技术关键‘。无核荔’‘、贵妃红’‘、冰荔’‘、仙进奉’引种区试表现较为优异,适合作为永德县荔枝的改良品种。  相似文献   
648.
以湖北省建始县的地方柑橘品种玉皇柚为试材,比较不同采收时期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差异,确定最佳采收期;并比较花后240 d无籽类型和有籽类型果实外观及风味物质的差异,以期为玉皇柚的采收以及生产上无籽和有籽的取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花后240 d时采收的果实果皮着色程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有籽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最低,固酸比最高为14.62,此时采收的果实外观和风味品质最佳,花后222 d时采收品质次之;而无籽果花后222 d时采收最佳,最高固酸比为14.55。花后240 d有籽果Vc含量(有籽类型35.98 mg/100 g ,无籽类型31.77 mg/100 g )及以大根香叶烯 D为主的挥发性物质含量也更高。结果表明,适时采收和授粉可以优化玉皇柚的果实品质,可通过科学采收和提高授粉率来提升果园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