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176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25篇
  216篇
综合类   309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发源于太行深处邢台县的生态经济沟建设,已给山村带来了多重变化,包括资源开发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观念意识的变化。发展变化的实质是利用好生产要素的组合效应,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生物,工程措施,合理配置农,林、牧、副、菜及围绕大农业的加工业,实施生产要素的合理组装,使其发挥最佳效益。通过组合效应各种模式比较,发展生产力,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更新、更高的层次上走向协调。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看西陵山村生态经济沟的建设,明显的启示是,要因地制宜、立足特点,选好生长点与突破口,抓好组装.实施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32.
本文在总结了易县山区治理的经验教训后,认为高质量整地是生态经济沟建设成败的基础,并介绍了该县高质量整地的具体作法,以及坚持高质量整地所取得的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33.
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组织褐变法、膜脂脂肪酸含量分析和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拐点温度的方法,对引种的4个种源抗寒力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1)印楝是一种不耐寒的植物,0℃以下的短暂低温可对其嫩叶造成伤害,低于-1℃保持1h即可造成部分幼苗死亡;(2)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差异不显著;(3)叶膜脂脂肪酸组成含量与抗寒力大小无明显相关关系;(4)印楝4种源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 651、-1 675、-1 750、-1 682℃。根据上述试验研究和冷冻处理实验结果,4个印楝种源抗寒力大小排序为IND95003>IND95004>IND95001>IND95002,在我国有低温寒害的地区引种印楝应该慎重,在轻霜地区可选择抗寒力稍强的IND95003种源先行试验性引种。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北沟林场精品流域区华北落叶松林分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树种组成复杂程度上,落阔混交林大于华北落叶松纯林,而且落阔混交林的树种组成比纯林更加合理,结构更加稳定,在空间利用上也更加充分;在水平结构上,各树种直径大小分布均匀程度比较:落阔混交林大于华北落叶松纯林;在垂直结构上,落阔混交林有分层现象,但差异不明显,而华北落叶松纯林无明显分层。  相似文献   
35.
干热河谷泥石流流域不同分区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泥石流频发的小江流域为研究区域,根据该流域的微地貌特点,将流域划分为物源区、流通区、堆积区;为全面了解土壤肥力的分区异质性特征,结合各分区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其土壤物理结构、养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分区土壤颗粒组成差异性不大,土壤质地以粗粒和砾石为主,土壤沙石化明显,流通区土壤物理结构相对较好;小江流域山地土壤含水量总体受季节影响较大,而不同分区的土壤含水量则受垂直地带性因素影响,表现为流通区〉物源区〉堆积区;不同分区土壤养分含量受人类活动、土壤类型、土壤颗粒组成等因素影响,差异性特征复杂,总体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36.
郭星  王会儒  陈国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293-4295,4357
白龙江干旱河谷脆弱生态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地区.在外业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白龙江干旱河谷脆弱生态区划分为1个立地类型小区,2个立地类型组,10个立地类型,通过对植被资源的调查分析,筛选出适合该区生长的28种造林树种,并将其与不同立地类型进行合理配置,以期为白龙江干旱河谷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
滇榄仁为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有的一级标志种,常与乡土草本植物扭黄茅形成"稀树草丛"景观。长期以来,滇榄仁幼苗极少能在自然群落中成功建植。为了探讨扭黄茅竞争对滇榄仁幼苗早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通过室内盆栽实验人为控制滇榄仁幼苗与扭黄茅之间的竞争强度,研究了扭黄茅竞争对滇榄仁幼苗形态、生物量积累与分配以及叶片数量与大小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扭黄茅竞争严重限制了滇榄仁幼苗的早期生长。当存在扭黄茅竞争时,滇榄仁幼苗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根冠比变化范围为0.42 0.62之间。无论滇榄仁幼苗延后定居、同时定居或提前定居,其根系长度以及生物量干质量均会因为受到限制而缩短或减少。然而,定居时间在滇榄仁幼苗存活与生长状况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提前定居时,滇榄仁幼苗根冠比远高于同时定居和延后定居时,且其根冠比不受扭黄茅竞争强度的显著影响,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8.
分析气候变化与人为扰动对生态系统NPP 的影响、以及未来情景模式下NPP 的响应机制。在景观动态 模拟模型CA-Markov 模型耦合未来A1B 情景模式下的区域气候模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生态系统NPP 对气候变化 和景观动态响应模型、实现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NPP 的影响定量分析。艾比湖流域2005要2020 年生 态系统NPP 增长了223.27 GgC、其中由人类活动直接导致的NPP 增加为141.01 GgC、气候变化的贡献为82.26 GgC。 近期内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仍是生态系统NPP 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的影响虽然较小、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 势。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澳大利亚、广州新银合欢原种以及从广州引入宁南和会东栽培繁殖并扩繁到本区不同地点的后代采种进行种源比较试验,其结果表明:在苗期本地种源生长优于原种地,但造林后随着幼树生长,广州种源逐步赶上并超过除宁南种源外的其他种源。而宁南种源是所有参试种源中的最佳种源。建议今后可将宁南县划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及其类似地区的新银合欢优良种子调拨区。  相似文献   
40.
Triple cropping in the inland valleys of southwestern Nigeria is technically possible but the third crop between the main crop and vegetables has poor establishment due to soil saturation. Identification of appropriate sowing methods is required in this niche.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beokuta, Nigeria in 2007/2008 and 2008/2009 cropping season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owing methods on the performance of upland rice (Oryza spp.) in a lowland rice-vegetable sequence.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rops in the sequence were planted in May, September and December, respectively. Two upland rice varieties, namely New Rice for Africa 1 (NERICA 1) and ITA 150 constituted the main plot treatments while the subplot treatments were sowing methods. The mean grain yield of lowland rice for two years was 7.74 t ha^-1. The fluted pumpkin had a fresh leaf weight of 14.78 t ha^-1. The grain yields of the two upland rice varieties (1.81 and 1.85 t ha^-1) and sowing methods which ranged between 1.63 and 2.05 t ha^-1 were similar in both cropping seasons. However, the interaction of variety by sowing method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grain yield. Transplanting and pre-germinated broadcast had the highest grain yield for NERICA 1 while dry broad cast and pre-germinated dibbled had the highest in ITA 150. Hence, the productivity of triple cropping in the inland valley was enhanced by sowing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