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36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19篇
  254篇
综合类   381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01.
分析了巢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现状,指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从生活污水治理及沼气工程两方面探讨了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措施,并阐述了巢湖流域整治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02.
土壤中乐果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从长年施用乐果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能在高浓度乐果中生长且能以乐果为惟一碳源的细菌菌株L-39。结果表明,该菌株对乐果的平均降解量为1 306.33 mg.L-.160h-1。经鉴定,该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即绿脓杆菌。该菌株能耐受浓度达10 000 mg.L-1的乐果农药,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左右,在(18 ̄42)℃的广泛温度范围内仍生长良好,最适生长pH值为7.0左右,同样具有广泛的pH值生长范围(pH6.0 ̄9.0)。初步确定菌株L-39具有广谱的降解有机磷农药的能力,因其在基础培养基摇瓶培养中可降解辛硫磷446 mg.L-.15d-1,乙酰甲胺磷31 mg.L-.15d-1。田间小区试验表明,菌株L-d的液体摇瓶发酵菌制剂在土壤中有明显的有机磷农药降解效果(15.0 mg.kg-.17d-1),即乐果去除率为63.6%。  相似文献   
703.
作物对土壤中环境激素铅的吸收效应及污染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水稻、玉米等作物对土壤中环境激素铅的吸收效应及污染防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中加入不同比例的铅时(0—4000mg·kg-1),基本没有观察到铅对水稻、玉米的毒害病症,铅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宏观影响。但微区调查揭示,水稻和玉米对土壤中的铅具有强烈的吸收性,并可残留在作物的各个部位,且吸收量随土壤中铅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根系的吸收性最强,是秸秆、籽实的几十至几千倍,表明作物根系为秸秆、籽实对铅的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屏障。运用根系对土壤中铅的特殊吸收性,可以在铅污染的土壤区通过自然作物栽培,并将作物根系从土壤中清除的方法,来逐渐达到环境土壤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704.
花卉修复污染环境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污染环境植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绿色植物从环境中吸收带走重金属或将其无害化而达到治理目的的方法。花卉修复属于植物修复范畴,是目前发展最快的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治理技术,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综述花卉修复技术的概念、类型和优点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花卉植物修复污染环境的作用原理和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05.
镉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对农田镉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作物相比,棉花和麻类等纤维类作物具有生物量大、环境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等特点,且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概述了我国农田土壤镉污染现状,综述了镉对棉花、大麻、黄麻、苎麻、红麻等纤维类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纤维类作物对土壤镉污染的应答反应机理,探索了纤维类作物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期为利用纤维类作物修复土壤镉污染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06.
为探究电动-原位化学氧化(EK-ISCO)中不同电压对土壤中氧化剂、活化剂迁移和污染物去除的影响,以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动土柱试验(阳极投加氧化剂过硫酸钠,阴极投加活化剂柠檬酸亚铁),研究了4种电压(5、10、20 V和40~30 V)对土壤中氧化剂、活化剂的迁移机制及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升高,最高电流出现在40~30 V电压处理;电渗量与电压关系较为复杂,10 V电压处理获得了最高的电渗流(981 mL),其次是40~30 V和20 V处理,5 V处理电渗流最低; 10 V电压处理的高电渗流有利于过硫酸盐从阳极向土柱中迁移,而较高的电压(20 V和40~30 V)一方面减弱了电渗流,减少了过硫酸盐向土柱中迁移,另一方面高电流加快了阴极液和阴极附近土壤溶液的碱化,降低了柠檬酸亚铁的活性,不利于柠檬酸亚铁从阴极向土柱迁移并与过硫酸盐反应。从PAHs去除率来看,10 V处理总去除率可达37.0%,高于其他处理的21.3%~28.4%,且能耗相对较低(268.6 kWh·t-1)。研究表明,10 V电压处理有利于氧化剂和活化剂在土柱中的迁移和反应,可获得最高的PAHs去除率和相对较低的电能消耗,是适宜的电压条件。  相似文献   
707.
为盐碱土壤修复菌剂提供菌种资源,本研究从盐碱地植物根际土壤中筛选具有促生耐盐碱、产胞外多糖、解磷、解钾等能力的芽孢杆菌,并通过形态、生理生化、分子鉴定确定菌株种类,通过向日葵盐碱地种植试验,考察耐盐碱芽孢杆菌发酵液对植物生长状况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从7株促生芽孢杆菌中筛选出两株耐盐碱、产胞外多糖、解磷、解钾的菌株B25、B43,经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在向日葵盐碱土壤种植试验中,增施土壤修复菌剂的处理比常规施肥株高、茎粗、盘粒重、结实率、产量分别增加1.53%、8.44%、7.23%、3.40%、12.37%;土壤pH降低0.4,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42.48%、15.04%、41.52%、31.13%,含盐量减少1.76%。巨大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胞外多糖产生能力,在盐碱土壤中,促进向日葵生长和改良土壤的效果显著,可用于盐碱土壤改良菌剂的研制。  相似文献   
708.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从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概念出发,阐述了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在此理论探索基础上,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和有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两个方面的若干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指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基本上处于基础阶段,其研究的重点仍然在于超积累植物和高效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合理搭配、修复机理的探索和基于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的根际圈效应、以广义生物修复为核心的联合修复以及修复强化措施。可以预料,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将成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709.
采用连续两年盆栽试验,研究在不同水分管理(淹水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湿润灌溉)条件下,生物炭和鸡粪复配对红壤镉污染钝化修复效应和稳定性及其土壤氮磷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经过连续两年钝化修复处理,与第一年实验各相应处理相比,第二年的稻谷产量增加幅度为2.7%~5.1%(P>0.05).长期淹水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湿润灌溉下,钝化处理后土壤交换态镉含量显著降低,连续两年钝化修复土壤有效镉含量间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钝化处理可以显著降低稻米中Cd含量,第一年降低率为34.5%~44.4%,第二年降低率为31.7%~45.0%,水稻根镉含量最大分别降低了33.6%和25.1%(P<0.05).钝化处理下,与对照组相比,长期淹水处理、干湿灌溉和湿润灌溉下水稻根表Fe(Ⅱ)含量分别增加27.3%、59.1%和65.0%(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根表Fe(Ⅱ)含量和根表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r=0.61),糙米中Cd含量和根表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r=0.56),与根表Fe(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r=0.51).连续两年钝化修复,各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间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10.
不同物料对污染土壤中铅的钝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向铅污染土壤中分别施加磷酸二氢钾、碳酸钙和硅酸钠三种物料,测定了土壤pH值、重金属铅有效态含量的变化,评价了不同物料对铅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果。运用改进的BCR法对铅在土壤中的形态分析,并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探讨了不同物料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三种物料分别在5%、5%和2%(质量比)的投加比例下,对土壤钝化修复效果最佳;三种物料均可与土壤中铅发生反应,分别生成Pb3(PO4)2、PbCO3 和PbSiO3等含铅矿物沉淀,促进土壤中铅的钝化;磷酸二氢钾施加后,土壤中有效态铅含量减少95.7%,可交换态铅含量减少96.1%,残渣态铅含量增加4.7倍,对土壤修复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