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1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40篇
林业   38篇
农学   64篇
基础科学   39篇
  101篇
综合类   273篇
农作物   64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136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R) 120 is an unsaturated fatty acid receptor,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genetic variant of GPR120, p.Arg270His, is detected more in obese people, and this genetic variation functionally relates to obesity in humans. Obesity is a common nutritional disorder also in dogs, but the genetic factors have not ever been identified in dog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canine GPR120 and searched for candidate genetic variants which may relate to obesity in dogs. Canine GPR120 was highly homologous to those of other species, and seven transmembrane domains and two N-glycosylation sites were conserved. GPR120 mRNA was expressed in lung, jejunum, ileum, colon, hypothalamus, hippocampus, spinal cord, bone marrow, dermis and white adipose tissues in dogs, as those in mice and humans. Genetic variants of GPR120 were explored in client-owned 141 dogs, resulting in that 5 synonymous and 4 non-synonymous variants were found. The variant c.595C>A (p.Pro199Thr) was found in 40 dogs, and the gene frequen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dogs with higher body condition scores, i.e. 0.320 in BCS4–5 dogs, 0.175 in BCS3 dogs and 0.000 in BCS2 dogs. We conclude that c.595C>A (p.Pro199Thr) is a candidate variant relating to obesity, which may be helpful for nutritional management of dogs.  相似文献   
22.
【目的】 研究氨基酸液体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后土酶活性、微生物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选择2个不同品种的辣椒各设置6组处理,分别为处理CK(不施用氨基酸液体有机肥,化肥100%),T1(氮肥减量30%+氨基酸液体有机肥)、T2(氮肥减量35%+氨基酸液体有机肥)、T3(氮肥减量40%+氨基酸液体有机肥)、T4(氮肥减量45%+氨基酸液体有机肥)和T5(氮肥减量50%+氨基酸液体有机肥),研究不同梯度的氮肥减施并配施氨基酸液体有机肥后对土壤生物学性状及养分含量的影响,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氨基酸液体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的化肥后,2个品种的辣椒均显示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增强,酶活性显示出先升高后变平缓或减低的趋势,酶活性会随着有机肥替代量不是成正比的关系;提高土壤细菌、放线菌的含量,抑制真菌含量;氨基酸液体有机肥替代的处理较CK对于土壤pH这项指标均表现出增高,但增高不显著。【结论】 氮肥减施并配施氨基酸液体有机化可以为有机肥缓解土壤酸化、降低EC值,T4的替代量为最佳替代量。  相似文献   
23.
【目的】冬春干旱频发和氮的过度施用限制了西南丘陵旱地雨养农业区小麦的产量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氮肥减施对旱地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优化四川旱地小麦耕作制度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2018年在四川省仁寿县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采用裂区设计,在夏玉米收获后,以秋闲期秸秆粉碎覆盖(SM)和不覆盖(NM)为主区,以不施氮(N0:0)、减氮(RN:120 kg N·hm-2)和常规施氮(CN:180 kg N·hm-2)为裂区,研究分析土壤含水量、根长、根系分布、小麦产量、耗水量(ET)、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情况。【结果】与不覆盖相比,秋闲期秸秆覆盖显著提高播种至孕穗期0—10 cm和10—20 cm土层含水量及播种时与拔节期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秸秆覆盖的保墒效应可持续至孕穗开花阶段;覆盖显著促进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耕层根系生长,尤其是0—10 cm土层根系直径增加、根长密度显著提高;覆盖下小麦总耗水量、WUE、氮素吸收量、播种至拔节期氮素积累速率、拔节至开花期氮素积累速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氮肥农学效率(AEN)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11.4%、71.8%、73.1%、119.0%、100.0%、3.6%、264.7%和78.2%;覆盖下氮肥回收效率(REN)较不覆盖增加44.4个百分点。覆盖后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31.8%、44.4%和92.9%。秸秆覆盖效应大于施氮量效应。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氮处理未显著降低0—10 cm土层根长密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与籽粒产量;覆盖结合减氮显著提高群体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回收效率。【结论】秋闲期秸秆覆盖提高播种至拔节期土壤水分含量和储量,促进拔节期小麦根系在表层土壤中的生长,进而促进氮素吸收利用、提高冬小麦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秋闲期覆盖结合120 kg·hm-2施氮量是适宜四川旱地冬小麦的减氮增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24.
氮肥减量施用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氮肥减施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质和管理措施的关系,明确氮肥减施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0—2021年公开发表的90篇论文,按照氮肥减施的比例、种植体系及其在不同条件下(肥料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土壤酸碱度以及水分管理等)的作物产量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氮肥减施0—40%没有显著降低水稻产量,氮肥减施0—30%没有显著影响小麦和玉米产量,但是减氮30%—40%显著降低了小麦和玉米产量,减产分别为6.1%和5.4%。不施氮肥区产量水平没有显著影响3种作物氮肥减施的产量效应。土壤全氮含量>2 g·kg-1时,氮肥减施水稻产量(6.5 t·hm-2)显著高于常规施氮产量(6.3 t·hm-2);土壤全氮含量>1 g·kg-1时,氮肥减施小麦产量(6.9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7.4 t·hm-2);土壤全氮含量>1.5 g·kg-1时,氮肥减施玉米产量(8.8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9.1 t·hm-2)。土壤有机质含量>30 g·kg-1时,氮肥减施的水稻产量(6.9 t·hm-2)显著高于常规施氮产量(6.7 t·hm-2);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0—20 g·kg-1以及>20 g·kg-1时,氮肥减施小麦产量(6.6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6.9 t·hm-2);一年两熟制氮肥减施玉米产量(8.9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9.1 t·hm-2)。在普通肥料的基础上,氮肥减施小麦产量(6.8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7.1 t·hm-2)。在旱作条件下,氮肥减施的小麦产量(5.9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6.6 t·hm-2)。【结论】在常规施氮量的基础上减少30%氮肥施用量可以维持我国三大作物的产量;不同的土壤性质和管理措施,减氮后作物的产量存在一定的变异性。因此,氮肥减施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的管理措施进行调整,从而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25.
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对6个不同山药品种中的还原糖、总糖及粗多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糖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明豆子’中的还原糖、总糖和粗多糖的含量最高,含量分别为0.1485%、0.3812%、0.2246%,其余品种不同的组分含量有所差异,综合分析‘明豆子’的市场开发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26.
虾池沉积物中3类主要细菌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涂布法和MPN法测定了虾池底质下 0到 30cm深度范围内 3类主要细菌类群的垂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底泥中细菌主要集中于 0到 5cm的表层范围内 ,随深度增加 ,数量急剧减少 ,至 30cm深处所测到菌量已很少。底泥中的总菌量随养殖时间推移 ,逐渐增加 ,到养殖中后期 ,表层菌量增加至 10 6CFU/g ,表层以下 10~2 0cm的总异养菌量和硝酸盐还原菌数量也增加至 10 5CFU/ g以上。弧菌仍集中于表层。细菌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各层有机物和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稻草还田冬种马铃薯减量施肥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冬种马铃薯秸草覆盖还田、减量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稻草还田334kg,氮、磷施肥量各减少10%,钾减少10%~20%,马铃薯产量与对照略有增加或持平,经济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28.
全球性肥胖流行问题愈发严峻,而脂肪组织本身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人和哺乳动物体内存在两种脂肪组织,发挥着截然相反的作用。与白色脂肪组织存储机体过剩的能量不同,棕色脂肪组织中存在独特的解偶联蛋白,能将脂肪酸氧化磷酸化,释放热能,增加能量消耗。因此,通过激活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加速体内储存的脂质氧化磷酸化,成为了一种新的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手段。论文阐述影响棕色脂肪产热活性的因素以及相关机制,旨在为肥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9.
魔芋甘露聚糖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魔芋甘露聚糖(0.17~1.5g/kg)可降低营养性肥胖大鼠的体重,减少脂肪堆积,脂肪细胞的数量和大小,可使肥胖大鼠的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血糖有所降低,提示魔芋甘露聚糖减肥作用的机制之一是使其小肠绒毛膜的形态正常化,使亢进的吸收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0.
振动式农业土壤切削挖掘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壤的耕作、深松、根茎类作物挖掘等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挖掘切削阻力大、耗能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外相关学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改善土壤机具的切削挖掘阻力,振动式土壤切削挖掘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降低阻力的途径。为此,对国内外研究者在振动式农业土壤切削挖掘领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振动式挖掘方式的减阻机理,分别对强迫式和自激式两种振动方式下在农业土壤中典型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相关研究的优点和不足,并对振动挖掘技术在土壤作业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