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8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498篇
林业   240篇
农学   395篇
基础科学   559篇
  666篇
综合类   1581篇
农作物   222篇
水产渔业   47篇
畜牧兽医   137篇
园艺   152篇
植物保护   282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294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931.
土下覆膜播种方式作物自动破膜出苗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地膜覆盖需要人工放苗,封堵地膜破洞等问题,研究了6种不同作物在土下覆膜时的自动破膜效应.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的自动破膜能力差异极显著,花生、玉米的自动破膜能力最强,其相对出苗率分别达0.85和0.78,南瓜最弱为0.48;影响作物自动破膜效应的因素及各因素间的互作中,以膜上覆土厚度与地膜厚度的影响最大,覆盖厚度为0.008 mm地膜+膜上覆盖2.0 cm土壤时作物的自动破膜效果最佳;自动破膜能力越强的作物,其自动破膜效果受覆盖材料变化的影响也相对较低.采用土下覆膜种植方式,作物出全苗时间与对照相近.  相似文献   
932.
不同材料膜覆盖对地温和花生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旱棚徽区试验,开展了花生平播后不同材料膜覆盖试验.分析得出:液态生物降解膜覆盖可以明显提高耕层土壤温度,在开花下针期全天平均提高0.2℃~1.1℃,结荚期平均提高0.1℃~1.7℃,保温性能较好,有利于作物前期的生长发育.纤维黑色纸膜覆盖和粉剂黑色降解膜覆盖对地温的影响相似,保温效果相对较差.聚乙烯膜覆盖地温始终处于较高值,与液态生物降解膜覆盖相比差异明显,均明显高于对照.液态生物降解膜与聚乙烯膜覆盖后在饱果成熟期叶片的Pn值提高21%和17%,其Tr值分别提高52%和15%,有利于花生产量的提高.液态生物降解膜适宜于花生覆膜应用.  相似文献   
933.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穴播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穴播种植方式中,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有利于小麦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增加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实施N、P、K平衡施肥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效果明显;该种植方式下各施肥处理比全膜小垄沟覆土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和露地穴播小麦产量分别增加3.7%~6.7%、9.4%~10.3%、30.7%~35.4%;该种植方式下,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180 kg/hm2、120 kg/hm2、90 kg/hm2时(Z0F1处理),小麦产量最高,达到4 034 kg/hm2;该方式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露地穴播,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前者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比后者显著提高33.7%~48.3%。表明春小麦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34.
新疆北部膜下滴灌棉田的蒸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的涡度相关资料,分析新疆北部膜下滴灌棉田不同生育期的蒸散变化特征及蒸散量。结果表明:各生育期蒸散量与净辐射的日变化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午间蒸散强度最大;播种-出苗期、苗期和吐絮期蒸散量主要受净辐射控制,蕾期与花铃期蒸散量主要受叶面积指数控制;在现行膜下滴灌灌溉制度下(年灌溉定额340~390 mm),除吐絮期外,其他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均可以满足棉田蒸散耗水;播种-出苗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平均日蒸散量分别为1.8 mm/d,1.7 mm/d,3.7 mm/d,3.8 mm/d和1.2 mm/d,全生育期蒸散量为514.3 mm。  相似文献   
935.
李欣欣  马中苏  杨圣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38-11441
可食膜作为一种新型包装材料,具有绿色环保、无毒无害、生物降解和提高食品保质期等优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要求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可食膜日益成为食品、医药等包装行业的研究热点。鉴于此,就几大类可食膜近几年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相关综述,提出了目前可食膜存在的不足以及将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36.
以渝红橙为试材,研究反光膜覆盖的适宜时间和覆盖反光膜对渝红橙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渝红橙果实转色初期铺反光膜覆盖能提高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延缓了果实的降酸时间,但对充分成熟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总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无显著影响。果实成熟前降雨过多,湿度过大,日照较少,控水补光作用减弱,会导致铺反光膜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37.
地膜覆盖对甘薯垄内温度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不覆膜为对照,测定了黑膜和白膜覆盖甘薯垄内5、10、15、20、25cm的温度,调查了缓苗期和栽后30d的幼苗叶片数和主茎高及产量。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提高了垄内不同土层的温度,白膜提高2.7℃,黑膜提高1.74℃。覆膜促进缓苗,白膜早2d,黑膜早3d。覆膜后,发棵早,长势旺,栽后30d的幼苗叶片数和主茎高,黑膜比不覆膜增加13.2片和4.4cm,白膜增加6.9片和3.2cm。鲜薯产量,黑膜44 453.1kg/hm2,比不覆膜增产10 729.2kg/hm2,增产率31.8%,达到极显著水平;白膜41 250.0kg/hm2,增产7 526.1kg/hm2,增产率22.3%,达到极显著水平;黑膜与白膜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38.
在日光温室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施用不同种类、不同用量的有机物料对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番茄植株缓苗期生长缓慢,定植后32 d开始快速生长,定植后115 d,FIF+OM处理植株最高,FIF+OM+S处理植株最低,且二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FIF+OM处理的叶片数最多,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番茄植株茎的生长主要集中在前期,定植79 d后茎粗基本不再变化,其中,DIF+OM处理最粗,其次是FIF+OM处理。番茄产量呈S型增长曲线,定植后136 d膜下沟灌开始采摘,第158天进入采摘高峰期,膜下滴灌处理滞后1周左右,DIF+OM处理的番茄产量最高,比FIF+OM处理番茄增产19.89%。膜下滴灌处理的水分生产力、氮肥偏生产力远高于膜下沟灌处理,DIF+OM处理的水分生产力最高,达到FIF+OM处理的1.6倍,DIF+HOM+1/2S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达到FIF+OM处理的2.6倍。从经济效益来看,DIF+OM处理产值最高,为32.25万元/hm2,相对净产值为28.42万元/hm2,比FIF+OM处理增加近6万元/hm2。  相似文献   
939.
晋南旱地小麦地膜覆盖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晋南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技术配套实施提供适宜的栽培品种,引进11个审定品种,在运城市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运旱719、运旱618、运旱20410、晋麦79号、运旱22-33和临旱6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分别比晋麦47号提高65.69%,22.31%,22.11%,21.38%,15.43%,9.91%。运旱618、临旱6号、运旱719、运旱20410、晋麦79号和运旱22-33分别比晋麦47号增产18.6%,18.4%,15.3%,13.9%,7.2%,6.1%。运旱618、临旱6号适宜晋南地膜覆盖栽培,可大面积推广;运旱719、运旱20410在采取化控措施下适度推广。  相似文献   
940.
赵月香  马艳  刘贤谦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0):1058-1060,1066
为了提高板枣栽植成活率,加快稷山枣产业的发展,2009—2010年在稷山县姚村对影响板枣栽植成活率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择高质量的苗木,栽前用根宝处理根系,栽植深度适宜,用地膜覆盖是提高板枣栽植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