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7篇
  免费   233篇
  国内免费   376篇
林业   281篇
农学   393篇
基础科学   131篇
  399篇
综合类   1859篇
农作物   265篇
水产渔业   100篇
畜牧兽医   931篇
园艺   144篇
植物保护   31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335篇
  2011年   278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5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991.
992.
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光敏型高丹草品种“大卡BMR”和“海牛”为材料,采用8.33、12.50和16.67万穴·hm-2 3个低、中、高密度全膜平铺穴播种植,在植株不同生长阶段,测定了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总可消化养分(TDN)和糖锤度(BX)含量,以研究光敏型高丹草在当地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收获时期。结果表明:生长发育进程在植株营养形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品种间,两品种生长前期CP含量差异较大(P<0.05);“大卡BMR”的NDF、ADF和BX整体低于“海牛”,TDN含量高于“海牛”。密度对营养成分有影响,CP含量随密度的增大有所降低;密度对BX含量前期影响较大(P<0.05),中后期影响不明显(P>0.05);在全生长期内NDF和ADF含量整体上高密度处理明显低于(P<0.05)低密度处理;密度对TDN含量影响明显(P<0.05),生长后期(出苗后126~140 d)依次均为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营养成分和产量的动态变化表现为,两品种随生长发育进程的延长,CP含量均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BX均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NDF和ADF含量均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TDN含量均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在出苗后126~140 d,干物质产量仍在上升,CP和TDN产量平稳,TDN的含量处于下降趋势。这种动态变化为北方不抽穗或能抽穗不能成熟的光敏型高丹草最佳刈割期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从饲草生产角度考虑,在春播一茬青贮收割模式下,当地以“大卡BMR”品种较好,种植密度以每公顷12.50万穴较好,两品种均在出苗后126~140 d(9月上中旬,大卡BMR处于抽穗期、海牛处于开花期)刈割最佳。  相似文献   
993.
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是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的一种重要入侵性害虫,评估其在不同生长期苦瓜上的产卵偏好,旨在摸清该虫的防治适期。本研究选取了不同生长期的苦瓜,通过设定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测试,在室内研究了不同生长期损伤和未损伤的苦瓜对瓜实蝇产卵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的苦瓜显著影响了瓜实蝇的产卵偏好。针对无损伤的苦瓜,瓜实蝇偏好在谢花2~5和6~8 d后的苦瓜上产卵;针对损伤的苦瓜,除谢花1 d的苦瓜外,瓜实蝇在其它生长期苦瓜上的产卵偏好无显著性差异。基于本研究,对于无损伤的苦瓜,谢花2~8 d是预防和防治瓜实蝇的关键时期;而苦瓜一旦损伤,除谢花1 d外所有生长期均应提防瓜实蝇的为害。  相似文献   
994.
历史时期东北地区农业系统的发展动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不断进化的开放系统,农业系统具有较强的内在有机性和外部关联性。依据东北农业系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将其演化进程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渔猎系统同采集系统的分化阶段,农牧系统同渔猎系统的分化阶段,农牧渔猎长期共存互补阶段以及农耕系统同畜牧系统的分化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农业系统的结构形式和功能表现均有所不同。驱动东北农业系统不断发展演化的因素有:生态制约与气候扰动,战争灾荒与农牧政策,人口迁徙与经济转型,文化互动与技术传播,宗教信仰与饮食习俗,交通条件与市场交换等。  相似文献   
995.
对带犊牦牛分别在8月1日、8月27日和10月12日进行断乳,结果Ⅰ组母牛共发情104头,发情率为69.33%,Ⅱ组母牛发情54头,发情率为36.00%,Ⅰ组比Ⅱ组多发情50头,高48.01%,差异性极显著(P<0.01)。Ⅲ组母牛发情4头,发情率4%。Ⅱ组比三组Ⅲ组多发情36头,高90%,差异性极显著(P<0.01)。Ⅰ组母牦牛发情率最高,持续时间长,Ⅱ组母牦牛只有一个发情高峰,持续比较短,Ⅲ组母牦牛发情率低,持续时间也短。  相似文献   
996.
利用中国北方269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逐日平均气温数据,以候均温为统计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M-K)检验、累积距平、Morlet小波功率谱及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北方严寒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54 a来,中国北方各区域严寒期起始候推迟,终止候提前,候数缩短,其中,西北地区起始候推迟最显著,华北地区终止候提前最突出,华北地区候数缩短最长。严寒期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自南向北,起始候提前、终止候推迟、严寒期延长的趋势更突出;且严寒期变短地区多于变长地区。突变和小波分析表明,北方严寒期在1980s末到1990s初发生了突变,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严寒期分别存在4.00 a、7.09 a和3.19 a的优势周期。此外,纬度每增大1°,严寒期延长1.30 p;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和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是中国北方严寒期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7.
蛋鸡生产过程中,从育雏期到育成期,随着蛋鸡自身生理特点的变化,饲养管理条件和技术措施需随之改变,这种改变一定要逐步稳妥进行。蛋鸡从育成结束到产蛋开始,各方面也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要做的工作较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有人将17~22周龄称为蛋鸡的预产期,能否平稳度过预产期,有关以后产蛋性能的发挥和蛋鸡的有效利用,实践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98.
999.
介绍了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征,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探求群体利益受损的原因,以及群体为何采取这种极端的利益诉求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Abstract

Crayfish harvest was initiated at a cool water temperature (15°C) and warm water temperature (20°C) from culture ponds (0.1 ha) with a resident population of white river crayfish, Procambarus acutus acutus.Crayfish were harvested for 24 days for a total of 1,977 trap-days/ha (March 9-May 12, 2000 from the cool-harvest treatment and May 5-June 15, 2000 from the warm-harvest treatment). The mean total length (TL) and production of harvested white river crayfish (WRC) was similar between treatments.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s of WRC from the cool and warm periods of harvest were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large WRC (≤100 mm TL) from the cool-harvest period were 3.1 times more abundant than large WRC during the warm-harvest period. A similar number of small WRC were harvested from the two treatments; however, those small WRC harvested during the warm period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e small WRC during the cool-harvest period. The estimated large WRC biomass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harvest from the cool-harvest period was 37% in comparison to 15% during the warm-harvest period. The estimated dollar value of the production during the cool-harvest period was 40% more than that from the warm-harvest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