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1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林业   172篇
农学   89篇
基础科学   197篇
  203篇
综合类   948篇
农作物   40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143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7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61.
利用2005年度的IKONOS4卫片(通过解译获得官司河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1万森林资源分布图、2007年度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资料,结合样地调查数据以及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效益定位站(四川绵阳新桥)径流场的有关数据,选取坡度、土层厚、土A层厚、土壤含水率、坡位、土壤类型6个立地特征因子,建立该流域的297个小班物元模型,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再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优化,从而获得该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对位配置。结果表明:1)本区针阔(桤柏/栎柏)混交林面积为124.39hm2,仅占整个有林地面积的14.97%,而针针混交林(松柏)的面积却占27.37%,针叶纯林(马尾松/柏木)的面积更是占42.48%。2)经优化后本区防护林体系分配按面积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31.12%)>灌木林(15.5%)>经济林(12.28%)>针针混交林(11.46%)>阔叶纯林(11.41%)>针叶纯林(9.51%)>草地(8.70%)。优化后,年径流总量将减少43171mm,减少62.15%;年土壤侵蚀总量减少465.97t,减少79.66%。3)该流域的防护林体系空间对位配置结果为:①少发展柏木、马尾松纯林,多发展桤柏、栎柏、松栎等针阔混交林。对现有的柏木、马尾松纯林,引进桤木、栎类等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②柏木纯林和桤柏混交林的郁闭度控制在0.60~0.75,栎柏混交林、松柏混交林、松栎柏混交林则应控制在0.60~0.80。③对现有针叶纯林、针针混交林,采用开窗补阔和密度调节2种方式进行改造。开窗补阔对密度过大的林分进行带状砍伐,砍伐后补植栎类、桤木、香樟、天竺桂等阔叶树种。④在树种的搭配上,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及树种的适宜性,选择不同的混交比。在中性或微酸性紫色土上,多发展以柏木为主的混交林;在黄壤和酸性紫色土上,则可发展柏木、马尾松与其他阔叶树种的混交林;在灰白砂土上配置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的比例不少于20%~30%,立地条件好的则可以达到40%左右,以充分发挥防护林的生态效益和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2.
以西藏北部羌塘草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退化阶段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16种主要组分种的繁殖分配,试图揭示多年生草本植物及其繁殖分配与草地退化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内优势植物发生明显变化,草地群落的各项指标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退化程度对群落内物种个体生物量大小和生物量分配有着显著影响,伴随退化程度的加剧各物种对繁殖的绝对投入所受影响不明显,但繁殖投入升高。在群落水平上,草地退化使植物群落繁殖分配增加,茎分配和叶分配减少。不同植物群落内共有种繁殖分配存在差异,表明其繁殖分配跟退化程度有关;植物繁殖投入随退化程度的变化,反映了植物繁殖对策和繁殖投入在生活史特征中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63.
封育对伊犁绢蒿种群营养元素分配格局及贮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伟 《草业科学》2012,29(10):1503-1511
以绢蒿(Seriphidium)荒漠草地上的伊犁绢蒿(S.transiliense)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构件的生物量、碳(C)与营养元素含量、贮量及分配格局入手,研究围栏封育对其资源分配格局和生态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围栏封育3~4年时,伊犁绢蒿根中磷(P)含量和根颈、生殖枝中氮(N)含量以及根颈、营养枝中钙(Ca)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除Ca、镁(Mg)外,其他营养元素贮量在围栏封育后显著增加(P<0.05);随着退化梯度的减轻,生殖枝、营养枝生物量与C贮量均呈增加趋势,围栏封育使其进一步增加。围栏封育后,生殖枝的N、钾(K)分配比例与营养枝Ca、Mg、C的分配比例均增加,根颈的N/C增加,生殖枝的N/C则显著增加(P<0.05)。上述结果表明,围栏封育后绢蒿荒漠草地土壤供给营养元素的能力增加,伊犁绢蒿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上的资源投入增加,有利于伊犁绢蒿种群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64.
株行距配置对玉米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郑单958为材料,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 在50 025株/hm2、67 500株/hm2、100 050株/hm2密度下分别设两种株行距配置, 探讨增密条件下调控株行距配置对玉米根系性状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 3个种植密度下总体表现为小行距种植方式在0~60 cm土层内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密度均高于大行距处理。50 025株/hm2下吐丝期时0~60 cm土层内的根重密度和根长密度在两个株行距配置间差异显著(P<0.05), 两个株行距配置的根表面积密度在10叶展、吐丝期和吐丝后25 d差异显著(P<0.05);67 500株/hm2下不同时期两个株行距配置根重密度差异显著(P<0.05), 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在10叶展和吐丝后25 d差异显著(P<0.05);100 050株/hm2下, 两个株行距配置间根重密度和根长密度在10叶展和吐丝后25 d差异显著(P<0.05), 不同时期根表面积密度差异显著(P< 0.05)。同一密度下缩行增株后单株木质部伤流液体积增大, 根系供应能力增强, 产量增加, 50 025株/hm2、67 500株/hm2下产量分别提高了6.76%和4.89%。不同时期0~60 cm土层内根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产量呈正相关, 其中10叶展时各根系性状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5.
We assesse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varying levels of applied phosphorus fertilizer and water stress on growth, productivity, and mineral accumulation in container-grown Dalbergia sissoo L. seedlings. Height, collar diameter, leaf size and area, root volume and total biomass were reduced, and dry matter allocation to root wa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evels of soil water stress. The reduction was >32% in growth, >50% in leaf, and >77% in biomass when seedlings were grown with <50% of soil field capacity. Phosphorus application at the level of 10 mg kg?1 soil enhanced stems and leaf biomass and nutrient accumulation at all irrigation levels, and thus tolerance to drought. Phosphorus responses to growth and biomass production increased with irrigation levels. Thus, 20 mg P kg?1 soil is beneficial at sufficient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and a lower dose (i.e., 10 mg P kg?1) is recommended under high soil water stress conditions to benefit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of D. sissoo.  相似文献   
166.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in useful tree species is a requirement for any improvement program. Fruits of P. nitida were collected from seven different sources along its geographic range in Nigeria; metrical traits of seeds and resulting seedlings were assessed as well as the biomas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 ≤ .05) differences in seed metrical traits of length, width, and weight. Seeds from J4 had the highest germination percentage of 95%, while Ore had the lowest percentage of 70. Highest mean values of 2.22 g, 3.11 cm, and 95 for weight, length, and number of seeds per pod, respectively, were obtained from Edo seed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 ≤ .05) differences in seedlings height, collar diameter, number of leaves, internodes, stem dry weight, root dry weight, leaf dry weight, total dry weight, and leaf area among the sources. The highest mean values of 4.33 cm (collar diameter), 2.31 cm (internodes length), were obtained from Edo collection. Other seedling traits and biomass indices were highest in J4 provenance. J4 seedlings had the highest average relative growth rate (RGR) values of 0.0450 gg?1 wk?1 while Etemi seedlings had the highest average net assimilation rate (NAR) value of 0.0063 g2 wk?1. J4 propagule had the best overall performance and is therefore recommended as a seed source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Picralima nitida.  相似文献   
167.
苏新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747-2748
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科技、经营管理及思想等方面的整体素质较低的现状。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科学的人口政策以控制和降低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力发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农村教育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完善农村及农业投入体制以提供农村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资金保障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8.
社会主义劳动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思想,融合了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劳动论述,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不断发展的学农教育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劳动观教育,在推进农业劳动为主型学农教育和半工半读型学农教育中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价值导向型学农教育,主动回应"用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69.
刘林  李扬  杨坤  苑进  郝明 《农业机械学报》2019,50(10):124-133
为提高大田施肥精度和水肥利用效率,进一步促进灌溉施肥技术在大田中的应用,设计了大田移动式精量配肥灌溉施肥一体机并进行样机试验。首先,对一体机的移动式行走架、精量配肥装置和首部枢纽装置进行机械设计。其次,基于作物不同生长期所需水肥量,结合实时测定土壤墒情信息,设计3段式全自动灌溉施肥时间分配模型和母液浓度动态计算方法;建立母液浓度动态调控数学模型,针对不同类型颗粒肥溶解时间差异问题,设计一种含Smith预估器的PID切换控制方法快速稳定母液浓度,并通过Simulink对控制方法进行仿真验证;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一体机的中央控制系统,集成灌溉施肥时间分配模型和母液浓度动态调控方法,实现全自动灌溉施肥功能和母液浓度精准调控;最后,在大田环境中对试制样机开展灌溉施肥试验,测定注肥口电导率(EC)响应曲线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C响应曲线呈3段式变化,表明一体机能够按设计的时间分配模型对大田作物进行全自动作业;施肥阶段EC值平稳,误差波动幅度小,过渡时间短、坡度陡、超调量小,表明针对不同类型的颗粒肥,提出的切换控制方法可以快速稳定母液浓度。  相似文献   
170.
为避免由灌区水资源配置系统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配水过程风险性,在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了鲁棒优化方法,构建区间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引入鲁棒系数表示系统风险,将系统风险体现在模型中,克服了系统风险不可控的不足。以三江平原牡丹江灌区为例,对灌区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得到灌区多水源、多作物、不同鲁棒系数下的配水目标。结果表明:随着鲁棒系数增大,导致缺水量增加,系统稳定性增强,但成本也随之增加,系统经济性降低;当鲁棒系数为3时,缺水量不再增加,系统达到稳定的状态,此时系统的成本在[1. 903 27×10~9,2. 634 75×10~9]元之间变化。优化结果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空间,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